温州非遗 | 瑞安藤牌舞——壮气不散,盛世惊艳 | |||||
|
|||||
近日,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天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诗路传薪”——2019年浙江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天台举行。来自全省13个县、市的14支传统体育非遗展演队伍,共300多人参加了展演。瑞安国遗项目藤牌舞因融舞、武于一体,作为传统舞蹈项目特邀参加展演,并荣获“优秀表演奖”。 今天,与小编一起走进壮气不散、盛世惊艳的藤牌舞。 藤牌舞的起源 瑞安藤牌舞参加浙江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节活动 《藤牌舞》源于清光绪年间,流传于浙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温州瑞安地区。明嘉靖31年至40年间,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陆,瑞安先后六次遭倭寇劫掠焚烧。镇守闽浙的戚继光发现一些家具皆用藤条编成,轻而牢固。于是用藤打成牌,涂上桐油,画上老虎头,做成藤牌,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据戚继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记载:“余乃因蹶思使以败求胜,乃精放乌铳之法以代矢,矢不及铳……狼筅钯棍皆倍刀之长,藤牌捍身而进,刀枪不可入,是以幸而屡捷。此后百战未有一挫。” 清末,尽管洋枪大炮已代替了藤牌,但百姓依然喜欢看藤牌兵练操,于是,瑞安籍的团勇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牌阵进行表演,在清明庙会时表演,寓意一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二为祛邪保太平。 新中国成立后,《藤牌阵》作为民间艺术重新得以加工整理,按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予以编排,设计了六首操、打对子、偷营劫寨、庆功唐牌等情节,使舞蹈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动作健美,完成了从练操动作到舞蹈表演的演变过程。 藤牌舞的表演特色 武戏成分:藤牌舞出于武,武变为舞,是武和舞相结合的舞蹈,显示出古代士兵抗倭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藤牌对舞。或同持叉、棍者对打。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还有戚参将创造的鸳鸯阵、三才阵等。武术动作有枪战藤牌、双锤抛叉、枪战狮子牌、双刀战藤牌等,把武术动作融入藤牌舞的表演中,其欣赏性更高,更具渲染力。 音乐:藤牌舞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即(怀鼓、京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并配以唢呐曲牌,主要曲牌为《将军令》和《得胜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导者还插入《风入松》、《连环》、《尾声》,使舞蹈音乐更加丰富充实,富于表现力和震撼感。 动作要领:明将戚继光练兵,要求藤牌兵要具备胆、气、力、轻、足、便、捷、少(年)八个条件。藤牌舞流传至今亦体现了戚家军的英勇善战精神。藤牌舞整个舞蹈分出操练兵、夜间偷营、庆功唐牌三场次,动作复杂,节奏鲜明,队形整齐,刚劲有力,是带有武术表演性质、极具阳刚之气的男子群舞。藤牌舞的口诀:“人矮腿屈隐牌中,蹲身急滚刀生风。运牌圆滑全身遮,以短制长藤牌功。” 虽然它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动作多而复杂,但动作中的共同点就是“矮、滚、实、劲、圆、活”六个字。 ●“矮”: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屈膝。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人的身体各部位不能在外多露。 ●“滚”:学藤牌舞要先学“滚”,“滚”已成为藤牌舞的表演风格特点。 ●“实”:吸收南拳的打法,要求马矮步实,气沉身稳,在实战时能抵住其它武器的袭击,舞时要腰板直,不开胯,眼平视,不花俏。 ●“劲”:出刀时要迅、猛、准,给人以架势健美、威武有力的感觉。 ●“圆”:舞藤牌时要求大臂带小臂,腕要灵巧,这样把牌轮一圈,就可以巡行全身,使整个粗犷有力的舞蹈平添了几分秀气和妩媚,给人以美感。 ●“活”:指身体灵活,捷如猿猴又凶如猛虎,跳要轻松又需提气。 表演服装:而藤牌舞的表演服装从明朝时的明盔(铜薄制)、携带、号衣、大帽、鞋慢慢演变成新中国成立后的有扎头巾,穿米黄色底镶白边上衣,外罩嵌护心镜的马甲等,慢慢趋向于独具匠心的风格。 藤牌舞的发展历程 民国初期,瑞安以打藤牌闻名温州五县,舞台也从庙会拓展到了大户人家。《瑞安历代诗选》曾有“艾褐家绸阔阔裁,携幼扶老看灯来,戚家兵子藤牌阵,倭寇闻风心胆摧”的诗句,其时盛景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初民间又开始排演藤牌舞。指导者删繁就简,并把动作加以提炼和创新:从出场造型起到六首操、打对子、偷营劫寨、庆功唐牌为止结束,使舞蹈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动作健美、风格鲜明,一个适合舞台演出的民间舞蹈脱颖而出,跻身艺术之林。 1957年1月,演出队赴杭州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一等奖。 同年的3月代表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全体演员在中南海怀仁堂荣幸地接受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藤牌舞再次焕发魅力,大放异彩。 1977年瑞安首届音乐舞蹈节(演出剧照) 1989年,在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藤牌舞还作为浙江省唯一舞蹈精品,应邀到四川成都参加“中国舞榕城之秋”文艺汇演。 中国舞—蓉城之秋【藤牌舞】 浙江省队全体参赛成员合影留念 四川成都体育馆 1989-9-28 五十年来该舞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多次重大庆祝活动并获奖。还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作为艺术资料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总汇》,荣获民舞集成奖,并被总政歌舞团改编成“古代士兵舞”赴朝鲜演出。2007年7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该舞被收入文化部非遗司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 它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它的融武、舞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更是对中国舞蹈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作为历史题材的民间舞蹈,该舞还兼具历史学、军事学、兵器制造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