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专题 > 最新专题 > 温州·山水诗发祥地之旅 > 第三章·“诗之岛”江心屿
人文荟萃
时间:2020-11-13 16:58:32 来源: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字号:[ ] 阅读量:

“诗之岛”石碑


除了绝美的自然景观,江心屿的人文景观更是一绝。“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码头矗立的这块广告标语高度浓缩了江心屿的人文历史概貌。


“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标语


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古木葱茏,风景秀幽。现存人文建筑有江心寺、东西古塔、兴庆寺、宋文信国公(文天祥)祠、浩然楼、澄鲜阁、谢公亭等。


江心寺


现存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今宋代古钟尚存。正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南宋温州状元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西塔

东塔


东西双塔屹立于孤屿,遥相呼应,往来船只遥见二塔便知已到温州市区,从而双塔亦成温州风光的标志,也吸引了不少诗人为它提笔,如“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潮声喧万马,塔影浸双龙”等。

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1981年东西双塔列为温州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


宋文信国公(文天祥)祠


宋文信国公(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洞。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

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浩然楼


浩然楼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

匾额书“江城如画”4字,楹联“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落月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为乾隆间学使李宗昉撰书。


澄鲜阁


澄鲜阁初名“水陆阁”,又称“江上楼”,北宋崇宁元年(1102)始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寺僧日庵重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邑人王叔杲捐资重修,据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一名句易名“澄鲜阁”。1983年国家拨款重修。


谢公亭


谢公亭位于澄鲜阁东南侧江畔,相传谢公游江心屿时常憩此亭观赏江景,遂后人建此亭纪念,唐宋元屡有兴废,明清间又多次重建。明宣德四年(1429),昙旭禅师任江心寺住持,重建毗虑阁,刻佛肖像,复建经钟二楼,加节应身罗汉,使殿堂焕然一新,并请温州知府何文渊作《谢公亭记》。今亭为1952年重建,1977年重修,1981年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江边,可南瞰鹿城。杜甫有诗:“孤屿亭何在?天涯水气中”;李白亦诗云:“江亭有孤屿,千载寄犹存。”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