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博与教育系统吹响深度合作号角,博物馆馆长与教育专家面对面共话“双减” | ||||
|
||||
日前,由温州博物馆组织的“博物馆与教育系统面对面——助力“双减”,我们在行动”沙龙在温博举办,来自温州教育系统、教育一线的10名专家,与我市6家国有、非国有博物馆馆长面对面,就“双减”形势下,学校的新需求、博物馆能提供什么的话题展开了思想碰撞。 温州博物馆馆长董姝致辞。他表示本次沙龙活动的主旨,在于博物馆主动倾听教育系统的声音,致力于搭建我市博物馆资源助力“双减”政策的桥梁,通过讨论、规划制定有效推进目标并期望使之落地。 温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吴君宏现场深度解读“双减”政策,并表示:“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有考古、文博、文保的专家,充分体现了专业的重要性。”在双方合作建议上,他提出,希望博物馆方面能结合实际情况,提供课程菜单给到学校。鹿城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市名班主任王晓君提出“做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摆渡人”的概念。在落实这一教育概念的过程中,形成“博物馆意识”有助于孩子提高合作交往、自主学习、情绪管理的能力。对于博物馆的需求,王晓君提出希望博物馆能和学校形成互动,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设计博物馆课程,让课程主体化、系列化、增加课程的回头率,更有助于孩子“博物馆意识”的提高。随后,实验中学府东校区的卓艺颖老师分享了从2018年开始至今与温州博物馆合作的经验,分享“博悟世界”课程从1.0版本升级到3.0版本的课研案例,从馆校资源如何融合的专业角度呈现了与博物馆合作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过程。光明小学项目负责人项小飞老师、温州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张曦也在会上发表了精彩讲话,就馆校融合中的案例做了精彩分享,并提出在“双减”当下各自对博物馆的需求。 在下半场的博物馆教育资源推介中,各家馆长也精心准备,“摆出”各馆优势资源,枚举博物馆教育资优案例。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除了介绍温博青少年教育的整个体系,还重点推介了量身定制的“点单式”教育项目服务,以及近几年的创新教育实践。龙湾博物馆张益欣馆长与学校合作开发的“老门台”校本课程为例,为馆校合作的项目精细化提供案例。衍园美术馆馆长沈国林表示:衍园美术馆作为专业的美术馆,重点在呈现书画家珍贵艺术作品,很愿意能为教师队伍的美育培养提供师训的资源。温州市塘河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张金成在分享中呈现其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以及过往服务学生团体的经验,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推进教育活动;位于洞头的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说:“我馆是中央美院硕士社会实践基地”、同时目前还配备了6名专业讲解员,新馆正在建设中,一次性能容纳2000人参观,参观学习者年纪跨度大,从幼儿园孩子到博士生都有兴趣到来,同时也很欢迎“双减”之后,学校对本馆提出教育需求。”此外,还有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馆长姜瑞玉等在沙龙中都分享了各自馆的特色以及对教育可提供的资源支持。 发言中 “教育人”和“博物馆人”都提到,这种面对面共同探讨教育,尤其细化到如何助力“双减”这样具体的话题,对双方来说都是跨界的第一次。这样的形式很好,可以将这种形式推广到具体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中。 沙龙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学科学研究室主任林日正的总结综述中结束,他认为,一个博物馆就相当于一个大平台,在共享经济时代,应该让博物馆成为“好奇学校”,也应该欢迎有情怀的人尤其是教育人一起来办博物馆。他建议,温州应率先启动“文教互加计划”,通过成立“博物馆教育”联合理事会,组建博物馆课程研发团,在教育系统打造温州博物馆教育示范基地,在博物馆联盟设立开放日给到学校等等金点子。“双减”来了,博物馆教育将登上更大的舞台。期望这次沙龙能吹响2022年博物馆和教育系统深度合作的号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