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 乐清市
​乐清历史文化兴乡旺村
时间:2018-05-07 10:37:45 来源:乐清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作者:陈美辉 文:董露露 字号:[ ] 阅读量: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一直以来,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确定了以“4+1”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建设为引领、高标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力争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4+1”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中的“红色传承·状元寻根”示范带,贯穿淡溪、岭底两个乡镇,主打特色是状元故里、红色旅游、观光农业,重点推进荷博园二期提升工程、温州雁山生态农业观光、岭底乡拾光里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将零散的风景高标准打造成示范带,推动“一处美”向“一片美”,再到“整体美”的转变。



一、从一处美到处处美。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淡溪镇党委委员陈霜兴致勃勃地念着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他笑着说,这首诗是描写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与农家繁忙的场景,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乡村图画卷,而现在,淡溪镇正迈开步子,在淡溪的黄塘、寺西、梅溪沿线节点村,按照精品村来创建,途经龙川到龙顺坑等村,全线16.7公里,将全部进行环境美化提升,实现乡村振兴梦。

在淡溪镇梅溪村,一条长300多米的长廊贯穿荷塘。这是梅溪村荷博园的景观小道。虽然荷花还未开放,但每晚来这里跳广场舞、看灯光秀的村民一波又一波,很多都是从附近村赶来。“夏天20多种荷花开放,荷博园可热闹了,赏荷花的人络绎不绝。”梅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强说,荷博园又叫“廊桥风荷”,旗袍秀活动是这里的一大亮点,虹桥、市区的游客经常到这里来参加旗袍秀,身着旗袍的顾盼身姿与风雅的荷花相得益彰。



荷博园开园已两年,目前第二期工程已开工。王强说,种荷花等水生植物不仅净化河道,提升乡村环境,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傍晚的荷博园门口,不少村民将甘蔗、本地鸡蛋等农副产品摆在路边销售。一位老奶奶说,以前总怕自家养的土鸡蛋卖不出去,看到路人,总要拉着卖一点,但荷博园建成后,来游玩拍照的人特别多,现在主动来买鸡蛋的人多了,一天能卖出二三十斤。林淑巧是梅溪村的一名甘蔗种植户,旺季时,他每天都会到荷博园摆摊,沁爽的甘蔗,一天最多能卖出2000元。“以前家里条件比较差,现在小日子有了盼头,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心里比吃了甘蔗还甜。”林淑巧说。

为了使村庄更宜居,梅溪村村民还自筹了300万元美化村内的生态环境,目前“街角小品”已经开工建设,王十朋故里景区前方与村庄内的各个角落、村民的房前屋后都会栽种柚子、银杏等绿色植物。“香飘开花时,方圆30米内都能闻到阵阵清香,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能瞥见绿色的一隅。”王强指着景区前方的绿化地说道。

2016 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梅溪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梅溪村推行“积极引导、奖罚分明”的制度来推进垃圾分类,为全村每户人家统一购置了分类垃圾桶,鼓励村民将垃圾分为可堆肥和其他两类进行投放,目前95%以上住户做到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为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可堆肥垃圾,梅溪村还投资100万元建设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购置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将垃圾转化为肥料使用。

王强说,为形成长效机制,梅溪村还向全体村民发放“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庭”倡议书,并将垃圾分类编进了村规民约,制订严明的奖惩制度,拿出2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对全年认真履行分类投放的家庭,给予每户500元的奖励,被检查到不合格的家庭,则会受到警告、黄牌警告、甚至停水停电等惩罚。如今的梅溪村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也因如此,村内乡风更加文明,现在随手乱扔垃圾的村民几乎没有,大家想着每天都会有人来村里观光,不能丢面子。

梅溪村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故里。村里有王十朋纪念馆、梅园、梅溪草堂等多处景观。王十朋纪念馆由南怀瑾题写馆名,整体为三退三进三桥式院落结构。馆后是梅园,栽种着 70 个品种 1700 多株梅花,与村内百亩荷博园形成了“夏观荷花冬赏梅”的独特景观。

“接下来,将要建设王十朋故居、状元文化广场。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状元故事、节庆风俗,品尝村民做的状元宴。”陈霜说,梅溪村正在着力打造旅游风情小镇,把传统文化与优良乡风结合,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打造文创研学旅游基地。



“上溪头古居第一期已经修缮,第二期修缮将投资180万元,古居的道路也将铺成石板路。”淡溪镇黄塘村村委会主任周庆丰一边驱赶蜜蜂,一边仔细查看古居的修缮工作。

眼前的上溪头古居保存较完整,月梁上精细的雕花还有门楣上的装饰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古居的每个房间、院中走一走,仿佛穿越了时光。

周庆丰对村里的八座古居熟捻于心,他颇自豪地带着记者来到一座座古居参观,每到一处,他总能说很多古居的故事。“这里曾是一位议员建的清末明初的欧式小洋楼;这里是周朝王所建,大院台门为砖构,藤萝缠绕,极具沧桑美感;这里原来是大户人家的佣人居住……”

在淡溪镇黄塘村,村内保存着集中反映地方建筑文化和传统风貌的清代历史建筑群,空间格局保存完整,选址布局体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黄塘村历史建筑还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塑等建筑构件,并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2012年,黄塘村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如何让历史文化名村走出去,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村干部们有自己的思考。“村内古迹众多,有寿昌寺、石柱门、孝义桥等,我们接下来要深挖古居的历史文化,打造大孝大爱第一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时,推动村内的旅游经济发展。”周庆丰说,打造大孝大爱村,首先将村内的大孝大爱故事整理成册,以游学的思想为向导,开设“大孝讲堂”,课程丰富。此外,还将八座古居串联起来,打造文创研学旅游基地。“学生来古居游学,吃住在村内的民宿和农家乐,而超市的小店除了卖日常用品,还会卖一些黄塘村的纪念品等,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黄塘村,还能振兴乡村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周庆丰说,目前方案还在讨论中,但村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正在有序进行中,对全村道路进行了绿化提升种植灌木,对中兴路、寿昌路沿线进行立面改造。

黄塘公园也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在这里散散步、下下棋……不亦乐乎。善于治理,则乡村旺,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则乡风纯。如今走在新建的道路上,村民更加自信。周庆丰说,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发展,能走出一条新路、大路。

无独有偶,在淡溪镇寺西村,作为乐清首个整村改造成功的典范,整村全部拆除建成商品房,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很多村民感叹自己生活越来越好,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三、红色传承萌生新产业。

“从去年11月开始,周丕振故居经过近4个月的修缮揭牌开放,来岭底乡泽基村旅游的人多了很多,也带动了我的农家乐生意。这几个月,顾客都比平时多了四成,很多游客临走前还会捎带上一些萝卜干、笋、本地鸡蛋等土特产。不少村民看到我们生意好,也都想着开一家农家乐。”在岭底乡仰后村经营农家乐 10来年的谢章礼说,原本鲜有外人知晓的岭底乡仰后村因红色旅游也跟着旺了起来,很多人参观完周丕振故居,都会到附近几个村吃饭,而仰后村因为地理优势,成了不少游客就餐的选择点。

岭底乡党委委员朱莉告诉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周丕振故居参观的人非常多,无形中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仅周边的农家乐就已经开了四家。

家住城东街道的郑成花热衷红色旅游,常常和朋友结伴同行。前不久,她来到周丕振故居,看到周丕振生平事迹的介绍以及求学、学艺、入伍参军等经历,颇有感触。她说,来到这里峥嵘岁月浮现眼前。而令她惊喜的是,湖上垟漂流、南岙军事体验基地等项目也让她们玩得非常愉快。

近年来,岭底乡积极融入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以山老区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以美丽乡村打造特色民宿、以山水风光开发田园旅游。拾光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约 1800 亩,以高山漂流为主,包括餐饮、住宿、户外运动等项目;温州雁山生态农业观光项目总面积约1000亩,以农业种植和旅游观光为主,种植蓝莓、桃子等水果;这些项目正在打响岭底乡的乡村振兴品牌。

在岭底乡泽基村及芙蓉镇西塍村、筋竹村,经过整治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萌芽。

据了解,“传承·状元寻根”示范带建设今年内就要基本出成效。到时,沿着淡溪镇黄塘村、寺西村、梅溪村、岭底乡仰后村、泽基村、张庄村、湖上垟村乡村振兴乡村示范带 2 号线一路走来,别有一番感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