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城记忆——东瓯名镇的文化古迹 | |||||
|
|||||
温州,古为瓯地,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自古商贾云集,素有“东瓯名镇”之称。千百年的悠久历史成就了古城的人文荟萃,古迹众多。近日,我市“最受市民欢迎的温州十大文化古迹”评选落下帷幕。瑞安的玉海楼、 泰顺的廊桥、苍南的矾山矾矿遗址、 鹿城的江心屿、东瓯王庙、谯楼、墨池、籀园、瓯海的四连碓造纸作坊、龙湾的永昌堡等十大古迹入选。 玉海楼 ![]() 玉海楼位于瑞安市城关镇,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的藏书楼。建筑面积740平方米,连同周围河道、池塘,共占地2023平方米。建筑为木构重檐,坐北朝南,前有小桥、门台,门楣嵌“玉海楼书藏”5字。前后共有两进,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有回廊连结,成为一体。1910年,孙氏后人曾对藏书进行一次全面曝晒和清点,藏书共32604册。1996年玉海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经四次修缮,楼房焕然一新。 廊桥 ![]() 泰顺素有“千桥之乡”“中国廊桥博物馆”的美称。泰顺廊桥多建于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唐贞观年间。其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木拱式、木平式、石拱式等,其中最美的当属编梁式木拱桥。主要景点泗溪的溪东桥和北涧桥、洲岭的三条桥、三魁的薛宅桥、筱村的文兴桥、仙稔的仙居桥、岭北乡的同乐桥等。 矾山矾矿遗址 ![]() 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是矾山镇矾矿最为集中的地方,矾山矿藏面积约10平方公里,矿石总储量约16700万吨,以钾明矾为主,其次为钠明矾,总储量占世界首位,有“矾都”之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矿山遗址位于鸡笼山北坡,由5座煅烧炉,1座烧水高炉和生产作坊及相关遗址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与旧址相连的福德湾老街民居,是矿业经营者与矿工居住区,炼矾祖师(陈窑主)的牌位与塑像立于老街石宫内,当地每年举行祭祀仪式。历史环境风俗保存较好。 矾山是自明代发展起来的矾矿生产基地,鸡笼山遗址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见证了矾业生产与商贸发展过程,是一份难得的矿业生产遗址。 江心屿 ![]() 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北面的瓯江中游,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历代文人墨客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诗篇近千传世,因而被誉为“中国诗之岛”。 东瓯王庙 ![]() 东瓯王庙位于温州市市区华盖山西麓,共占地2000余平方米。主殿为一层构造,占地约300平方米。主殿后的配殿为两层构造,东瓯王庙内,迈入保留的老门台,依次是照壁、放生池,以及老人口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殿。跨进大殿,正上方是东瓯王翔,陈列的四幅壁画,采用汉代画风,主要展现劳作生产、佐汉灭秦、民俗生活、迁徙江淮四个主题场景。东瓯王庙主殿、副殿均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台基,采用木头架构。除瓦椽采用杉木外,主、副殿其余木材均是产自非洲的菠萝格木,因抗蛀性能好,价格也较高。主殿的柱子有28根,其中金柱(殿内主柱)10根,每根高约12.6米,直径60多厘米。梁柱结合处完全是用古建筑的“榫卯结构”,没有用一根铁钉。屋顶则采用琉璃瓦,远远望去,大气恢宏。 谯楼 ![]() 温州旧有外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增筑内城,称钱氏子城。子城自公元907年开始营造,旁通壕堑,规制方正,城池呈正方形,东界为打锣桥,南界为渔丰桥、冰壶潭,西至城西街,北界为仓桥,城四周有护城河,河上筑桥接城门使其城内外相通,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即鼓楼),行为“西楼”,北为“临圃楼”。据史载,“钱氏子城”建成后,沿用440余年,于元氏废毁,仅存南城门谯楼。 1925年,旧温属公立图书馆设分馆于谯楼。抗战时期,日军侵温,图书器物荡然无存。1946年,市民又重新捐资修饰。 1981年,谯楼被列为温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墨池 ![]() 墨池,相传是王羲之任永嘉太守时临池涤砚的地方,传承着瓯越文化的历史文脉。明嘉靖三十八年,温州名士王澈将“墨池”辟为园林,后为“玉介园”。园内亭榭玲珑,百卉争妍。每年早春,梅花怒放,吸引不少游人,堪称明清时期温州十大名园之首。 如今的墨池公园以传统造园手法,依托连廊、露窗、门洞等,营造含蓄、曲折、深邃的空间感,既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融于自然的审美观,又体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成”之感,园内还设有温州吟坛、书画社、诗词社等,是一座集文化和休闲于一身的城市文化公园。 籀园 ![]() 籀园在现今温州鹿城九山湖滨胜昔桥畔,为纪念晚清国学大家孙诒让而建。孙氏号籀庼,一生著书36部。曾任温处学武分处总理,兴办学校,成绩斐然。大门口青石匾额刻有的“籀园”二字,系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所书。 温州文教界人士为纪念“籀公”孙诒让先生而建的籀园,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已不只是一处反映近现代温州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名胜古迹,更是成为温州文化一个崇高的符号和象征。 四连碓造纸作坊 ![]()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北斗山脚龙溪中游,占地约0.28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迁居泽雅。因泽雅水多竹茂,遂重操旧业造“南屏纸”。人们用水碓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制成屏纸。泽雅一带数千人从事造纸,因此到处是水碓、纸坊。如水碓坑、水帘坑等地名亦都与造纸有关,泽雅遂又名“纸山”。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耕民俗考察团、中国印刷博物馆等团体多次到此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泽雅纸山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其中以四连碓尤为重要。2001年,四连碓造纸作坊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堡 ![]()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是明代抗倭寨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邑人王叔果、叔杲等倡议兴筑,以防倭患。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55米,高8米,基阔4米余。周长2366米,有陆门4座,水门4座,中引渠。内外壁用块石斜垒,中航杂土。堡内二渠贯穿南北,可通舟揖,梁上架有数座石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毁,现堡内民居栉比,商铺井然。2011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