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鹿城启动“瓯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传承瓯江山水诗路文脉打造文旅融合样板
时间:2020-09-17 15:20:06 来源: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号:[ ] 阅读量:

日前,鹿城“瓯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按照创建的总体要求,鹿城将充分挖掘温州千年郡城、山水斗城、东瓯名城等丰富瓯越文化资源,传承为先、保护为要,围绕瓯江山水诗之路,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立足“整体保护、彰显特色,文化引领、文旅融合,非遗艺创、全民共享”的理念,构建瓯越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体系,全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瓯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一、强基础,用硬支撑厚植软实力。一是夯实保护基础。完善名录管理,建设非遗数字平台,落实分类分级保护政策,尤其是对濒临灭绝和市场转化力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式保护、记录。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对非遗项目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具有文化标识作用、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二是强化主体传承。探索实行“带薪学徒”制和“非遗创艺坊”项目,开设传承体验点107个,年均开展教学超千场,让6个濒危项目找到传人,519人志愿者通过考核获得社区非遗传播资格证,形成“传承人—学徒(志愿者)—市民”的活化传承传播模式。三是抓好文化挖掘。依托区社科专家智库,联合浙江大学、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等专业力量,勘探域内文化资源、挖掘瓯越文化富矿,形成了一大批文化成果,为保护区创建提供更多文化素材、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搭平台,促潜能力转为生产力。一是打造人才研培平台。建设文化人才分级管理库,联合本地高校、文创企业,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系统培育与业余培训相补充,着力提升传承人群文化认知、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二是提升产业艺创平台。招引深圳文创平台落户鹿城,打通两地资源,正在建设总面积6000平米、辐射浙南地区的非遗艺创中心,将大幅提升非遗作品及衍生品设计研发能力。三是推出市场展销平台。线下办好非遗集市、非遗超市、非遗夜市,线上拓展淘宝、抖音、好易购等渠道,推出“非遗购物节”,实施“同城诗路”大营销,联动展览、展示、展演、展销,打造具有能见度和知名度的鹿城非遗产品。

三、促联动,让大融合推动新突破。一是“非遗+文旅”。借鉴“遇见五马”“诗画孤屿”“夜画塘河”“不夜瓯江”等项目成功经验,深挖斗城内涵、厚植非遗元素,在景观打造上融入“百工技艺”,在商业业态上限定“最低比例”,形成一批极具辨识度的非遗场馆、非遗商铺、非遗民宿、非遗展陈、非遗节目,大幅提升非遗元素覆盖率、影响力。二是“非遗+教育”。将非遗体验基地、非遗研学路线纳入中小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大课堂”,设计研发“标准化”非遗教材包,创新推出“非悦鹿城”打卡挑战赛等趣味活动。打造非遗校园、非遗教室,跟进非遗教材进义务教育,推动非遗从“进校园”到“住校园”。三是“非遗+科技”。运用光影数字技术打造非遗夜游景观,应用全息影像技术打造非遗展览馆,加大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应用,建成云上非遗馆、智慧体验馆,将非遗数字地图纳入文旅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非遗文化科技感。

四、抓载体,以大网络构建大服务。一是培育服务阵地网络。建好特色博物馆、微展馆、体验馆、体验基地“三馆一基地”,通过“非遗创艺坊”项目,使非遗植入文化驿站、城市书房、文化礼堂、社科基地,全覆盖布点、网格化服务,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各项服务。二是织密社会共育网络。引导更多民营企业、民间社团、乡贤能人参与非遗建设,推广叶同仁博物馆、武术博物馆、百工馆等“民办非遗”成功模式,鼓励相关文创企业吸收非遗技艺人员就业,形成良性联动氛围。三是延伸非遗传播网络。积极对接央媒、省媒、市媒来鹿报道,打造非遗展览、展演、展销精品模块,植入到各类政府主办的宣传推介活动,打造“Young朋友in温州”洋主播讲非遗网红节目,借助海外传播优势做强非遗影响力。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