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温州日报】从“城市书房”到“家”,温州公共“阅读空间”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时间:2019-12-05 09:53:37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华晓露 字号:[ ] 阅读量:

清晨,市府路城市书房刚刚苏醒,一阵笃笃笃的敲击声便由远而近。一个男人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到书房门口。他面容清瘦,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整洁干练。门口刷了卡,刚迈进书房,门口的读者见到他,习惯性地道了声问候。他抬头一笑,顺手拿起门边的扫把低头扫了起来。他是李兆星,来自西北兰州,是城市书房的义务志愿者。

从最初的城市书房常客到如今的义务志愿者,李兆星在这里找到了“安心”的感觉。“能在这里读书,还能帮助别的读者,我心情很好,心态更好。这里就像是一个寄托,更是我的一个家。”李兆星把城市书房比成家,道出了许多义务志愿者的心声。



“城市书房”到“家”,是一个转身的距离。温暖,柔软。从五年前第一家城市书房的建立到如今80家书房遍布全市,61家城市书房在农村地区的延伸版“百姓书屋”陆续出现,温州俨然是一座阅读之城。2018年温州人均纸质阅读量为6.74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7册。这背后,是城市书房和百姓书屋服务网络的推动,是建管体制的创新。

创新建管体制,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瓯海区梧田街道南瓯明园11幢一楼,全市首家数字型、智慧型城市书房坐落于此。380平方米阅读空间,成为梧田街道居民最具诗意的聚集地。“以前邻里间最流行的就是去小区散步聊天或者看看电影,现在我们喜欢一起去书房,喝个咖啡看会书,特别充实。”南瓯佳园的住户黄行国说。

收获一片掌声的城市书房,实际上打造了“城市书房+”,创新总分馆模式。温州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书房建设实质上是向社区延伸,向老百姓家门口拓展。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以图书馆分馆的模式来打造和管理。

五年来,书房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先后推出“城市书房+书店”“城市书房+文化礼堂”“城市书房+酒店”“城市书房+咖啡店”等建设运营模式,引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这种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馆,统一资源管理调配和规范服务,区(县)级图书馆为总馆,城市书房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突破了单纯按行政级别设置分馆的做法,实现了按服务人口、读者需求确定分馆布局和服务方式的供需对接,构建了全新得更为高效、便捷、适用的总分馆体系。



城市书房扮靓了城市,为市民阅读提供了便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热情,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建设运行机制。

在市图书馆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背景下,理事会积极介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高涨,“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企业、社区竞相申报,出资出物出力。市政府每年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设指标只有20家城市书房,但每年的申报数量都有60多家。据了解,有些小区为了建设城市书房,专门成立了请愿团到市政府申请求援,全面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




多项措施并举,建立志愿服务机制


沁园小学的语文教师潘朝晓主动要求组织她的学生到梦多多城市书房提供定期志愿服务、市民王朝阳每次从外地回乡,都会到景山城市书房做临时志愿者……整理书架,维持秩序,小小的城市书房成为回馈爱心、传播文明新平台。城市书房,不仅是书的海洋,更是一个传递温暖的精神栖息地。



无差别、无门槛、无收费、零距离,这种公益行为深得人心。不过,这种公益行为的持续运行,需要定量的资金支持、新的管理模式的探索和量入为出的运作。

从建设第一家城市书房开始,市图书馆就建立了统一管理体系。引入连锁运营和标准化管理,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统一选址、装修、标识、调配机制、信息管理系统、服务规范、监管机制等“七个统一”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确保城市书房的服务品质。

城市书房采用“无人值守、有人管理”的服务模式,日常管理依托志愿者。为规范志愿服务,保障服务质量,专门制定城市书房志愿者管理办法,开通志愿者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管理。目前,已有30多支团队和1000多位个人志愿者结对城市书房,开展志愿服务。



百姓书屋的选址建设标准、开放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模式基本参照城市书房,它是城市书房的延伸,也是农家书屋的提升。百姓书屋也有许许多多志愿者默默地做着服务工作。百姓书屋的服务效能比改建前的乡镇图书分馆提升了3-5倍,发挥了公共阅读空间在基层的推广和带动作用。

城市书房和百姓书屋不但是阅读空间,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空间。各类读书会、朗诵沙龙等活动为百姓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此,市图书馆专门成立温州读书会联盟,聚合图书馆、企事业单位读书组织、民间读书会三方力量,发动全市各机关、单位、企业成立了120多家读书会,组成一个引领读书活动的联盟机构,共同推进全民阅读,使城市书房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流分享空间。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