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1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直属各单位:
现将《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总结工作,谋划2012年目标任务,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温州文化大市建设,促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文化大市建设总目标,以“十大项目”实施为手段,以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为契机,以“五型机关”建设为载体,抓重点、攻难点、求亮点,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全市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完成《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制订《温州市乡镇撤扩并、村级转并联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颁发“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做好温州市文化艺术大楼项目立项、扩初设计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温州美术馆和温州百工城项目选址,市文化艺术中心改建项目已进行前期方案设计,完成温州书画院改建工程并进入装修布展,完成广电监测中心大楼装修并投入使用。继续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苍南图书馆已建成投入使用,泰顺文化馆、图书馆已建成,洞头图书馆、瑞安博物馆正在内装修,龙湾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竣工,乐清文化馆、图书馆、苍南文化馆在建设中,瓯海文化馆、图书馆已开工建设,平阳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完成了50个综合文化站的达标验收和全市“十佳综合文化站”的评选工作,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申报工作,瑞安和乐清分别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多彩。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月下旬在市体育馆举行了“永远跟党走” 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合唱音乐会,来自全市的48支合唱队伍3500多人,共唱红歌,为党的生日献上一场视听盛宴,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8月下旬至9月底举行了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演出场数达100多场,演员达3000多人次,参加活动观众达10万多人次。7月1日市合唱团在重庆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华红歌会合唱比赛,在全国108个合唱团队中夺得中华杯金奖第一名,为我市争得了荣誉。组织开展了新春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分别举办了“春之声”革命诗歌朗诵晚会、庆祝“五·一”劳动节广场红歌演唱会、第五届温州市原创歌曲演唱会、“桃李成荫艺路增辉——胡成辉从教五十五周年学生音乐会”等,以上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是积极打造戏曲故里品牌。加强越剧《荆钗记》、《拜月记》排练,精心打磨经典瓯剧《高机与吴三春》,完成大型新编史诗历史剧《东瓯王》创作并于11月在温州大剧院成功首演。积极筹备申办第三届中国越剧节。5月底在瑞安高则诚故居举办的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启动仪式上分别举行大型文献电视专题片《南戏八百年》开机仪式,高则诚故居纪念馆修缮动工仪式和祭拜南戏鼻祖高则诚仪式,国家文化部艺术司、省文化厅领导出席启动仪式;9月开始陆续组织了南戏故里行的剧目展演等各项活动,先后邀请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北京京剧院等名团展演《成败萧何》、《班昭》、《陆游与唐琬》、《群星会》等名剧;10月分别在东南剧院与瓯海古戏台举办首届全国戏曲票友联谊演出,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200多名戏曲爱好者集聚南戏故里的古戏台唱戏,演出135个折子戏和剧目片段;12月中旬举行闭幕式暨南戏故里行戏曲晚会;春节期间会同市政协通过温州电视台公共民生频道政情民意中间站录制了《戏曲故里话南戏》的两期新年特别节目,大力宣传了戏曲的艺术魅力,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5月,温州市文化侨务代表团应邀赴俄罗斯、捷克、波兰进行文化交流,与当地的美术界同仁进行交流切磋;8月,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尤.戈留塔和彼尔纳茨基在温州博物馆展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吸引我市广大市民和书画界爱好者鉴赏,这是我市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档次的油画作品展;6月和9月,我市艺术团分别赴西欧三国、香港进行慰问演出,向广大海外侨胞展示我市优秀文艺人才风采,传递乡情、亲情和友情,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为民办实事项目认真落实。认真做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1年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全市送戏下乡达2238场,送书下乡20多万册,超额完成全年1800场送戏下乡的演出任务。周末剧场和温州大剧院分别演出65场、100场,演出剧目数量和质量比往年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市农家书屋已建540家、在建256家。顺利完成广电惠民工程,为沿海渔民安装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施466套,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验收通过了龙湾区灵昆镇的广电村村通工程,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11个县(市、区)创建无非法卫星地面设施乡镇(街道)圆满完成;全市7万多户困难家庭享受广电低保优惠;推进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市区完成数字电视整转52.4万户、双向化用户51.5万户,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8个县(市)完成数字电视整转47.3万户、双向化用户59.3万户,分别达到年度目标的116.9%、121.0%;认真实施数字电影进农村“2131”工程,全市农村数字电影共放映52394场,超额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城联创”战略,充分发挥温州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手段,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夯实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基础。从2010年底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成立工作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下发了《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州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完成名城申报文本、温州历史概览等编写;《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修编完成,城西街区整治方案、东瓯园建设规划、《温州子城城墙、州治府衙修建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审批;庆年坊和朔门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已通过省文物局和省建设厅专家审查,上报市政府待批;江心屿历史地段保护整治及文化展示方案正在修改完善;3月邀请国家、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来温,对我市古城格局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进行咨询指导,进一步增强了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创建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二是推进文保单位保护维修。东瓯王庙重修工程于8月正式开工,让·平祖居修缮工程于12月底进场施工,完成夏鼐故居维修已通过省文物局验收并开始陈列布展施工;永昌堡抗倭遗址修复工程有序推进;积极实施泽雅传统造纸技术示范工程,指南针专项“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温州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在瓯海区泽雅镇唐宅村正式开馆,同时积极筹备申报国家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
三是启动专题博物馆建设。非遗博物馆、南戏博物馆、谢灵运纪念馆、数学名人馆等专题博物馆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招标工作,其中非遗博物馆、南戏博物馆已进场施工。做好张璁主题公园(含张璁纪念馆)建设地籍图、规划红线、土地等相关手续的办理;方介堪艺术馆等名人纪念馆已进入招标程序。制订《关于鼓励扶持温州市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草案。
四是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开展百项非遗保护“守望行动”,加大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补助和扶持力度,确定瓯绣、细纹刻纸等十大首批重点保护项目,制订出台保护措施。编纂出版非遗系列丛书《东瓯遗韵(二)》;完成《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初稿)》;拟订《关于开展龙舟活动弘扬民俗文化的实施意见》,启动温州龙舟文化、清明习俗、瓯窑烧制技艺的申遗工作(其中温州龙舟竞渡已入选省非遗保护名录)。加强非遗申报工作,完成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评选活动,公布市级名录59项(其中扩展项目27项),入选第四批省级名录34项(其中扩展项目15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名录10项(其中扩展项目1项)。至12月底全市非遗名录县(市、区)和市直属共有909项,其中市级259项、省级97项、国家级26项,国家、省级传承人分别有19位、126位,省级传承基地5个、教学基地4个、生产性保护基地6个、宣传展示基地4个,健全完善了县、市、省、国家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宣传。完成温州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工作,确定20位历史文化名人,已上报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审定;启动《温州通史》编辑工作,成立温州通史编纂指导委员会、编委会、编辑部,确定全部作者,已开始史料征集工作。召开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近80位国际、国内专家到会,研讨东瓯文化历史和内涵,基本认定“温州是东瓯国腹地、其都城亦在温州”的观点,编辑东瓯文化论文集,为我市深入研究东瓯国历史文化打下基础。在温州电视台播出《非遗守望》系列专题片, 开展温州老城故事征集活动和创意大赛,共征集100多篇故事电子文稿与50余张老照片;成功举办“2011全国名家邀请展”、“黄公望原作故里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文献图片与馆藏名人墨迹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2011年文化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活动暨温州市首届文化遗产节”等活动,隆重开展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文化遗产知识、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完善。面对量多面广的文化市场和日益繁重的行业监督任务,我们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抓繁荣,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继续梳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审核事项,归并10项、取消7项、增加4项、单列1项、修改61项、下放初审事权5项,调整后行政许可事项3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9项;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取消不必要的论证、勘察程序5项,改承诺件为即办件2项,审批时限加权平均提速率在去年32.3%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到了37.5%。审批处被市政府授予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加强新闻出版管理。扎实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全市政府机关共采购正版软件13779套,投入资金123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政府部门完成率达97.7%,11个县(市、区)政府部门完成率达100%;需要完成软件正版化任务的4家上市公司和温州银行都已如期安装了正版软件,完成率达100%。继续将《温州日报》等七报一刊列入审读范围,编发《审读动态》八期,同时,加强了企业报审读工作,全年共审读企业报989份,做好企业报的政治舆论导向的审查和把关。
三是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根据中央、省“扫黄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有害信息出版物专项行动、建党90周年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非法“网络共享”设备专项治理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组织查处了一批出版物印刷、音像制品、网络文化市场等违法案件,全市共出动检查18784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1587家,立案741起,查获非法出版物地下批发窝点26起,取缔无证经营行为605起,收缴各类非法物品25多万件,罚没款530多万元。在4.26知识产权日期间,全市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247686张,非法书报刊29928本,其他非法物品1864件,共计279478件。认真落实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网格化”管理,及时应对处置了鹿城百嘉乐KTV播放“禁止点播违禁歌曲告示”引发网络热议事件。市文化执法支队获得文化部2010-2011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优秀案卷制作三等奖、国家版权局2010年度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三等奖。
(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上级部门有关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制订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管理工作。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将温州市电影公司、新中国影都、新时代电影大世界等电影放映单位合并,组建温州影业公司;成立温州文化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撤销温州市电影公司、新中国影都、东南剧院、温州大戏院、文物商店和曲艺团建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和工商注册。乐清、瑞安、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等县(市)电影公司、电影院、影剧院也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三是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将温州市越剧团、歌舞团、乐清市越剧团、瑞安市越剧团、永嘉县越剧团和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进行转制或整合;对温州瓯剧团、平阳木偶剧团划转为公益性的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对属于首批“世遗”项目的永昆,保留事业体制,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其保护、传承、弘扬昆曲的各种功能,逐步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七)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手段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合宣传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度2000万元),制订我市书画产业发展方案,挂牌成立文化投资集团,组建温州影业集团。二是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瓯海建立以动漫网游、电子商务和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市区黎明工业区建立以创意设计、文化会展、品牌企划为主要功能的东瓯智库创意园;制订《温州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对符合条件的园区进行认定,并对园区内企业提供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资金补助,对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也进行相应补助。三是加强文化产业宣传。4月组织我市民间工艺企业参加“2011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暨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共有20多个品种90多件作品参展,我局荣获集体组织二等奖;组织文化新浙商温州地区评选活动,我市共有5人进入文化新浙商候选名单。四是推进电影业发展。民资投入电影业势头良好,瑞安冠旭电影城等3家民资影院已投入使用并加盟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市区下吕浦中环影城、恒隆影城、龙湾万达影城等多家影院也将陆续投入运营;加快影院升级改造,拥有700个观众座位的白鹿影城明星大厅投入运营,苍南影城等县(市、区)影院进行硬件改造,数字化播放技术即将在全市得到全面应用;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全年票房收入12767.5万元,同比增长30.3%,观众人数达280.5万人次,同比增长24.4%,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干部培训教育形式多样。认真实施培养百名文艺人才的“星辰计划”,全年举办“名师讲坛”10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温讲课,为“星辰计划”培养对象进行专题辅导;为瓯剧当家小生方汝将邀请名师汪世瑜授艺并开办戏剧小生高级研修班,全年培训文艺人才600多人次;在市区举办“星光灿烂”艺术人才展演展示活动5场,在国(境)外举办展演活动两场,特别是为青年歌手钱瑞华、施丽君举办的个人演唱音乐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积极开展培养百名乡镇(街道)文化员的“春风行动”,全年培训了乡镇(街道)文化员192人次。于2008年开班、学制6年的瓯剧戏曲艺术专业班学生参加大型历史剧《东瓯王》的演出,初展头角,得到我市戏剧界名宿的肯定。组织两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全市300多名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培训。8月我局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干部研修班,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广电台、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局机关中层干部等34人参加了培训,通过以上多种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文艺人才和文化干部的综合素质。
(九)党建工作逐步加强。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手段,设立各种载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深化“五比五看”读书竞赛、“干部读书会”等各种形式,在博物馆开展“永远跟党走”演讲比赛,结合群文活动的开展,组织了“清风行”廉政文化文艺大巡演,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教育活动,机关干部的理论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明显。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的要求,我局从7月开始每月都确定一个专题创建月抓好“五型”机关创建,特别是9月份的“服务型”机关创建月,建立了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调研员“四个一”联系服务窗口制度,即走访一次服务窗口、听取一次工作意见、访问一个服务对象、帮助解决一个难题,切切实实为基层解决了一些难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继续执行基层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制度,拟定了重点工程项目廉政责任制度、招投标规范管理办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预警及处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依、规范办事。
一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照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城区文化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城乡文化设施的分布不均衡比较突出;二是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维护压力较大;三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推进产业发展的抓手和整体合力;四是文艺精品偏少,缺乏思想艺术水平高、地方特色突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等等。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