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新闻
云观博 | 访温州非遗馆,品读瓯越人文瑰宝
时间:2020-03-04 14:07:04 来源: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字号:[ ] 阅读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温州,这座历经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塑造了以农商文明与事功哲学为特征的瓯越文化。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大放异彩。



温州目前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项。


温州市非遗馆门厅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文化用品市场B幢三楼,于2012年12月建成开放。展馆使用面积约83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展出与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展品近千件。


彩石镶嵌梳妆盒


非遗馆在布展上着力彰显温州“百工之城”“南戏故里”“曲艺之乡”的特色,重点选择了乐清黄杨木雕、蓝夹缬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瓯绣、瓯塑等富有温州地域特色、能够代表温州文化形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展陈内容,以求更加充分地表达瓯越文化特征。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泰顺廊桥模型


泰顺廊桥以其独特的制造技艺——“梁编木拱桥营造技艺”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整座桥身不用一颗钉子而闻名于世。在2008年,“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木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北宋毕昇所发明。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和曹村镇西前村有完整保留且仍在用木活字印刷技艺制作宗谱,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木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以纸为材,以油盆、刻刀为工具,作品娟秀、纤巧、精致,图案细如发丝,精细讲究。它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技艺独特精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



艺人们能在一寸见方的白色连史纸上刻出52根细如发丝的线条,堪称“中国一绝”。在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乐清细纹刻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昆曲


仿古戏台

戏服


永嘉昆曲,它是从温州南戏直接继承而来,是目前国内硕果仅存的一个古老剧种。为了让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永昆,贴近永昆和观众的距离,展馆陈列展出了永昆表演服饰以及影音制品。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作品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


瓯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绣的主要特点是绣画合一,讲究构图精炼、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善变、排线平齐匀整、绣面光亮适目,具有鲜明的浙南地域文化特色。瓯绣手法有彩色绣、素色绣、装饰绣、仿古绣等。题材有古今人物、戏曲故事、飞禽走兽、山水风景等,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内容和反映地域民俗风情的题材。


瓯塑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乐清彩石镶嵌



彩石镶嵌,系石雕和木雕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始于明朝,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完成一幅“彩石镶嵌”需要18道工序。光绪八年(1883年),浙江省永嘉县老艺人潘阿明开始用青田彩石片镶嵌在红木和花梨木上。艺人不断革新创造,除作挂镜、小屏工艺品外,还增加对联、挂屏、立地屏风、箱柜等。2008年,彩石镶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矾塑



矾塑,俗称“矾塔”,系用金属丝扎成各种模型,辅以彩线再浸入矾水池中结晶而成的立体造型工艺品。民国时期由苍南矾矿工人首创,主要流行于温州苍南县,是当地独有的工艺美术品种。2006年,苍南矾塑被温州市人民政府首批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之一,2007年又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首饰龙



温州乐清市的“首饰龙”是一种用于元宵节龙灯巡游活动的传统工艺,它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面塑、细纹刻纸为一体,具有制作工序复杂、结构精巧、观赏性高等突出特点。龙身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装饰品。夜晚,在遍布龙身的彩灯的照耀下,整个首饰龙显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蓝夹缬



夹缬是采用雕花版夹住纺织物,通过靛青颜料,将其染成蓝地白花图案的一种平面造型工艺品。民间大都用其制作被面,故又有“蓝花被”、“夹花被”之称。温州夹缬主要产区在瑞安、乐清、平阳、苍南一带。并以苍南、瑞安、乐清等县(市区)各自侧重印染、雕版、制靛,因而较完整地保留了温州夹缬的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温州夹缬被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后,又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窑



温州古称瓯,瓯字从瓦,说明这里先民素来擅长陶瓷制造。温州瓷窑即瓯窑,创烧于东汉,是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代名窑。所产缥瓷,以淡青釉为特色,匀净柔和,滋润如玉,是青瓷中的上品。瓯窑还率先使用釉下褐彩青瓷工艺,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效果,是陶瓷史上的一大突破。

现已查明的瓯窑窑址多达百余处,尤其是鹿城区西山窑址群,蜿蜒数里,其产品造型精巧新颖,釉色淡雅晶莹,纹饰舒展明快,早在唐宋时期就享有盛誉。


发绣



发绣,在古代又称墨绣,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在绷平整的布帛上勾勒粉本,继而用手工施针度线塑造形象的传统手工艺。分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和做底补色等工艺形式。温州发绣已经入选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蛋画



蛋画使用的鸡、鸭蛋壳经过严格消毒,彩绘其上。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类,画面清新简洁,玲珑可爱。蛋壳倒竖,四周可观,给人以立体感。组画外面罩以精致的玻璃框架,别具情致。蛋画设图种类多种多样,可分为脸谱、肖像、串画三类。


布袋戏



早在南宋时,平阳县(包括今苍南县)民间就有布袋戏流传。布袋戏融和了当地提线木偶戏、说唱、讲书等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平阳地方气息的艺术形式。布袋木偶无下身,表演时,艺人将戏偶套在手掌上,手、脚、嘴并用,双脚踩击大、小锣,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


除此之外,非遗馆还展出有台阁、龙档等特色非遗项目。


龙档

贝螺

龙舟

夹苎漆器

彩坭塑

泰顺车木工艺

瓯海百鸟灯

大型彩石玉雕—孔子周游列国

太平钿剪纸

台阁

绸塑

民间壁画

格厨龙

永嘉竹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