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非遗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 ||||
|
||||
温州是东瓯名镇,有着十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各级的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就占有336个。 近年来,古老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温州一张夺目的文化名片。作为“百工之乡”,温州的传统工艺美术积淀深厚,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南戏故里”,温州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戏剧资源,是浙江省首批“传统戏剧之乡”,拥有11个省级以上传统戏剧项目,并有10多个剧种在温州民间传承着,活跃着;作为“民俗基地”,温州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的变迁中,中原文化南迁又为温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千年积淀、开放包容,各种民俗碰撞、融合,形成了当今温州独特多元的民俗。 而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被誉为非遗保护的“活化石”。每年年初,温州都会举办“服务传承人月”活动,这样的活动自2008年以来已进行了八年。近日,本报与温州非遗中心一起走近我市三位老传承人,聆听他们对非遗至爱的情怀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心态。□付瑛海涵 瓯剧国家级传承人李子敏:写了5本书,没拿过一分钱稿费 “曾有人问我,‘写一本书能挣多少稿费’,这里,我坦率地说,我写了5本书,没拿过一分钱稿费,温州的老百姓养活了我,温州的山水接纳了我,温州的老艺人教会了我,我应该为瓯越文化作出贡献。回报社会,我心甘情愿。”现年87岁的瓯剧国家级传承人李子敏动情地说。 出生于安徽大户人家的李子敏,从事音乐这个行当也近70年。1959年,一纸调令,李子敏来到温州,担任具400多年历史的温州市瓯剧团第一任专职作曲。刚到瓯剧团时,李子敏蒙了,演员们演、唱,他听不懂,语言不通是他面临的最大障碍。除了住在戏曲学校,“比小学生还小学生”地跟着瓯剧班老师学习外,学校放假后,他还到社会上,虚心地向退休的老艺人们求教。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李子敏便记录下了瓯剧一千多支曲牌。 近70年的瓯剧生涯里,李子敏说自己只是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记录的瓯剧一千多支曲牌,使得瓯剧第一次有资料面世;二是解决了瓯剧男女声腔的问题,使瓯剧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三是为瓯剧写了《高机与吴三春》、《貂蝉》、《东海小哨兵》等近百个大小戏;四是出版了《瓯剧史》等5本瓯剧专著。 2014年,由温州市文广新局牵头,市非遗中心、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协作,李子敏等开启了《中国瓯剧音乐大典》的编撰工作。该书在李子敏原有的7卷本的基础上,采访了十多位瓯剧老艺人,扩大补充资料,分为上、中、下三卷,将于不久面世。 “这是个百年大计,是和之前一本本专著分量不同,历史意义不同,侧重面大异的集资料性、学术性、权威性、历史性、工具性于一体的巨编。有了这本书和温州艺术研究所在编的《瓯剧剧目汇编》,这样,瓯剧便有了无限延续艺文生命的DNA,就是说,有了剧本和音乐,300年后,即使瓯剧活体没有了,仍能照本复活”,李子敏动情地说,“我今年87岁了,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我的心愿就了了。” 谈到瓯剧的现状,李子敏直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传统丢失得很多,而且流失得很快。过去很多表演绝技没有了,瓯剧的6种音乐声腔唱调,如今活在舞台上的很少了,瓯剧的传统剧目,和60多年来经历史积累的保留剧目,也流失得太快了。” 然而,可喜的是,《中国瓯剧音乐大典》的编撰,使得瓯剧音乐将来有案可查,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如今更是生机勃勃、大放光彩,涌现出了蔡晓秋、方汝将等领军人物,瓯剧大专班的开设在全国剧种中十分少见,研究院的乐队引进了专业院校毕业生、研究生……“这一切,使得我对瓯剧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李子敏说。 瓯塑国家级传承人周锦云:努力实现瓯塑市场多元化发展 毗邻马鞍池公园的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闹中取静,院内,一位位传承人静坐一隅,或低头精雕细琢,或任手中针飞线走,在漫长的光阴中织就繁花似锦。 2011年,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便列入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及省非遗宣传性展示基地。跟随着瓯塑国家级传承人周锦云,我们来到了院内400平米的瓯塑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内,150多平方米的大型佛教题材壁画正在紧张的制作中,在周锦云大师的悉心指导下,瓯塑艺人们聚精会神地协调合作,娴熟地使用黄杨木等工具进行精堆细塑。 “这是护国寺的定制展品,共有150多平方米,已制作了5个月,再过一个月便可完成。”据周锦云介绍,目前,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整个工艺美术市场并不景气,瓯塑却一枝独秀,市场供不应求。那么,瓯塑发展的秘诀在哪里? 周锦云伸出手指,为我们一一道来:一是练过硬艺术功底。瓯塑的传承,只有在传承优秀技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创新和提高。二是注重作品的原创精神与精品精神,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纯手工艺性,作品尽量不能复制。三是培养优秀传承人才。目前,瓯塑工作室内有近30名瓯塑艺人,已培养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8人,每年还招收艺术类大学生学徒,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瓯塑人才。 然而,瓯塑的发展也并非坦途,纯手工生产使得瓯塑价位过高,难以走进千家万户,大学生学徒的培养也需要长期培训资金的投入。对此,一番构想在周锦云脑海中形成:既走以大型壁画、收藏精品为主的高端、中端艺术品市场,也考虑尝试以批量化、产业化为主,面向普通大众的低端艺术品市场。 吟诵市级传承人黄德源:开设非遗学堂推广吟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黄德源老先生用温州话曼声长吟《诗经关雎》,那苍茫的语音,让人仿佛身处古时。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是汉诗文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主要的创作方式,在古代吟诵都是方言吟诵,一片地区有相对流行的吟诗调。2013年,温州吟诵被列入市第七批非遗名录。 民国之后,随着新学堂的兴起,西方文化日渐传播,吟诵也随之离开学堂。时至今日,温州会吟诵的人很少,据温州市图书馆之前成立的温州话方言课题组调查,温州会吟诵的老人仅21位,其中不少人已经去世,如苏渊雷、南怀瑾等文人名家。 吟诵、古琴、书、画俱佳的黄德源,2014年被评为吟诵市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吟诵正慢慢地发展。一些国学培训班,包括温州市非遗中心开设的公益性社团《瓯之声》读书社,都在推广吟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5年,黄德源在温州市非遗中心“非遗学堂”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温州方言吟诵课,今年,黄德源还想招收有古文功底,懂音律,会温州话的成人学员。应市非遗中心邀请,接下来,黄德源将在文化馆文化驿站开展活动,活动将融合吟诵、古琴、书画等非遗元素,为市民朋友带来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 据温州市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让人人都知道非遗,都珍爱非遗,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让传统的非遗与当下的时尚生活紧密结合,让非遗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温州非遗保护的宗旨和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