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旅资讯
看古窑岁月演变 赏古村泼墨山水
时间:2016-02-08 9:39:33 来源:温州旅游网 作者:黄娅凡|文:潘杨 字号:[ ] 阅读量:

碗窑是隐匿在苍南县桥墩水库尽头、浙闽交界处的一个静谧古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它的独特之美,不仅在于绿莹莹的山,清凌凌的水,古韵悠悠的村道人家,更有数一数二的人文景观熠熠生辉。在这里你会找到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无论是数百年的古树,还是在宗祠里陈旧的匾额;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台,还是保存完好的手工作坊……所有东西仿佛都染上了岁月的沉香,600多年时光把碗窑演变成了一段历史,一部古书,一幅图画。



古村之韵,岁月浸染

古时候的碗窑地域偏僻、环境闭塞,但这里水源丰沛、土壤肥沃、风景优美,十分符合古人的建村思想。进入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桥,祖先造桥原意是为了锁住风水,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如今这桥更给古村增添了一种原生态的古韵味。入村,眼前呈现的是一座座依山而建的清初样式古屋,屋旁路道崎岖婉转,涧水潺潺湲湲,房前屋后种着瓜果蔬菜,鸡犬淡定地行走,好像人来人往都不会打扰它们安逸平静的生活。缓缓地再往上,便看到村落里古老的吊脚楼,巍巍而独立,楼上随风摇荡的红色灯笼,好似给村落上了层胭脂绯色。



吊脚楼不远处有一座碗窑博物馆,木质建筑的两层小楼陈列着明初及清朝各时期民间陶瓷,还有制瓷工艺的展示。这些展品一部分是从现已消失的碗窑原址处挖出来的,还有部分是村民们捐献的“老物件”,虽然在价值上并不珍贵,但可以让人们了解碗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和风格特色。当历史风化在时间的背阴处,留下来的就只有这些文物古迹和民风旧俗了。



手工作坊,重温历史

碗窑制陶业自清雍正年间开始,从几家简陋作坊起步,规模不断壮大。乾隆晚期,碗窑在温州及周边地区已声名远播,当时窑火兴旺,客商云集,住宅、作坊连成一片,聚居着40余姓,3000余人,拥有18座龙窑,40多条水碓,窑工四五百人。所产的日用青花细瓷、粗瓷有几十个品种。现今,碗窑已不再烧造瓷器,但“依山筑房、沿山建窑、引渠入村”独特而典型的制瓷村落建筑格局始终没变,村落中依然保留着制作瓷器的手工作坊,还有制陶师傅现场为游客展示制陶手艺。游客也可以上阵亲身体验一回和泥、拉坯、捏雕、烧制的制陶过程。



繁华逝去,戏台依旧

不知不觉来到了村落里曾经的热闹地段。入目的是两座古老的建筑,分别是三官庙和戏楼。戏台四角立柱,平面呈方形,有后楼筑设。屋面盖瓦,外观呈亭台状,造型典雅精致,顶面藻井留有戏曲故事彩画。戏台前为三官庙,庙内藻井等装饰同样完好精致。站在戏台前,似乎还能看到伶角的华衣翩舞,奏曲的胡琴铜鼓,戏客的抚掌称赞,这一切都见证了碗窑曾经的繁华。



窑韵袅袅,往事悠悠

碗窑古龙窑是必游的去处。龙窑由土砖拱成,洞口高度为1.5米,窑洞深7米,每只窑洞里面分三级台地状分布,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共有17级。清末民初,碗窑制瓷业最为鼎盛时,当时龙窑以制碗为主,特别是荷花盖碗最负盛名,男子负责制作碗具,女人为碗具上画,一般为如意草或宝相花图案为多。沿着古龙窑的台阶下行,刹那间有一种走进时光隧道穿越到了古代的错觉。

现存的古龙窑于清朝康熙年间由王氏建造,一直沿袭使用至今,这也是碗窑古村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条龙窑。路廊一侧爬满野藤的高大院墙内,一只高大的烟囱顶天而立,这硕果仅存的碗窑烟囱俨然成为碗窑古村的标志性建筑了。



天然胜景,恰似图画

碗窑除了有保留完好的人文景观之外,自然景观也令人叫绝。绕过古村,沿着一条蜿蜒悠长的栈道就到了三折飞瀑。走近山涧,瀑布全景一览无余,上、中、下三层曲折而有韵致的悬瀑仿佛一条宽大洁白的哈达飘荡在山涧中,哗哗的水声在山岬的另一侧就能听得隐隐约约。水量大的时候,巨大的水帘倾泻而下,飞沫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出彩虹的影子,置身其中犹似悄然坠入云中。水量小的时候,涓涓细流拾级而下,别具风韵。



农家美食,原滋原味

游遍了碗窑,晌午时分必定已是饥肠辘辘,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在古村的农家乐补回行走山路所费的体力。在这里你绝不必担心质朴的村民会在饭食安排上有什么亏待,这里的食料多取自天然,家烧土鸡肉质鲜嫩,食不嵌齿;炒溪螺鲜香爽口,微带酸辣;红烧君鱼肉质爽滑,鲜香扑鼻;还有田鱼、山菜、野味......一桌丰盛的农家菜在满足了你味蕾的同时,顺势便将你整个儿融入在古村的浓浓风情中了。

自驾线路:温州出发,甬台温高速观美出口下,经桥墩镇,走盘山公路往腾洋方向开,沿路标即可到景区。

公共交通:从温州坐巴士到苍南灵溪,车程一个半小时;再从灵溪坐至桥墩巴士,到桥墩换乘至腾洋的巴士,至碗窑古村步行桥边下。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