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非遗 | 流光溢彩 细腻缤纷——彩石镶嵌 | ||||
|
||||
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手工艺种类丰富,历史悠久,从巧夺天工的发绣、精雕细刻的细纹刻纸、细腻缤纷的彩石镶嵌到艺传千秋的瓯塑,无不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彩石镶嵌的起源 彩石镶嵌是采用石雕、浮雕与花板雕刻相结合的技法,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图,精制成多种工艺美术品。先后创创造了平嵌、高嵌、满地嵌等多种技法,内容扩展到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彩嵌用料除叶腊石外,还采用鸡血石、珊瑚、玛瑙、珍珠和黄金等。
崇林斋彩石镶嵌“东山丝竹” 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花草、虫鱼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1950年进入香港市场,年产达600多幅,有十几位艺人干脆定居香港,直接在那里接受客户订单,就地制作。 缪成金作品:浅色地彩石平磨镶嵌《孙中山像》
完成一幅彩石镶嵌,需要采石、切割、设计、木工、油漆、配色、塑形、拼接、雕刻、粘合……前前后后18道工序。精工细作,少则几月,多则1年。彩石镶嵌的制作工序大致如下:首先把所需镶嵌的图纹形状在板面上刻凿出来,然后把切好形状的彩色石片嵌入相应的凹槽内,在凸出的石片上雕凿或磨平。凸出的工艺叫浮雕镶嵌,磨平的叫平磨镶嵌。 使用工具大致有曲线锯、切割机、抛光机、砂轮、标尺、锉、钻、钳、锤、镊、各种凿类、剁斧,各种工具十分详细,种类复杂。 彩石镶嵌的特点 传统彩石镶嵌是以天然叶蜡石为材料加工成预先设计好的图案,镶嵌在红木、樟木等上面的工艺美术作品。 叶蜡石色彩丰富,石质细腻温润,适合雕刻与制作。其天然色彩和肌理给人一种古朴、高雅、清纯的感觉。 吴百亨赠陈梅豪的结婚礼品:彩石镶嵌樟木柜 彩石镶嵌可分为浮雕、高浮雕、擎雕、平磨平嵌、黑地平磨镶嵌、浅色地彩石平磨镶嵌等。 平磨平嵌类似于印象派绘画的点彩技法,其分色分块基本按照中国画法,随类分色,随类赋彩。其作品色彩华贵,光亮照人,可登大雅之堂。 《 双鸟箱 》 彩石镶嵌的传承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发展的高峰。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家,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潘阿明、李雨亭、黄照娒等。他们是这一工艺的一代宗师。随后继起的又有潘耀明、李孟忠、金春娒、王培珍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领导对这一传统工艺十分重视,温州的“彩石镶嵌”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1955年,董定津、王培珍、仇宝弟等六人发起组织了“温州兴业镶嵌工场”。同年,“温州兴业镶嵌工场”又与石雕、黄杨木雕工场合并为“温州艺术雕刻合作社”,从业人员达到了一百八十余人。彩石镶嵌产品也从中档向高档发展。 1957年至1958年,由董定津、王培珍、仇宝弟等人集体创作的彩石镶嵌屏风《彩茶舞》、《民族英雄》,先后被选送到北京,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又将屏风《寿比南山》敬献给毛泽东主席。 王培珍彩石镶嵌作品《击鞠图》 谢炳华,1970年代进入工艺美术行业,拜师学艺。在全面掌握“彩石镶嵌”技艺后,开始创作并带徒授艺,现有徒弟20余人,其中已有10人能够独立操作进行创作,并获得多个奖项。其本人作品亦多次入选各种展览,并多次获奖。 谢炳华彩石镶嵌作品《春夏秋冬》 谢炳华彩石镶嵌作品《杨贵妃》 1958年,年仅16岁的缪成金被分配到温州艺术雕刻厂工作,一下子就被这种“点石成金”的工艺吸引。因为“有耐心,又用心”,他被温州最著名的彩石镶嵌艺人王培珍相中,收为徒弟。 60年彩石镶嵌生涯中,他创作的《击鞠图》《天女散花》《扇屋佳人》《十二生肖》《杜甫诗意》《弘一大师》等多次获得金奖,同时缪成金还是业内少有能进行“大件”创作的工艺美术大师,比如《法华胜会》《灵山胜会》《普贤十愿图》《文殊说法图》等大型作品,件件精美绝伦、生动传神。 缪成金彩石镶嵌作品《叶适像》 缪一川从小在父亲缪成金的厂子里长大,言传身教之下,也练了一门彩石镶嵌的好手艺。 缪一川学设计出身,又在西班牙经商多年,了解市场后很快就发现,要打开彩石镶嵌的销路,要靠创新,他把彩石镶嵌的未来,定位在了高端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上。 除了传统制作的屏风、挂屏、箱柜之外,他设计了彩石镶嵌的首饰盒等等小件,还建起网站,进行市场推广。 2008年,彩石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