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从温州来”,一曲荆钗唱响夜上海 | |||||
|
|||||
“戏从温州来”,时隔四年,上海滩重新唱响温州越剧版《荆钗记》。8月12日晚上,《荆钗记》在上海最大的戏曲剧场宛平剧院华彩上演,由温州市越剧院黄燕舞、邵梦岚领衔主演。2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现场的掌声和叫好声让温州戏曲演员感受到了上海戏迷的热情和认可。 《荆钗记》被誉为四大南戏之首,该剧是“戏从温州来”经典文化周(上海站)的第二场展演剧目,也是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优秀成果。上海资深戏迷戴女士第一次观看温州越剧,《王十朋见娘》选段深深打动了她,大结局时,江心寺场景的舞台布置、花灯飘逸的舞美效果惊艳到了她。这次展演让她充分感受到了温州南戏文化之美。现场还有许多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温州戏迷,一系列来自家乡的“南戏盛宴”,像过节一样热闹,让他们大饱眼福。 现场观众有“七姐妹”“母女档” “这场演出场面算热闹的,有名家参演,上座率在近期算高的。”开场前半小时,宛平剧院艺教部一位工作人员在检票现场如是说。这位90后工作人员笑言,“我也安利了四位小伙伴来看这场戏。” 进场观众纷纷在展板前合影留念,取走演出宣传册,工作人员不时抱着一大摞宣传册“补货”。 “这几天我们就像过节一样!”在上海生活的温州乐清人杨女士约了姐妹淘共七人一起来“捧场”。这群“闺蜜”说着温州话,在展板前美美地拍照留念。杨女士介绍,前两天的温州戏曲专场晚会,她们就来看了,朋友圈发出去很多人点赞。“作为乐清人,在上海看到《对鸟》的演出,很难得、很亲切。”三天后,她们又约起来看家乡戏《荆钗记》。平时大家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区,但因为南戏经典文化周(上海站)活动,让她们能聚在一起,享受戏曲,感受乡情。 演出现场还有很多上海本地的观众和周边戏迷。来自江苏泰州的马女士带着中考刚结束的女儿小徐来“圆梦”。此前,小徐在抖音上刷到了温州市越剧院的演出视频,从此“入坑”。正逢暑假,听说在上海就能看到温州剧团的演出,她便拉上妈妈来追星,还为自己喜欢的演员准备了鲜花。现场还有许多比小徐更小的戏迷,家住虹口的黄奶奶便带着自己小学二年级的孙子来看戏,小家伙的兴致比她还浓,一直催着奶奶别拍照、快进场。 今年50岁的上海观众戴女士是王十朋扮演者黄燕舞的粉丝。本场演出开票后,她就第一时间抢票。她说,“如果不是这次南戏文化周到上海,我本来打算去温州看戏的。” “看家戏”献给上海戏迷 这一版《荆钗记》首演于1997年。常演不衰,至今已经演出1300多场,是温州市越剧院叫好又叫座的“看家戏”。 经典永不过时,或许是因为“出道即巅峰”。《荆钗记》创排之初,便集结了行业内的“超强阵容”。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张思聪整理改编、著名导演杨小青团队执导,资深名家蓝玲团队“操刀”服装造型设计。该剧后来囊括“文华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等戏剧重磅奖项。 1998年,该剧首次到上海演出,反响热烈。“越剧大师”袁雪芬等名家到场观看,上海方面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座谈会。最近一次赴沪演出是在2019年。 上海的戏曲演出市场好戏多,艺术质量高,戏迷眼界也高。每一个来演出的名角都深知,上海戏迷是“挑剔”的,也是“识货”的。 本场演出时,随着剧情的一次次“反转”,聚精会神的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叹”,恰到好处地送上热烈的掌声。风趣的台词不时引发观众会心一笑。 温州市越剧院院长黄燕舞坦言,虽然这部“看家戏”,剧团演员可以说十分熟悉了,但这次演出大家还是十分重视,该院一共来了七八十位演职人员。“再次见到上海的观众,感到特别亲切。他们对戏曲的热爱激发了演员的创作热情。”返场谢幕时,演出团队听到场下的叫好声,黄燕舞欣慰地感到“演出被上海观众所接受和肯定。” 8月9日-14日,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家协会在上海宛平剧院举办“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上海站)活动,开展“戏从温州来”专场演出、瓯剧《劝夫记》、越剧《荆钗记》、昆剧《张协状元》展演,以及专家研讨会等活动,深化戏曲探源工程,全方位展示千年瓯越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沪温两地的文化交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同时,擦亮温州“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让经典南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剧情简介: 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十朋家贫却才华横溢,至诚至信,和邻近朔门巷女子钱玉莲以木头荆钗为聘礼,山盟海誓,结为夫妇。后历经生离死别,终于在元宵夜千盏红灯映亮瓯江时,夫妻以荆钗为凭,重新团聚。天道终酬信,佳话千古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