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古村落“活”起来 | |||||
|
|||||
“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下,古村落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动力。 “中雁绿道·乡村致富”示范带将中雁旅游和古村落结合起来,贯穿白石、乐成等两个街道,途经白石街道上陈村、下坭村,乐成街道济头村、黄坦硐村、秦垟南村等,打造下坭农业观光园、梯田,中雁景区、济头至黄坦硐水库游步道,黄坦硐中国景观村落,国家级非遗蓝夹缬生产基地,全国文明村秦垟南村,秦垟南文化礼堂,以点串线,串线成片,打造成美丽乡村成片开发范本,成为留得住乡愁、见得到古迹、找得到血脉、读得了历史的幸福家园。 一、让荒山成为“南泥湾”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白石街道下坭村,是真正利用了青山绿水,让村庄变美,村民致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在下坭村的高山梯田上碰到正在开荒的钱大爷,“这些山地荒废了 25 年,我们也已经很多年没上山种地了。”76 岁的钱大爷说,如今乘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又开始“活”了起来,不仅荒山换新颜,村里的老人也都拿起老本行,荒地翻土、菊花扦插、施肥松土……一年都有活儿可忙。 “一天有200元的收入,去年年底我就领了两万多。”钱大爷乐呵呵地说,看着村里的变化,心里高兴,也正可谓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了。 下坭村村民钱尧献以开拖拉机营生,以前只有两季水稻的时候才有事情做,经常要到别的村庄接活干。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在山上开荒锄田,今年还新购置了两台拖拉机。“新的荒山要开垦,老的山地也要每年种植的时候重新翻土,每天都有的忙,也不需要到外面去找事情做了。”钱尧献说,现在山上种植了油茶、菊花、翠冠梨、蓝莓、黄桃等各类花果,今后的下坭村将成为乐清的“南泥湾”。 据悉,下坭村还联合博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农业观光,目前有菊花基地 300 亩、油茶基地 900 亩、水稻基地 200亩以及中药材、四季果园等,总规划2000多亩,现在还正在进一步拓展中。 下坭村党支部书记钱志新介绍,村里的这片田地属于有田主而无农事,原已荒了多年。菊园规划时,村干部挨家挨户向当地农民租用田地,既能将荒废的土地发挥到最大价值,又带动了当地农民土地租金收入。此外,村里的老人来帮忙打理菊园,不仅提升了村庄的“颜值”,还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作为“中雁绿道·乡村致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点村庄,下坭村利用面向钟前水库、背靠高山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发农旅特色产业,今年还将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道路提升工程,拓宽道路、修建公园、建设“四窗六廊”、美化绿化、建设游步道等项目,打造省级文明村。 “以中雁景区为辐射点,打造农业基地、开发旅游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白石街道工作人员说,利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白石街道上陈村打造中雁旅游集散中心,在下坭村建设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做大做强旅游景区和商业业态综合开发,强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和周边辐射联动。 二、留住古村落的乡愁 “两溪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寨门险要狭窄”,漫步在黄坦硐村,青石、木屋、灰瓦……浓郁的古老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旧物”在时光的打磨中变得极具温润感。黄坦硐的时光是缓慢的,慢到好像与世隔绝。 黄坦硐有着 800 多年历史,是我市首批“中国景观村落”。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这个曾经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渐渐“苏醒”了,迎来新的春天。 “如何将古村落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黄坦硐村党支部书记卢春生说,在保护古村落过程中,要平衡乡村旅游开发与古村落的修缮保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古村生活方式和古村传统文化。 初夏的下午温暖慵懒,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黄坦硐村,有几组游客正在“黄坦硐土家灶”农家乐烧土灶、尝农家菜,远离城市的喧嚣,体验儿时的记忆。 “我们小时候就是住在这样瓦片土墙的房子,现在全市也很难找到一大片这样的房子了。”市民黄先生是一名70后,他说小时候常常帮妈妈一起捡树枝烧柴火,回到这里感觉时光都在倒流。 卢春生介绍说,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是保护发展古村落的好出路,目前正在对全村的环境进行整治绿化,田埂沟壑砌石引流、梯田山坡围上篱笆、空旷路段增设停车位、古屋修缮整理,对 500年树龄的老樟树周边进行提升改造,并打造济头至黄坦硐水库的游步道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国景观村落建设。 黄坦硐村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建筑外,还蕴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农耕特色文化。特别是蓝夹缬工艺,以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的靛青为染料印染夹缬,称为蓝夹缬。蓝夹缬所用的布料、染料、工具,都源于人工制作。蓝夹缬技艺,2011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黄坦硐村还保留手工纺织、酿酒等传统工艺,还专门创办戏曲民俗园、农耕馆、婚俗馆等,几乎失传的手工织布机、纺纱机、糯米酿造等技艺又得以传承。 “接下来想在黄坦硐筹建小型农耕博物馆,让乐清的农耕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卢春生称,乐清很多人祖祖辈辈都是务农出生,想通过展现逐渐退出农业舞台的农具以及传统手工艺,展现农耕文化,让更多的市民看到我们家乡的文化遗存和特色产业,也让市民们看到祖辈们的辛勤和智慧。 三、文明乡风吹开美丽画卷 沿着钟前水库到了源头——秦垟南村,近日,乐清市银色人才“一月一礼堂”活动来到了乐成街道秦垟南文化礼堂,与温州市银色人才“一月一礼堂”开展市县联动。乐清老年大学的 64 位学员玩了一把“快闪”,歌舞、时装、折扇齐上阵,用他们的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秦垟南村以党建+美丽乡村创建为主题,紧紧围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特别是2017年,秦垟南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镇”,让这股文明乡风吹开深山里的美丽画卷。 “如何让乡村文化‘活’起来?让农村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秦垟南村党支部书记张茂生说,秦垟南村曾经也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2002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们先后到了宁波、南京等多地“取经”,结合本村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疏通排污管道,清理村庄垃圾,村里通了公路,村民盖起了新房子,村容村貌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真正形成“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的意境。 秦垟南村两委带领全村人以“文化礼堂+全域旅游”为发展思路,就地取材,用溪里的石头充当景观石,在村道路两旁、显著位置等设置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等宣传语,利用荒山农田种植红豆杉等名贵植物等,用最少的资金做更多的改造,最终呈现一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 四、农家乐成为“新引擎” 本地鸡、猪头肉、油泡枣、炒粉干……每逢周末或者小长假,乐成街道里章村的贤兴农家乐里的拿手菜,游客们可都要靠“抢”才能吃到的。“掌柜”黄兴良忙里忙外,时而招呼客人入座,时而结账收银,还要到厨房统筹安排。 近些年,农家乐早已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农家果、学干农家活。在春观桃花、夏尝鲜果的诗情画意中,在微风绿波间、深山一缕烟的宁静与和谐中,把休闲的日子打发得别有一番滋味。 35岁的黄兴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把贤兴农家乐办得风生水起。20多年前,黄兴良的父亲在村里卖猪肉为生,村里谁家有亲戚来就去他家买点猪肉招待,黄父爱好烹饪,他烧的家常菜也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喜爱,之后,只要有亲朋好友上山来,村民们就带他们去黄家,让黄父烧几个家常菜。久而久之,名声越来越大,黄父也索性亮出招牌开办农家乐,成了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人。 “想把这个事情做踏实,也想把这个品牌做得有一定的影响力。”黄兴良说,父亲年龄大了,现在店里的生意基本上已经交给他了。他20来岁跟着父亲学做农家乐,收过银、擦过桌、当过厨师、干过采购,自己从一点点的小事情慢慢学。 农家乐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交会点,在为城市提供大众休闲方式的同时,也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富民产业。如今像黄兴良一样创业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如何引导好这股年轻的力量,让他们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中流砥柱?里章村以红色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生态观光等多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据统计,目前我市有星级农家乐118 家,其中 5 星级 2 家、4 星级 4家,2017年接待群众量达到635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超过 33913 万元,已形成了采摘体验、垂钓休闲、民俗风情、观光度假等类别齐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了市民休闲度假需求,促进了乐清市旅游经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我市将通过城乡融合、农旅融合、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乐清市农办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