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等急需保护非遗项目迎“大考” | |||||
|
|||||
1月19日至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履约报告培训班在北京举行。瑞安市风景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尔胜作为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履约报告的撰写人参加培训会,系参加这一工作的唯一一名旅游界人士。 至2014年,我国已有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郝哲族伊玛堪等7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缔约国通常要在项目列入名录后第四年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提交履约报告,并于此后每四年提交一次。据此,由于我国活字印刷术等7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都已超过4年,履约情况都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核。为保障履约报告的质量,中国文化部外联局、非遗司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举办了本期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对7个履约报告进行初评。接下来,将由项目代表在初评基础上,于2月底将经过地方政府审议的报告初稿提交课题组,3月底将报告终稿提交至工作组,经工作组审议的报告最终稿(中文)报文化部领导审批,随后启动并完成翻译工作,4月底完成履约报告的英文审核和定稿,5月中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的最终审核。 在初评会议上,有关领导和专家重申,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应用于旅游等活动,可以提高人们对有关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传承和管理相关社区的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融合,但这些活动不应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