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5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1-21 15:24:29 来源:温州市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县(市、区)文广新局、经开区文教体局、各县(市)广电台,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5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阅知。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6年1月8日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市文广新局围绕“六城联创”的战略部署和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以“五型机关”建设为载体,抓重点、攻难点、求亮点,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全市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文化体系日臻完善。瓯海区被评为浙江省公共文化综合示范项目,鹿城区“民间力量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乐清市“百姓舞台”被评为浙江省公共文化单项示范项目;平阳水头镇、瓯海仙岩街道、鹿城蒲鞋市街道入围2015年省文化强镇。通过提升公共文化内涵、夯实基础设施等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标全省排名第五位,改变“十二五”初期全省落后的局面。在省文化厅统计的14个文化指标中,我市有11个指标都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其中,文化事业费、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文物藏品数量等4个指标均位居全省前三。2015年,我市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853平方米,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53.6元,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43.08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为1.24册,馆藏文物41000余件。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市本级完成总投资额7616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9%。建成市文化艺术大楼(文苑大楼)并投入使用,填补城西重点文化设施空白。新建文化礼堂208家;新建并开放南戏博物馆等10个文化驿站,凸显城市休闲文化。完善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瓯海博物馆、苍南文化馆、博物馆、乐清图书馆、文成图书馆、文化馆并投入使用,县级“三馆”基层文化设施全面建成。抓好文化阵地提升工程,按照“五有十化”标准提升改善乡镇、社区文化中心231个。

  2.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开展送戏、送图书、送展览、送电影等活动,全年送戏下乡2019场,送书下乡15万册(次),送讲座、展览153场,送电影下乡51374场,县域间文化走亲次数达72次。市本级全年举办展览近100场,观展人数达11余万人;举办讲座333场,惠及观众89500人;免费培训共开9期506个班,惠及学员14500人。圆满完成2531个行政村的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率达100%。继续进行固定放映点建设,新建100个固定放映点,提升改造115个固定放映点。增加对农节目的播出时长,推进广电低保工程,免收视费低保户数7.49万户,免费户率为98.6%。

  3.城市书网加速构建。以“三城一网”(城市书房、城市书站、城市书巴、城市知网)建设为主体、加速构建现代新型城市阅读服务体系,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年读者数、借阅量分别达305.3万人次、395.3万册次。一是夯实阵地基础。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名称和选址,在城区内选择“面积大约150-200平方米、相对独立的空间、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建设南塘、教育中心等10家城市书房。5月22日,《光明日报》第7版以“温州,相约‘城市书房’”为题,刊载了温州建设城市书房推动全民阅读的情况。此外,采用“连锁”运营方式对“城市书房”加强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调配,构建了以中心馆为核心,在城市内布局若干个面积的卫星馆的“1+X”模式,为城市打造了一片公共阅读空间和市民的学习交流空间。全年仅新开放的10家城市书房总流通人次达5.81万,外借2.93万册,办理借书证及开通市民卡4134张。开放后的“城市书房”迅速成为温州城市的文化地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被誉为“深夜书房”。二是营造“全民阅读”读书氛围。结合“世界阅读日”、第十一届未成年人读书节,重点打造温州“读书月”活动,共举办活动160余场。发布“温州市2014年全民阅读调查报告”和手绘版《温州阅读地图》;注重活动创新,推出创意活动,举办“图书馆奇妙夜”,活动吸引了5000余位读者到场参与,创造了图书馆现场阅读活动参与人数的历史新高;举办了“浙江省亲子阅读推广人公益培训”,邀请国内多位知名阅读推广人现场授课,不少学员在结束培训后便加入了温图亲子阅读推广的队伍,参与组织了多场精彩的少儿阅读活动,为此次读书月活动最令人欣慰的成果。整个读书月期间,充分体现“智慧化”,“全城共读十本书”活动全面借助二维码,让读者轻松地将电子书装进口袋,这也是在阅读新形势下对自身服务手段与形式的一种创新。

  二、积极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第五届温州艺术节暨第三届市民文化节成功举办。将艺术节和市民文化节合在一起,从整体上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促进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艺术节以温州城区为主要活动场地,延伸至各县(市、区)的广场、剧场以及社区、农村,遍及全市城乡,充分展示了各艺术门类的整体水平。活动期间,共举办第五届温州艺术节暨温州市第三届市民文化节开幕式与闭幕式、温州市第十三届戏剧节、温州市第十六届音乐舞蹈节、温州市第九届曲艺汇演等近百场展演、赛事。设立声乐“五朵金花”和“四大天王”奖、舞蹈“红舞鞋奖”、戏剧“高则诚奖”、书法“墨池奖”、美术“黄公望奖”,新创原创的戏曲、舞蹈、声乐、小品作品与节目500余个,创作书法、美术、摄影作品1000余件,共产生300多个奖项;直接参与的演职人员近2万人次,共吸引市民200余万人次参与,让市民在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展示了艺术风采、较大的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2.文艺作品创作成绩斐然。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围绕“中国梦”、“美丽浙南水乡”、“抗战胜利70周年”等主题,通过开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全市文化馆干部服务基层“网格化”工程,根据创作需要下基层体验生活,深入社区、农村等地调研采风,牢牢把握文艺创作活动导向,创新文艺创作活动平台,秉承“挖掘、继承、创新”的创作理念,一年来创作、演出戏剧、声乐、舞蹈、小戏小品等文艺作品520个,创作微电影260余部;新创排了瓯剧《混天珠》《奇巧案》、越剧《薛丁山三请樊梨花》《香莲案》《双玉蝉》《六月飞雪》、昆剧《赠书记》《墙头马上》《荆钗记》、木偶剧《西湖传奇》并公演;创排歌舞《晒蓝》《甜蜜的微笑》《YES》《妈妈的波浪鼓》《乡村来了一群女教师》、话剧《嫁给经济适用男》《十面霾伏》、小品《最后一张票》等。二是参加各项赛事成绩斐然。《橘子红了》参加了上海“白玉兰奖”评奖演出;《远乡谣》等10件音乐作品入选全省音乐新作大赛,《给梦想一点时间》等5个作品获创作金奖,《江南莲花谣》等3个作品获表演金奖;《夕阳义工队》等11个舞蹈作品入选全省舞台舞蹈及广场舞蹈大赛;《甜蜜蜜》等9件小戏小品作品入选浙江省小戏小品大赛。我市青年作家蒋胜男创作并编剧的电视剧《芈月传》在各大电视台和乐视网、腾讯网热播。

  3.文化交流成果丰硕。组织“中国之美·温州书画、戏曲艺术欧洲巡回展演”,将我市优秀艺术传播至欧洲;组织越剧《大唐骊歌》、《荆钗记》赴天津参加第二届天津国际歌剧舞剧节展演,组织《橘子红了》《西园记》赴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海宝山剧场、浙江省政协礼堂开展巡演,组织瓯剧艺术研究院、越剧演艺中心、流行乐团赴诸暨、绍兴、余杭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组织温州文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赴台举办文化产业产品展览。与湖州等地合作,共同举办动漫展览,出借21件文物参与省博物馆、省美术馆参与展览;举办“紫玉金砂——浙江长兴紫砂茗壶特展”等 15个展览,扩大温州历史文化影响力。

  三、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扎实推进。根据全市“六城联创”的工作部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努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创建工作。

  1.名城申报通过考察评估。一是精心筹备迎检工作。6月中旬,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我市名城申报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考察组通过观看温州申名形象片、申名汇报报告,听取保护规划、管理制度、机构与经费保障等介绍,实地考察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和江心屿历史地段,一致认为我市古城环境风貌较为完整、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城市文化价值特点鲜明,基本符合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制定名城迎检宣传方案,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出租车广告、社区宣传栏展开立体式宣传;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组织“温州市第二届民间藏品展”等活动16场,举办“丝绸之路与新疆古代文明”、“龙泉窑窑址的发掘与研究”等讲座8次、编辑出版专著2本;使名城申报保护工作深入民心。三是做好各类基础性工作。出台《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和《温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深入挖掘、提炼温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价值,完成申报形象片、报告及系列丛书的拍摄、制作和编纂工作。四是做好街区整治工作。完成华盖山东南段城墙的考古清理,杨柳巷戚宅、七枫巷胡宅的环境整治,谯楼、沧河巷金宅的陈列布展等。完成温州老城区第二批历史建筑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做好嘉会里巷、城西街、沧河巷、仓桥街等街区的整治。

  2.加强各类文物维护及专题馆管理。一是提升文物完好率。完成了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田塘头红十三军革命遗址、飞鹏巷陈宅绿化及雕塑等维修工程;启动卓公亭修建工程建设。指导做好江心寺、天主教堂、永川轮船局及龙湾陡门、瓯海任桥、乐清后垟林氏二十九房宗祠、瑞安隆山塔、永嘉芙蓉村古建筑群、洞头叶宅、平阳顺溪陈氏古民居、文成玉壶中美合作所旧址、苍南碗窑、泰顺土楼等维修工程。二是强化专题博物馆开放和管理工作。继续做好专题馆陈列布展精品工程建设,完成郑振铎纪念馆陈列布展工程,于10月18日成功举行开馆仪式及纪念座谈会。市博物馆与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成功结对,市博物馆为其提供藏品整理、展陈指导等服务。新建永嘉县翔宇中华灯谜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瓯海区“民博招商”新举措被评为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优秀案例,一期招建的温州石刻造像博物馆、塘河篆刻文化艺术馆已完成项目立项、土地政策处理、项目社会招商、建设协议签订等工作。

  3.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等相关工作。一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度位列全省第一。举办普查审核培训班,召开工作推进会、座谈会和督查会,有效提高普查信息的准确率;强化普查宣传,坚持每周在温州市文化信息网上公布各县(市、区)普查工作进度和排名,与温州日报合作开辟专版介绍我市普查情况。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申报藏品数为42604件,100%完成所有文物信息的采集和上报。二是认真开展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完成了第七批国保、第六批省保的“四有”档案编制任务,划定了全市第六批省保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瓯海区新增吕渭英墓、西巷井等7处为区第四批文物保护点。苍南县公布了矾山镇溪光炼矾旧址、金乡镇白玉潭摩崖题刻群宫等5处文物遗存为县级文保单位,并完成保护标志牌竖立工作。三是文物调查及抢救性考古发掘有序展开。完成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新院址、广化路和双南线道路建设工地、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第4标段施工现场、瞿溪街道中岙村等基建项目施工区域古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了青瓷钵、陶俑等数百件文物。完成了苍南白湾堡城墙、壮士所城城墙的考古勘探。

  4.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是申报工作井然有序。完成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共推荐25位传承人。迈入“后申遗时代”,我市在持续推进非遗申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今年完成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共收到上报项目129个,最终确定79个项目。二是场馆运行能力不断提升。非遗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九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非遗馆。一年来,非遗馆接待德国黑森州吉森市中学生等参观团队和考察团100余个,社会效益日益突出。同时,“温州非遗志愿者团队”呈现管理不断规范化、知识不断专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经过一年的发展,团队坚持每周利用英语、德语、日语、普通话等四国语言开展公益值班讲解,有效扩大我市非遗影响力。目前,该团队人数达到60余人,入选文化部《文化志愿者》范例。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立毅专题调研非遗馆并充分肯定我市非遗保护举措。三是宣传展示活动渐成品牌。推出“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现场展出包括我市11个县(市、区)近70个非遗项目,主动将非遗展示活动融入百姓生活。同时,围绕文化遗产日、端午节等非遗节庆,承办了“浙江好腔调”中小学系列专场演出、举办了“艺路同行·瓯韵流芳——2015年温州传统戏剧曲艺精品展演”、“端阳情·非遗味”系列民俗活动、非遗朗诵吟诵会,推出“童心无限”非遗馆体验活动,开设传统医药文化讲座。采取“点单”的形式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活动首次扩展到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共计30余所学校,举办60节“非遗学堂”、25场非遗精品图片展、20场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和15场木偶戏演出等项目。四是对外交流成果喜人。在第七届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上,我市十多项代表性非遗项目集体亮相,我市黄杨木雕作品《中国梦》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工艺美术金奖,这也是浙江省非遗展区唯一的一个金奖。同时,瓯塑作品、竹壳雕作品分别获得银奖和优秀奖。在“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戏曲)网络评选”活动中,我市的瓯剧、永嘉昆剧、泰顺木偶戏3个项目入选;瓯剧经典剧目《高机与吴三春》高票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优秀保留剧目。

  5.认真实施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文化提升工程。一是做好市本级水乡建设文化提升工程。完成32处古城记忆标识点建设,总投资295万元;提请市政府下发《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和《温州城市公园文化提升工程规划》,启动温州治水文化长廊,完成投资400万元;启动白鹿洲公园和杨府山公园文化提升工程, 完成投资300万元。二是督导各县(市、区)水乡文化提升工程。组织人员到各地进行了三轮督导工作,召开工作推进会,详细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特点,起到了良好的推进和协调作用。各县(市、区)35个项目完成率达到119%。

  四、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推进机制创新,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

  1.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基础建设。以园区建设、重点企业扶持为抓手,结合产业规划布局,推动扶持政策向园区倾斜、优质资源向园区引导、重点文化企业向园区集聚。命名非遗广场等5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全年全市新增文化产业投资28.22亿元,在建50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园区)21个。牢固树立“项目化”理念,以项目建设成效推动产业化发展,指导文投集团建设艺汇培训和千智文化艺术培训等项目。

  2.努力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组织全市文化企业做好201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等3个项目、2015-2016年度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和2015年度文化服务出口奖励资金等的申报工作。《汉字智立方》《菜菜头村村大游记》被列入国家动漫企业项目资源库,架子鼓生产数字化、网络化项目和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项目被列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组织浙江艾叶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和温州市菜菜头动漫产业设计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参加2015“香港国际授权展”。组织39家企业分别参展第10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达成现场成交额2948.3万元。组织工艺美术协会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品博览会,展出作品68件,获金奖7件、银奖13件,铜奖14件。举办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温州第八届动漫节、第八届中国奇石(温州)博览会,指导文成县成为浙江省微电影拍摄基地,参与2015未来印象---亚洲国际(温州)青年微电影展相关工作。

  3.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注重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协助并指导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与东瓯文化创意园非遗广场签订共生性战略合作联盟协议,双方将按照“发挥优势、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开拓思路,推动文化产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重视对文化产业的宣传工作。认真组织创编文化产业宣传内刊《温州文创》;特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轶就文化产业与媒体融合举办讲座;创办“文创空间”主题论坛,并举办“互联网+文化与金融的首期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江西等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参加。

  4.着力推进文化消费市场拓展。刺激群众文化消费,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的方式,由财政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15%的资金补助,培育公众文化消费意愿。一年来,市民在市本级定点影院、剧院、书店等场所用市民卡支付文化消费超过200万元,财政资金补贴30余万元。全市全年新增影院11家,新增银幕64块。全市共放映电影54.6万场、观影人数达891.21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48%、36%。温州大剧院、东南剧院共组织演出282场次,其中自营演出196场、公益演出57场,观众人数达20余万人次。培育健康的演出市场,举办“瓯的一周·剧的时光”演出周活动,上演了《西园记》等四台大戏,上座率达90%,票房总收入近10万元。组织“瓯剧新春演出季”,相继在乐清、永嘉、苍南、瓯海、鹿城等地上演60余场瓯剧演出。东南剧院携手北京微票儿公司,开通观众在手机微信上直接选座、付款买票的便捷渠道,打造线上线下、微信支付购票的完整系统。

  五、稳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文化市场监管逐步完善。积极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行政部门作用;优化文化市场审批服务,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

  1.切实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先后组织“净网2015”“清源2015”“护苗2015”“秋风2015”等专项行动。集中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其中,“翠微居小说案”犯罪嫌疑人杨某和肖某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和8个月、共处罚金35000元;破获了温州谢某某等人传播淫秽物品案,目前5人被公安机关刑拘正在审理中,3人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4人已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办理陈某某等人非法印刷、出售大量非法出版物案件,出动警力200多名,成功捣毁了窝点,现场查获并扣押各类非法出版物3万多册, 7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依法刑拘。开展“扫黄打非·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护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远离和抵制有害出版物”的良好氛围,活动得到省“扫黄打非”办黄柏青主任的批示肯定,在全国“扫黄打非”网上进行宣传报道。温州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被评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一年来,全市共出动检查18666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9399家次,受理举报(督查)65件,立案523件,办结案件533件,警告342家次,停业整顿27家次,罚款260余万元,收缴各类非法物品27.8万件,有效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

  2.全面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的监测监管。一是加强安全播出工作。完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手段,增加EPG监测项目,增加市、县级广播电视监测存储容量,使市级广播电视节目信息存储时间达到1年、县级达到3个月。加强监管,颁布实施《温州市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监测异常情况应急管理制度(试行)》,建立监测月报制度。二是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管理。组织新闻奖、文艺奖、播音主持奖、广告奖等奖项评选,全市共有271件作品参加评选,共评出一等奖31件、二等奖53件、三等奖78件;获得省政府奖一等奖8件、二等奖13件、三等奖23件。全年刊发《视听监测与评议》35期。三是加强印刷业管理。完成100家五项制度示范企业、300家规范企业的建设目标;积极培育扶持印刷示范龙头企业,选报瑞安华瑞达等2家企业获评全国印刷百强示范企业,获得中央补助300万元。四是加强报刊管理。依法对新闻采访活动进行监管。继续深入整治“四假”及各类非法报刊,督促温州晚报、温州商报、瑞安日报等报社针对自身违规行为进行整改。协同市委宣传部对《浙江工人日报》《市场导报》等11家外地驻温新闻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保留《平安时报》等8家;合并《钱江晚报》《浙江法制报》2家并归入浙江日报温州分社统一管理。抓好新闻采编人员的记者证核发工作,组织188人参加新闻采编人员岗位考试,对符合条件的55名从业人员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上报。加强报刊日常监管,审读《温州都市报》等7家公开报刊2040份、内部资料(含企业报)975份,出版《审读动态》12期。

  3.精心梳理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全年完成审批事项169件,最大限度地优化流程,取消备案类现场勘察,缩减论证、勘察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审批提速率达79%。做好审批事项的动态管理,停止博物馆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成立、变更、注销》前置审查,将“改建、拆除电影院和放映设施批准”审批事项下放,“迁建广播电视设施的审批”等5项审批事项调整为内部审批事项。完成87项权力清单的比对规范工作,重新修订与目录不一致的10项,补录(含省级下放的事项)25项,所有项目已录入浙江政务网运行;完善“责任清单”梳理,明确部门职责13项;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实施第一批4个转移事项,确定第二批转移项目清单4项。

  六、有效创新机制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部门实际,确定改革重点,因地制宜,积极推进。

  1.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会同市编办、市财政、市人社等部门研究解决试点相关问题。推进理事会开展日常工作,进一步理清政府主管部门、理事会、管理层三者事权关系,规范权力运行规则。筹建图书馆事业发展基金会,争取到市财政出资400万元分两期注入,作为基金会资本金,今年已到位200万元;市文广新局申报获批作为基金会业务主管部门资格,《温州市图书馆发展基金会章程》和设立相关事项及理事、监事人选经审核和酝酿后已正式批复;温州市图书馆基金会于12月25日完成法人登记。

  2.深化文化单位管理机制改革。圆满完成市瓯剧艺术研究院、越剧演艺中心、书画院、艺研所、文化馆五家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起岗位管理、全员聘用、绩效考核三项制度为核心,其他相关措施为配套的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体系。启动博物馆等6家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审核市图书馆、少儿馆、博物馆、监测中心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方案,批复市图书馆、大剧院管理处、博物馆“三定”方案和市图书馆中层竞岗工作方案。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推进2015年政府购买文化下乡和广场文化活动的采购工作,21个民间职业剧团和10个社会文艺团队成功中标,《中国文化报》专题报道了这一创新做法。继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规模,市本级投入240万经费购买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走亲等公益性演出184场,全市各县(市、区)文广新局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送戏下乡工作,推动了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逐渐形成了“政府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群众最终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模式。尤其是在送戏下乡机制方面,采取制作“点单制”等供需对接的方式,把优秀的文艺精品送到基层尤其平时文化生活比较缺乏的农村、山区,不但在总量上尽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在质量上保持很高的水准。通过政府购买,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对列入2015年“五有十化”标准化试点的40个乡镇(街道)和235个社区文化中心服务质量进行暗访;并组织专家对“五有十化”试点单位进行指导并开展综合评估。

  七、继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专业人才素质逐步提高。文化专业人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做好文化建设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人才培养,文化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1.实施文艺人才培养的星辰计划。制定了《星辰计划人员个性化培养管理办法》《关于学历学位、非学历教育的规定(暂行)》,逐步转变由传统名师大班教学为主的培训方式为针对学员的个性化教学,分别邀请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奚中路、作曲家陈均,声歌系教授赵光、邱淑玮等名师大家来温为星辰计划学员辅导培训。共组织名师讲坛6期,培训进修个性化学员15人,在美术报等载体展览、宣传、推介书画作品52幅,培训学员180人次。星辰计划美丽之路培养对象回报社会进校园、进社区培训活动开展15期580余人次。

  2.组织干部队伍培训的春风行动。加强对文艺人才的培训、管理。进一步推动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提高文化队伍服务水平。今年共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培训班等春风行动培训4期,培训基层文化干部215名,全市培训社区文化管理员或社会团队骨干5000名。

  3.加强专业干部及院团演员、演奏员的考核培训。以考核促提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等12个门类的专业干部考核活动,全市共有206名群文专业人员参加了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推荐和专业职务聘任参考依据。该创新举动引起了界内外的关注,在《中国文化报》也作了题为《温州市群文干部在评委面前晒本领》的专题报道。同时,加大对戏剧专业院团的支持力度,组织各类剧目展演展示和演员业务比赛,促进专业院团的规范化建设,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全市组织9个场次的戏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共考核232名演职员,本次考核成绩优秀41名,良好81名,合格101名,不合格9名。

  八、继续加强机关建设,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以深化责任型、服务型、效率型、学习型和廉洁型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服务水平,提升机关整体形象。

  1.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领导带头学、全体党员集中学、各类模块专题学、开通平台相互学等方式,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17本“三严三实”学习用书。共组织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9次、干部集中学习会5次;观看了《忏悔录》和《红船驶进中国梦》等专题警示教育片。

  2.加强组织建设,推进五星支部建设和红色细胞工程。开展五星支部和五型机关同创,并制定了《五星争创”的实施意见》,对评星标准、评星程序、考核验收等做了明确规定。结对鹿城区滨江街道宏源社区、永嘉县东城街道金竹垟和全安村,走访慰问困难同志37名、开展各类活动42场,共为社区(村庄)争取经费30余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300多万、解决就业200余人。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夯实责任体系,出台《关于调整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的通知》《关于调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了党组书记对市直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总责,对局党组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党组成员对分管处室、联系单位和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开展三公改革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公务接待三严四禁、公务用车管理使用、因公出国(境)和外出考察学习的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公示报告、经费定额控制等制度规定,每月公示公务接待支出费用。一年来,我局公务接待费为5.55万、公务用车费为7.74万,分别同比下降21.44%、2.84%。

  一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照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基层文化设施管理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有待深化;三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四是文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