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新闻
第十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12个项目及20个扩展项目入选
时间:2020-09-15 14:51:30 来源:市文旅信息中心 作者:邵晶晶 字号:[ ] 阅读量:

  日前,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十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12个项目及20个扩展项目入选。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讲书



  温州讲书,是温州传统曲艺中一项说书类曲种,起源至今已有百年之久,清末民初时期在温州地区普遍盛行。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市区不仅设有专门的讲书场所,一些有规模的曲艺场所也都称之为书词场,用来唱词兼讲书。在当时温州讲书是和温州鼓词一样,非常受观众欢迎。



  温州讲书有着自己鲜明的表演特征:一、以温州市区方言为表演语言。温州讲书使用的是原汁原味的温州市区方言,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二、丰富的人物代言;三、简单的舞台道具。温州讲书道具很简单,就一张桌子,一把折扇,一块醒木;四、干练的情节叙述。温州讲书的艺人把重点放在了展开故事情节方面,除了必要的地方要做心理描写外,基本上中间不插点评。


自然门功法



  自然门武学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的贴身卫士徐矮师所创,是一门熔内功、轻功、实践、养生于一炉,集内外家之中点,勿忘勿助,不固执于求气,不着相于用力,“空”中求劲、顺其自然、效法自然、使气纯养归根,天人合一,阴阳哲学,以老庄哲学为指导理论基础,讲究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二气平衡则病不生,养心修性延年益寿,制敌护身的综合武学,其内涵博大精深。


温州卤味制作技艺(藤桥熏鸡制作技艺)



  藤桥熏鸡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温州瓯江西北藤桥古镇的一糖工在糖坊取了些蔗渣用于家中烧火,蔗渣产生的烟气附着灶台上方挂着的腊鸡,在除夕宴上蒸出来的该腊鸡香气扑鼻、浓醇熏香,色诱味绝。经过藤桥当地人有一位姓张的青年,将熏鸡发扬发大,从每年的腊月美味演变到现在随时可以品尝的健康鸡肉美食,熏鸡经过6道工艺38道工序加工而成,色泽嫩黄鲜亮,味道醇香浓郁、回味无穷。



  藤桥熏鸡选取外型丰满、肉多、肥、嫩、体重2至3斤的藤桥本地三黄鸡(山地放养,以谷物为饲料),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中老年人、妇女、体弱多病者的食疗佳品。


温州卤味制作技艺(老李卤味制作技艺)



  苍南卤制品是中国卤制品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诞生于浙江南大门桥墩。卤制品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其主要特点是成品都是熟的,可以直接食用,产品口感丰富,风味独特。卤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增加食欲,有益营养。



  卤制品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对人类的生长发育特别重要,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含有的氨基酸的更丰富,并且与人类的肌肉组织非常相似,而卤制品的原料多是肉类,所以卤制品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


温州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瓯海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



  九蒸九晒老姜糖是温州地区一种用优质老姜经(秘方)多次蒸晒后加工制成的具有独特养生保健功能食疗传统食品或调味佳品。主要产品有:九蒸九晒老姜糖、九蒸九晒老姜粉、速溶颗粒姜母茶、姜膏、姜贴等产品。



  其加工工艺复杂,有:择,洗,晒,切,剁,蒸,磨,拌,搓等二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


温州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



  九蒸九晒姜粉,即炮姜,又名干姜。系用生姜为原料,经切片,通过九蒸九晒而炮制成姜粉。味辛,性热而不上火,有温中回阳的作用。



  与传统工艺不同:传统工艺,先切片,再蒸晒;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工艺,生姜整个蒸后再切片(保留姜皮,可保护营养流失),再通过九次蒸、焖、晒;加生地蒸(加生地可去燥,让姜粉更温和不上火);蒸后焖2—3小时(焖可以让姜发酵,促进姜粉中蛋白质分解)。


温州传统米酒酿造技艺(瑞安黄酒酿造技艺)



  黄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瑞安传统手工酿造黄酒技艺的主要传承地是高楼,用高楼山水酿造的“高楼老酒”口味醇厚、柔和、鲜爽、闻名海内外,飘香四溢。


温州传统米酒酿造技艺(瑞安蜜沉沉酒酿造技艺)



  蜜沉沉酒是瑞安的特产,其酿制工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因初饮之时,香甜适口,喝多之后,沉沉若醉,故得名为“蜜沉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赞赏它的诗歌:“韩城佳醋蜜沉沉,喷鼻甜醇醉梦乡,若问不堪成玉液,更往何处取琼浆。”



  蜜沉沉酒以糯米、土白曲(黄曲、红曲)、46度米烧酒及适量水为主要材料,以红枣、枸杞、龙眼等为辅料,经浸米、蒸饭、拌曲糖化、合盘发酵、抽酒、澄清、压榨、封缸陈酿等流程而成。此酒光彩金黄,清晰透明,馥郁爽口,回味绵长,饮用后沉沉若醉,醇醇如蜜。酒液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具有舒筋活血、滋补强身之功效。


温州传统米酒酿造技艺(泰顺天关山白酒酿造技艺)



  泰顺老酒汗酿造技艺是山区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采用小曲种以大米为原料,经由乌衣红曲糖化、发酵、蒸馏、陈酿等工序酿造而成。其工艺特点是米香纯正、绵甜爽洌,回味怡畅。

  泰顺老酒汗技艺所采用的乌衣红曲,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从未间断,并且闻名于县内外,泰顺老酒汗俗称“烧酒”,又称“天关山白酒”,当地人亦称之为“瞪眼烧”。



  泰顺老酒汗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一是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价值,传承至今的老酒汗酿造技艺,既是古老的粮食加工产业,更是一种山区民众生活的传统文化特色产业;二是营养价值,据分析,泰顺米烧富含十多种氨基酸,其中八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且赖氨酸的含量更比同量的其它酒类要高出数倍。三是食疗功效,实践证明,泰顺米烧具有健脾、养胃、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等显著的医用功能。


温州凉茶制作技艺(舒木茶制作技艺)



  林秀阁家族擅长用中草药治疗肝病,在温州一带闻名遐迩。他们以祖传祖方为基础经科学搭配,运用铁皮石斛、葛根、野菊花、白茅根、栀子等药食同源的天然中草药,通过去除杂质、碾磨、制粒、烘干、紫外线杀菌、内外一体流水线包装等现代工序,研制出了舒木茶、塑妍茶等系列代用茶。



  此茶汤色明亮,口感清醇,清香怡人,保持了植物原有本质,发挥原材料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祛湿活血等天然作用。


温州凉茶制作技艺(五肾茶制作技艺)



  五肾茶,滋阴补肾,强筋健骨。素有温州的“六味地黄丸”之美誉,且与地黄比,滋而不腻,补而不滞。五肾茶的原料分别为:白对叶肾、菜头肾、荔枝肾、龙牙肾、花麦肾。



  如今市场上所有可以购买到的五肾茶均由长生老号制作并出售。长生老号五肾茶源于清朝末年,以温州当地五味中草药为原料,融入中国五千年的茶文化背景,结合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制成药茶饼,最终用泡、煮茶的方式,实现了人类最简单的养肾需求。


徐庆裕堂中药炮制技艺



  徐庆裕堂中药炮制技艺可上溯到清道光年间,枫林徐氏“庆裕堂”创始人徐定余师从京师医学堂总教习徐定超,深谙《伤寒论》诊治方法,尽得其医学理论精髓,探索性地多用瓯越本草,注重道地药材与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医道精湛,享誉当地。第二代传承人徐象基在枫林圣旨门街专设中药传统炮制室并自制丸散膏丹,疗效显著。其子徐象基、孙徐贤华及玄孙辈,代代相传行医永嘉,历经沧桑而医脉不衰。



  徐庆裕堂中药传统炮制技艺遵照尊古创新的炮制理念与方法,遵循中药饮片精细切制工艺的原则,含中药饮片的净选、特殊切制、火制、水火共制等中药炮制技法,特别是对黄精丸、白术膏、蠲痹膏(黑膏药)、九蒸九晒之黄精、生姜、芝麻及炒白术、炙黄芪等有独特的炮制经验。


端午节习俗(洞头海岛端午节俗)



  洞头区地处浙南沿海,渔乡民俗风情纯朴,地方习俗世代沿袭。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扎香袋、煮鸡蛋(鸭蛋)、撒雄黄酒、插蔪艾草等。



  端午节习俗在洞头已有300年以上,保留的习俗至今完整。


端午节习俗(平阳端午习俗)



  端午节,平阳民间称重五日(平阳话方言地区)、五月节(闽南话方言地区)。



  在平阳民间,自古以来端午节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众所周知的吃粽子与划龙舟外,还包括悬蒲艾、挂钟馗像、浴兰汤、涂雄黄酒、系五色长命缕、佩香囊、大蒜煮蛋、摊薄饼、挂蛋袋、炒蚕豆、佩戴虎饰、刺五毒、炒重午盐、端午祭等。


智仁五保元宵花灯会


郑剑佩 摄


  智仁五保元宵花灯会始于明,盛于清,传承于今,至今有500多年历史。智仁五保,即西滩乌芦岙、下岙、上岙、大台门、大井头等,每年元宵都举办五保庙会活动,迎灯队伍以五保大庙为起始点,以马灯开路,接着是舞龙灯、闹花灯。迎灯队伍经过村头巷尾,跑马呐喊,锣鼓喧天,一直持续到深夜。花灯会寄托着五保群众祈盼来年丰收、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祭祀由头保主持,头保按五保轮流,每保五年一次。花灯队沿途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香宴、出红包。花灯有龙灯、狮子灯、鲤鱼灯、花灯、五角星灯、十二生肖灯等,均由各村村民制作,融入时代文化新内涵。


二十四节气习俗(永嘉清明饮食习俗)



  每当莺飞草长的季节,楠溪乡下的田头就活跃着一种叫鼠曲草的野菜,开着黄色的花儿,当地人叫它“棉菜”。物质匮乏的年代,村民将它采摘过来制作成一种食物,既用来祭奠先人,又可以打打牙祭。小楠溪的人将这种食物称之为清明饼,大楠溪的人称之为棉菜麻糍。在永嘉楠溪流域,清明节吃清明饼和棉菜麻糍的饮食习俗,由来已久,别具特色。



  清明饼在碧莲、巽宅、山坑村(小楠溪)一带较为流行,由鲜嫩的棉菜、糯米粉与早米粉为原材料,馅料以猪肉、笋丝、豆腐、葱、萝卜丝或者咸菜等制作而成。大楠溪的棉菜麻糍,制作分布于鹤盛镇上湾村,云岭乡岭北村、中源村一带。棉菜麻糍由鲜嫩的棉菜、糯米粉、白糖制作而成,最后表皮撒上一层松花粉,尝起来香甜粉糯,而松花粉又具有增香祛湿、祛风益气之功效。


二十四节气习俗(文成白露会习俗)



  在文成一带,白露是村村路会、家家尝新、人人养生的日子,这天以后雨水渐少、稻谷将熟、天气渐凉,因而适宜修路,需要荐新尝新、将养生息,是文成民众顺应自然气候的自然更替,总结生活经验以及怀着纯朴的感恩之心形成的与节气密切相关的习俗,该俗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峃镇乌田村。



  白露会习俗具有民俗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传统民间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服务于现代化社会建设。


二十四节气习俗(平阳白露节习俗)



  在平阳、苍南民间,每逢节气“白露”时,就有酿米酒、挖番薯、吃芋头、采集“十样白”的习俗。而平阳前爿在该节气时,则会采集“十样白”,以煨番鸭,作为食补。十样白番鸭,具有温和滋补、补肾、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亦对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病有帮助,更是调养身体的“良方”。

  “十样白”草药皆能在前爿各山头找到并采摘,它的名字也源于这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对叶肾、白露刺、白胭脂棉、白秋风丝、白土牛膝、白锦鸡儿、白山棉花、白鸡血藤等等,它们与“白露”字面上相应,对缓秋燥、去风气等有良效。土番鸭还有辅助治疗肺炎、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脑炎、中风、低血压、冠心病、痛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等作用。



  平阳的白露时节还有挖番薯吃番薯的习俗,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挖番薯的农事体验还能寓教于乐,让更多人体验农事,舒展筋骨。同时,更具有药用和养生价值,有预防癌症、防止便秘、减肥的功效,常吃番薯可以延年益寿。

  饮白露米酒是平阳白露时节不可或缺的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一碗满满的白露米酒倒入锅中,打入几个土鸡蛋或者鸽子蛋,酒香扑鼻。这是平阳地区普遍流传的补身膳食。

  采摘制作白露茶、吃龙眼等白露节俗在平阳、苍南等浙南地区也都曾十分普遍。


二十四节气习俗【苍南立冬(下元节)习俗】



  苍南立冬(下元节)习俗源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在立冬期间举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项大型民俗节庆活动,主要有庆丰收祭祀活动、民俗踩街、养生和戒心仪式等内容。



  苍南立冬(下元节)习俗全面展示了下元节的“三元文化”内涵,包含着立冬节气的天文、地文和人文三套知识,对传承和研究中国礼仪祭典,民间冬令养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炼火习俗



  炼火,又称“下火海”,是流传在泰顺彭溪、富阳山区一带,具有地域神秘文化色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因赤脚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



  炼火通常在夜间举行,村民们挨家挨户扛着一箩箩木炭到炼火场,一般需用木炭30—120箩,平摊在南北方向,长12米、宽1米厚度30公分的长形火坛上,然后引火烧红木炭,火光冲天。由一人进行炼火。


钱库婚俗(盟兄弟歌)



  盟兄弟歌盛传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民间小调,在农田作业、挑担行走中,以自娱自乐、自编自唱而形成的小调。他的声喉为莺歌,行走为燕舞,气若磅砣。经过漫长的历史,而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格调。唱盟兄弟歌有讲究的步骤和形式。



  盟兄弟歌,基本唱法是以本地方言,多音组合,以四季八节,十二月份,双语句成歌,寓意是好事成双,可以独唱,对唱,多人唱,也可以一人边走边唱,边敲边唱,是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唱法。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京剧



  京剧是国粹,也是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剧种。自光绪二十年传入温州,几度鼎盛。平阳县境内曾有十五个戏班活动。过年、节看大戏,是老百姓们最期待的头等盛事,当时“平阳京剧团”作为温州地区最优秀的专业团体,享誉浙闽两省。1982年分县后,“平阳京剧团”划归苍南,易名“苍南京剧团”。

  苍南京剧以旋律起伏,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闻名遐迩,同时对邻县平阳、泰顺及福建福鼎、拓荣等县影响极大,家喻户晓。


莲花



  龙湾莲花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来,形成于清末民初。龙湾莲花以温州本地方言演唱,演唱时一般为两人坐唱,称为双档,也有三人演唱的。其中一人手持道情筒,另一人手持简板,击节甩腔助唱,称为“下手”。曲体多为五声音阶,每句后面均有甩腔。

  演唱莲花的内容同温州鼓词,凡是鼓词的词本内容都可以用唱莲花形式来演唱表演。“黄三嬝游水路”是莲花演唱的代表作之一。还有:《刘松亭》、《燕子诗》、《安邦定国》、《双玉鱼》等都被用莲花演唱采用过。


道情



  道情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温州道情流行地域较广,凡瓯语地区都有踪迹。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按尾字接唱腔,并用“哩啦哩”邦腔,给唱者歇力。有时也互相换唱,有时各人扮一角色。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不论平仄,能双句押韵即可。属五声音阶,以上下两个乐句反复循环,下属音仅在高调时才使用。唱时一般先唱书头,如猜谜语等,后唱整本。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其曲调和民歌比较接近,词白通俗易懂。讲究发音明朗,节拍清楚,唱法有高低快慢之唱,甚受农民欢迎。有诗云:“道情唱得好风光,扯破乌纱跑酒场;笑问板桥家世好,元和教丐状元郎。”


七巧板



  传统七巧板是古人按勾股定律、三角相错的原理,将一块正方形的薄板裁截成七块,由二个大三角形,二个小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共七块,所以叫七巧板。



  貌似简单的七块小木片,它可以千变万化拼搭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对称图案、人物、动物、器物、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等5000多种。


太极拳(鹿城褚氏太极拳)



  “褚式太极拳”是由中国著名武术家褚桂亭先生集众家之长,改编、创新、发展而成的内家长拳,至今传承已有百年。

  褚式太极拳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拳架在揽雀尾的掤、捋、挤、按中,添加了跟步、进步的动作。褚桂亭太极拳融入了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的优点之精华,是少有的上乘武学。禇桂亭太极拳不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精髓,而且具有健身养生、医学理疗价值。褚桂亭太极拳在传统吐纳的方法上,注意练身、练气、练意,一方面可以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对内脏加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通经络,调整心理,解压,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之效果。


太极拳(龙湾陈氏小架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各流派太极拳的母拳,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创始人为陈王廷。温州陈氏太极拳小架完整地保留了陈氏太极拳原有的功法训练和拳架,学练太极拳仍以“大云手、低身法、展腿练”开始,伸长及远,掀根管脚,随势起落,乘机活变,结合会阴提放,丹田内转,胸腰折迭,以内气催外形,以外形引内气,螺旋缠绕,运动量很大,强身健体效果显著。



  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械套路有:小架一、二路(炮捶);太极单刀、单剑、太极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十三杆等。


太极拳(苍南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各流派太极拳的母拳,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创始人为陈王廷。陈式太极拳有徒手套路、长短兵器、双人推手等多种套路。上世纪以前,陈式太极拳已在温州地区广泛流传。



  苍南县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民风尚武。在苍南大力普及推广太极拳,对开展苍南与世界各地的武术交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宣传苍南、促进当地旅游业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温州南拳(鹤形拳)



  刚柔法是平阳及周边县市劳动人民在温州本土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南少林拳法之僧院武功,戚继光阵战技术和民间实用功夫及福建白鹤拳法,历任数百年南北交融,兼收并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形种兼备,刚柔并济,攻防兼备,虎鹤双形的独特拳法。



  该拳风格独特,古朴实用,目前流传有序,拳理明晰,体系完整,名师辈出。其贴身短打之术可谓武林一绝。南拳刚柔法有拳术套路90路,器械套路39路;有口诀、总诀,理论等拳理;有内劲、定劲、抖劲、催劲等训练方法;有挡拆法、破解法、十大母法及长短打法108手。


温州南拳(刚柔法、势车棍棒法)



  刚柔拳法又称刚柔拳,是温州南拳的一种。本拳法源自南少林九莲山寺院严三娘,有十八套路刚柔拳法及刚柔棒、刀、伤骨药等。动作朴实,刚劲有力,步伐稳固,拳势刚烈,技击效果极强,是一门近身攻防、长桥短打为一体的武术,每一手法都能应用于实战。其风格特点是注重体内刚、柔、精、气、神的锻炼,研修内劲。腹式呼吸、运气催劲、以静制动、进退灵活、手法 快捷、擅发长劲、刚柔相济。重精、气、神的锻炼,腹式呼吸、运气催劲、以静制动、刚柔相济。其动作朴实,刚劲有力,内容丰富,攻守配合。步法灵活稳健,动作舒展大方,发劲柔中带刚,拳路气势磅礴。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形成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发声以助力。



  势车棍棒法由少林高僧达摩祖师传出长棒,名曰:蛇。长有丈二,尽研棍棒玄妙,吐纳功夫,内外兼修,传授予白鹤祖师法一百。传授菩提师师法一百0八式。传授予姓孙七尺短棒,又名七尺定海针。明清时期,浙闽二地,倭寇入侵,很多前辈师傅前赴少林学习棍棒,故有势车棍棒法流入民间,至今名扬天下。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是中国的浙江地区,是浙江地区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

  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


温州民间传统壁画



  纵观历史的长河,在整个漆艺工艺中。漆画单独成为一时欣赏品。应是从“髹荚”和漆画屏风开始。漆屏风最早始于汉代,随后在漆画座屏、木板漆画、建筑彩画、彩绘漆棺、漆瑟、漆奁上都可以看到动人的漆画装饰,历代已把它列为大雅之堂的艺术欣赏品。



  漆画的创作工序是:先在漆板上刮油灰打底,再刮粗、中、细灰各一次;再用白色笔先打轮廓,俗称“起稿”;最后用入漆颜料加大漆研磨,制成色漆作画,先画小范围,再画背景,整幅画好后,等上几周或数月天干透,然后打磨,刷上提庄漆揩清,再推光以增加色彩亮度,又可长久保存。


彩石镶嵌



  文成彩石镶嵌是以天然叶蜡石为材料加工成预先设计好的图案,镶嵌于红木、樟木等,采用石雕、浮雕与花板雕刻相结合的技法,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图,精制而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似雕似画,又称镶嵌画。



  创作题材主要有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等。文成彩石镶嵌兼容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镶嵌技艺为一体,色彩丰富自然、质地温润柔美、立体层次分明,丽质天成、气韵生动,兼具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传统木雕技艺



  平阳木雕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清末时期从台州传入平阳,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工艺。



  作品以寺院佛像、佛龛、供桌为主,寺庙建筑雕刻、有历史人物典故、花鸟、屏风、山水等等,雕刻作品具有实用性、观赏性以及具有收藏价值。


传统造纸技艺



  温州造纸历史悠久,温州是纸的故乡,曾经制造出历史上著名的蠲纸、皮纸、蜡纸、竹纸(糙纸、屏纸),还有温州民间普遍使用的草纸(纸蓬)等纸种。



  温州造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造纸范围广阔,民国时期前的温州城区、乐清、瑞安、平阳、泰顺、文成都有造纸。温州造纸文化是瓯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鹿城锡器制作技艺



  锡器在我国历史悠久。锡器之所以由古至今广受欢迎,是因为它有着“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锡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流传至今的清代锡器分类,计有礼器、饮具、食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溺具等等,其中又以饮具、灯烛具最为常见,而饮具中又以锡壶为多。



  温州人最常见的生活器皿是锡制六角茶叶罐、酒壶、果子盘。当时不仅日用品需要锡器,婚丧嫁娶也离不开锡器,一对烛台、一个酒壶、一个茶瓶、一个果盘是惯常的组合。


温州传统铜器制作技艺(泰顺铜艺)



  泰顺铜器,一般都是经过纯手工打造而成的器皿、用器等,不仅实用,而且有很高的鉴赏收藏价值,它是民间珍贵的传统手工艺。



  泰顺铜器在外观的制作上比较精细,造型古朴,经百般打磨而成。当地常用的铜制品有铜制酒壶、烧水壶、汤壶、锅具等等。制作铜器要心灵手巧,其工序大致相同,要先将铜片熔化锻造成粗坯,接着依据所要制作的器具形状用榔头敲成生坯,再经过焊接、清洗 、抛光等辅助工艺,一件光可鉴人的铜器就算完成了。


传统车木技艺



  车銮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是木器制作技艺,各地都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车銮技艺。而过去,车銮是用辘轳旋床,脚踏绳子引动工件旋转,现在改用电动机为动力,带动轴轮转动工作物,不过,车削还需要手工操作。



  瓯海车銮能大能小,小到0.5cm的佛珠,大到60cm,长度可达到340cm,重量300斤的木材,工艺看似简单,造型设计却颇讲究艺术。车出物品多是柱体、球体或半球体,再在此上面展开艺术想象力,其造型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段。把车出物品通过打磨、彩绘等技法巧妙地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物品。


温州小吃(高阳馄饨制作技艺)


  黄瀚 摄

  

  高阳馄饨是乐清一道名小吃,皮薄肉厚,汤清,味鲜。高阳馄饨已有百年历史,被大家所熟知,应该是从高阳人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走街串巷开始。


黄瀚 摄


  其制作技艺,最重要的是馄饨皮的制作,师傅们通过反复擀制,直到馄饨皮变得通透、筋道,薄如纸片却不会扯断;馄饨皮薄,使皮和肉容易粘连在一起,不怕散开。烫馄饨的时候讲究不是一朵朵地放,也不能图方便随手一扔,而是一手抓五朵,两次共十朵。举过肩膀的时候双手用力,迅速炸进锅里,保证十朵一起熟。另外,用力后馄饨皮散开,形状才会好看。


温州小吃(瓦头锦制作技艺)


梁琳 摄


  又称鹅头颈、芽豆锦、厚皮,香味扑鼻、菜色鲜艳、软韧可口,被新一代年轻人称为“乐清披萨”。

  其主要食材是番薯淀粉,加上胡萝卜、白萝卜、肉丝、豆芽、花生米等。因其制作厚度约一厘米,如瓦片厚度,且上桌时切成菱块状堆叠在盘里犹如瓦的边角或瓦砾,故名瓦头锦。

  在岭底乡民间还有另一种叫法——鹅头颈,这个叫法来源于贫困年代,一名巧妇制作出这道美食时,家中的孩子趴在灶台上垂涎欲滴,样子如同一只鹅伸长了脖子,因此得名“鹅头颈”。而“芽豆锦”的叫法,是因其传统制作材料以豆芽为主,故得此名。


温州小吃(瑞安陈氏烧饼制作技艺)



  瑞安烧饼是民间传统的名特优休闲食品,是瑞安的独创饮食文化。



  分为两种,分别是以面粉、葱花、肥肉、白芝麻为原料的咸烧饼,以及以面粉、红糖、白糖、薄荷、白芝麻、丁红瓜丝及咸肉(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为原料的马蹄松,统称“瑞安烧饼”。


温州小吃(敲鱼燕制作技艺)



  苍南敲鱼燕结合了温州敲鱼和苍南当地肉燕的做法,“燕皮”采用敲鱼制作出来的敲鱼片,再包进肉馅,形状圆头散尾恰似飞燕,故名“敲鱼燕”。



  其味鲜嫩爽滑,色泽调和,独具风味,相传已有百余年历史。直至今日,在苍南地区,逢年过节、亲朋相聚,仍常用以款待客人。


瓯窑烧制技艺



  瓯窑主要产自温州,始于东汉,因温州古称“东瓯”而得名。晋代达到高峰,以缥瓷和褐彩并称双绝。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至唐五代,瓯窑青瓷最具缥瓷特点,由于其釉色淡青,胎质浅灰白,唯缥为妙,其褐彩工艺与缥瓷的完美融合更是瓷中一绝。唐人季南金的描写“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是对缥瓷最美的赞誉。



  瓯窑的主要制作流程为采泥、练泥、拉胚、修胚、晾胚、素烧、施釉,装窑、烧窑等工序。器型种类繁多,序列相当完整,传统器型有莲瓣纹四系罐、宋代执壶、莲瓣纹净水盏等,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工艺娴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收藏、观赏价值。


索面制作技艺



  索面,是一种用手工拉成晾干的素面,由上等精白麦粉制成,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劲道、润滑、鲜软可口。又称纱面,比喻细可与棉纱相比;又称爽面,晾晒在面架上时像汉字“爽”,爽字也是称心畅快美好的意思。



  索面生产工序繁多,纯手工制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按气候、温度控制面粉、食盐、水的比例和面,再经过开条、搓条、上条、顺面后放在面箱里,等面受好后再上架拉长、晒干、顺面、理面等多道工序后再装在一个竹筐内,出售。


古建筑营造技艺



  平阳古建筑营造技艺至今已历一千八百余年,民间传统木业木工比这犹更久远,因之吾辈秉承传统木工木业,已历三代,世居水头,遐迩听闻。“‘大’木领头,划算尺寸,”画定柱梁,量微测宏,榫卯衔接,从此建构楼宇殿堂,亭台榭阁是也,此诚为我平阳之古建“木”业(工)。通过相剥、柱屋、过间、宕剥、中条、仝令、斗令、忝头、子架、瓦橼、横梁等传统工艺建成。



  以础柱为基,依山建筑,如隋代的石峰庵。整栋为其挺立,横梁为其架构,虽年代久远简陋有加,但栋柱横梁,锯斧尺寸,榫卯衔接,左右对衬,细条铆缝,上下紧扣;古之工匠的技艺,所有道观、佛堂、殿宇、祠门、亭台、楼阁等。


米粉干制作技艺



  传统米粉干制作是泰顺米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项,它在泰顺境域有近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粉干是泰顺百姓喜爱的一种食品,一般由家庭作坊生产。“吴隆盛”粉干为其中之一。



  “吴隆盛”粉干选用优质大米,用清冽山泉水浸米5小时后进行磨浆,将米浆压滤成固体,放入蒸笼蒸半熟后取出,再放入踏碓反复锤捣,直到捣透。这样出来的粉团粘韧度大,压出后细如纱线,久煮不糊,口感软韧细腻,口味独特。


温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统盘扣制作技艺)



  唐装盘扣制作技艺是用线绳为原材料,进行打结,纯手工制作成品,没有污染。在平阳地区20年代时期,甚至更久之前就有盘扣的出现,在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缝制衣裳,而扣子也就是盘扣、布扣那时候就已经由来。衣服的扣子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盘扣的常见种类很多,罕见的有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缕花盘扣等等种类。


(资料: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