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8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8-02-14 14:44:18 来源:市文广新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县(市、区)文广新局、浙南产业集聚区文教体局,洞头区及各县(市)广电台,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8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温州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根据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经综合分析,温州文广新工作已进入新时期,面临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要求与温州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新矛盾,肩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温州的生动实践的新任务,要以“文化温州”建设为新载体,努力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新目标。全市文广新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文化温州”,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温州的生动实践,为我市巩固提升“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州篇章当好文化工作排头兵。2018年,市文广新局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文化温州建设”为主线,全力推进“十个年”建设:

一、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年”建设,着力打造文化艺术高地

(一)抓创作导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艺术作品“上接天线”,弘扬时代主旋律;“下接地气”,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充分发挥温州市艺术创作委员会的审核与把关作用,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和温州精神,开展“红日亭”“兰小草”“温州好人”等现实题材创作,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评比表彰为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优秀文化工作者。

(二)抓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艺术生产投资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省精品创作扶持资金、“五个一工程”奖等。切实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

(三)抓艺术生产。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全年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40周年及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大建大美”等重大题材,创作音乐、舞蹈、小品、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类文艺精品300件。积极备战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2018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等。组织做好瓯剧院参加2018“浙江戏曲北京周”活动。深入谋划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相关主题文艺创作。

(四)抓戏曲振兴。大力强化传统戏剧保护,加强对永昆、和剧、高腔、乱弹、木偶等濒危剧种的保护,深化传统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扶持瓯剧、越剧、永昆等戏曲剧种传承,扶持戏曲团体发展、戏曲剧本创作、戏曲人才培养、戏曲市场培育等,推动戏曲创新发展。加强瓯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完善温州地方特色戏曲生态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传统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攻坚年”建设,着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一)抓示范区创建。全面开展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系列工作,迎接第三批国家示范项目“城市书网”验收工作。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开展系列普法活动,抓好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推动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积极推荐优秀的乡镇参加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并对创建过程进行指导抓好《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三年提升计划》的实施,向全省推广温州市城市书房建设经验。

(二)抓设施提升。完善《温州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修编。提升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内涵,满足多种需求。提升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亮点品牌档次。扎实推进温州美术馆、非遗新馆、市图书馆二期和市文化馆装修改造、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建设,启动温州大剧院设备更新立项工作。全市建成城市书房20个、文化驿站20个、百姓书屋20个。推进永嘉县、平阳县、泰顺县文化中心及乐清博物馆等县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洞头区)建设,重点督察15个薄弱乡镇综合文化中心、185个薄弱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启用综合文化站统一标识,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内涵提升和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建设。总结“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的试点经验,推动全市乡镇实体书店实现全覆盖。在农家书屋大普查基础上,继续推进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工作。

(三)抓产品供给。加强对全市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提高文化发展指数,确保群众能够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专题博物馆等文化品牌为载体,以第六届温州市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全民阅读节等文化活动为支撑,优化“都市15分钟文化圈”,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赛事1000余场、文化驿站活动600场以上;以公共文化“下沉式”服务为抓手,重点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完善农村“30分钟文化圈”。全面推进实施文化馆业务干部网格化服务。全年送戏下乡2000场、送展览讲座100场、文化走亲60场次、农村公益电影51000场,实施广电惠民工程和农村电影市场品牌提升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抓全民阅读。积极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温州。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温州的意见》,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健全书香社会指标体系建设。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举办2018年全民阅读节、城市书展等各类主题读书活动。根据中央及我省扶持实体书店相关精神,与财政等部门衔接,修改和完善实体书店补助办法,进一步提高补助的广度和深度。

(五)抓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比重,完善财政保障制度,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和专项支出,特别是加大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确保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的前提下,强化活动经费保障。大力提升“两馆一站”服务效能,优化文化阵地服务内涵,坚持“建、管、用”并重,做到建设规范、管理科学、运营高效。以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文化馆服务规范》为抓手,提升市县“两馆”服务能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工作,市、县联动,每月各抽查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抽查结果作为年度公共文化服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抓宣传培训。完善“温州文化云”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成为“互联网温州文化综合体”。整合、统筹、协调各类宣传资源和平台,开展多层面、立体化的宣传工作,充分展示文广新事业的新成绩、新亮点以及文广新工作者的昂扬风貌和担当精神,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数字文化馆建设,以“云端百姓大舞台”、网络课堂等形式,扩大艺术培训普及面,提升群众参与度。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强化全民艺术普及的供需对接,提升全民艺术普及的绩效。

三、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强化年”建设,着力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一)抓服务中心。积极遵循“服务中心、守住底线”工作原则,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完善未核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退出机制”,落实排查、挂牌、核销、档案整理等工作,在“大建大美”等建设行动中,着力破解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遗存保护的矛盾。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科学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强化文物属地管理,健全县、乡镇、村(社区)、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人(所有人)四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和责任体系。强化日常巡查与节日重点检查机制,加快构建“物防、技防、人防”综合管理体系,开展文物“法人违法”等专项行动,严格文物消防检查和安全执法,努力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漏洞和薄弱环节,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修订完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争取2018年通过市人大的审定并颁布实施。

(二)抓文博基础。认真开展第八批“国保”的申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及时启动新一轮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认定和公布工作,完成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市本级启动文保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文物维修工程项目库建设。完成国保龙湾国安寺塔、泰顺廊桥、土楼保护规划编制,启动永昌堡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国保玉海楼、省保永嘉金学勇宅等文物维修工作,开展全市文物保护工程行政许可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市局对各地的年终考核。做好海防遗址、水下遗址考古调查,启动龙岗山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做好文物普查成果的转化和展示,建立完善文物资源总目录,推动文物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加大文物征集力度。推动文创衍生品开发,完善衍生品市场发展机制,各地要积极与国博平台合作开发衍生品,与省博平台合作建立“文澜阁”连锁商店。举办《六十风华——温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文物展》《温州金银器展》《温州建筑构件雕刻与花板展》等展览。

(三)抓保护利用。加强瓯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深化瓯越文脉研究整理。研究“温州模式”的文化必然,搭建以温州学为核心的传统历史文化研究的架构,重点研究温州传统历史文化与温州模式、温州人精神的关联,加强温州历史文献整理,推进古籍保护和整理,推进地方戏曲、书画美术、文化艺术等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梳理一批文保单位和名人故居的维修保护工程,落实政策、经费,腾空修缮建设第二批的专题博物馆,使我市的专题博物馆群成为新的温州文化金名片。聚焦“两线三片”重点区块,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整治保护,整体展现温州城市文化魅力。精心组织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开展温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加大学术科研和文物保护科技应用力度,组织做好学术讲座、文物鉴赏、手工实践及文博“三贴近”惠民活动。

(四)抓非遗传承。完善非遗保存保护机制,初步建成涵盖全市所有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的电子数据库,继续开展非遗口述史记录工程,落实非遗“八个一”保护措施。打造非遗管理服务平台,完善非遗传承人、带薪学徒、非遗传承基地考核制度,探索项目、传承人联系制度或项目评估制度。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合理调配政府闲置用房,出台免租或低租金的优惠政策,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扶持温州文化名人、名家名师、社会贤达人士开设工作室、专题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非遗文创实体。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非遗传承机制,加强同高校、企业合作,深化各级传承基地建设。继续健全“带薪学徒”“企业认领”等非遗活态化发展机制,做好非遗产业化文章。构建融入人民生活的非遗推广机制,推动非遗与旅游、节庆和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相融合,探索非遗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办好“年味非遗”迎春展,全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进机关、军营活动不少于200场。

四、推进“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年”建设,着力彰显瓯越文化魅力

(一)抓形象提升。启动新时期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工程,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为契机,通过国际化的视角,积极将瓯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门户、主要街区、各类公园、广场等,运用现代的审美观,设计建设体现温州地域传统文化的独特景点、标识。

(二)抓组织协调。修订完善《“大建大美”文化专项规划》,出台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实施方案,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提请市政府成立温州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以顶层设计来协调各个部门工作。组建提升温州城市文化形象的专家智库,发挥民间智库力量,在具体运作层面出谋划策和积极参与。

(三)抓部门合力。积极对接住建、城投、园林等部门,结合城市建筑物造景、城市广场建设、花园住宅小区建设、旅游景点开发、市区绿化提升、机场火车站等公共窗口场所平台等方面来宣传展示城市文化形象,使广大市民群众和外来游客能充分感受温州地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拓展年”建设,着力扩大温州文化影响。

(一)抓国内交流。综合运用国家和本省的文化年、文化节、展(博)览会、艺术节等活动平台,讲述温州好故事,唱响温州好声音,打响“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四大文化品牌。精心组织“改革开放40年·温州文化行”巡演、对口支援城市文化交流等活动。

(二)抓海外影响。以申报“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依托海外商会、孔子学院、华文媒体等载体,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通过网络媒体向海外温州人展现温州改革开放成就、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积极打造海外瓯越文化传承基地,努力提升温州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抓机制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与海内外温籍机构的业务对接,努力形成长期交流合作关系。

六、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年”建设,着力激活现代市场活力

(一)抓简政放权。加快文化行政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按照规范有序、便民高效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地域限制,改变文化行政审批原有按照属地管辖权进行申请受理的传统模式,全面推行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全市通办”,实现全市范围内就近办理申请业务,建立“异地受理、属地办理”的文化行政审批服务新模式,促进市域审批服务一体化。

(二)抓文化市场监管。充实完善市、县(市、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监管机制。根据新形势下文化市场发展的新态势,切实加大文化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做好网吧、印刷企业、演出、娱乐等传统文化业态常态化监管不断加强网络文化产品交易等新型业态的日常监管,努力规范网络文化产品交易行为,大力查处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经营活动确保市场监管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大力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抓好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宣传教育、日常巡查、联动查处、信息报送、工作考评等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扫黄打非”工作常态化落实组织好“净网”“清源”“护苗”“秋风”和“固边”等5大专项行动,严厉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非法少儿出版物、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等各类有害出版物和信息,查处经营淫秽色情音像制品、盗版教辅教材等各类侵权盗版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三)抓新闻出版广电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政治安全底线。加强对图书、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审读和评议,全年编发《审读动态》10期、《视听评议》10期,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印刷业五项制度的监管,督促落实全市出版物和包装装潢企业全部纳入远程管理系统管理。加强对发行业的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市图书批发市场的出版物审读工作,严把出版物进口关和出口关,杜绝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流入我市图书市场。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巩固党政机关和网吧软件正版化成果,推进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做好版权知识宣传,举办全省第六届知识产权杯创意设计大赛。加大版权登记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我市版权登记数量。开展广播电视安全保障制度落实年工作,提高广播电视安全保障水平。推动落实安全保障属地管理职责,协助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损毁广电设备、设置非法地卫和黑广播等影响正常传播秩序行为。提高广播电视质量,加强广电各类奖项和对农节目考核评选工作;加大对电影院的管理力度,打击偷瞒票房等违规行为。

七、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年”建设,着力凸显地方产业特色

(一)抓融合发展。围绕我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万亿产业”的目标,按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和《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15-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抓好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积极对接省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融入全省文化产业联盟,推动相关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产业与科技、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旅游等领域的融合。推进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同传统文化企业的对接,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同创意设计业的对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二)抓地方特色。依托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推进传统工艺保护振兴。在保护继承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有序引导企业开发新型的现代工艺品,切实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充分发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在传承振兴传统工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传统工艺项目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大建大美”行动,在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创街区基础上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抓文化消费。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助等途径,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多渠道推进文化消费配套设施建设。探索市民卡“文化消费”业务功能及优惠政策,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

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年”建设,着力锻造温州文化铁军

(一)抓机制建设。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积极对接国家艺术基金在温培训项目,依托“双一流”大学人才引进平台和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大学两大文化人才培育基地,加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文艺队伍。完善文艺人才工作、生活保障机制,营造尊重文艺、尊重创作的浓厚氛围,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

(二)抓梯队建设。继续实施培育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名家工程”、培养中青年文艺骨干的“星辰计划”、打造基层文化队伍的“春风行动”,壮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打造“文艺温军”。2018年“星辰计划”定向培养15人左右,“春风行动”培训1000人次左右,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180人。依托“农村文化骨干培训计划”,全年培训文化社会人才5000人次。

(三)抓能力建设。注重学习培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打造懂专业、会管理、善宣传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分期分批举办文化干部、后备干部、人事、财务、文秘、企业管理、文化创意等培训班,加强群文、专业艺术、文博等业务考核,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治理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文广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打造温州文化铁军。

九、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年”建设,着力积累温州创新经验

(一)抓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温州模式”,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通过基金会的形式规范民资投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成为文化类社会组织。

(二)抓管理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民间场馆参与“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百姓书屋”等文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或挂名使用“艺路同行”“籀园讲坛”“非遗学堂”等文化品牌。同时大力吸纳高品质的社会文化活动进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载体,实现新兴休闲交流、个性时尚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增点扩面。

(三)抓深化改革。全力推广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经验,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温州博物馆理事会建设,探索文化驿站理事会制度,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媒体融合、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等专项改革。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体系。深化文投集团、影业公司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使之成为政府办文化的重要补充平台。

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年”建设,着力筑牢事业发展堡垒

(一)抓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广新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抓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据中央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抓政治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明政治纪律,开展“强基础、固根本”专项行动,深化基层党支部“四化”创建活动,至2019年底,各支部创建达标率达90%以上。

(四)抓党风廉政。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持清正廉洁。把党建工作与反腐倡廉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要求、一起考核。制定分级问责机制,着力构建文广新系统防腐工作机制。有效杜绝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工程建设领域的利益输送。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将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工作做在前面。

(五)抓作风建设。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巩固和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持不懈改作风转作风,让党风政风进一步全面好起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健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公共资金管理、藏品征集等一系列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