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 乐清市
乡村振兴谱写乐清农村发展新篇章
时间:2018-06-25 10:23:04 来源:乐清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作者:黄晨希 文:郑剑佩 孔丽琴 黄永 字号:[ ] 阅读量:

近年来,乐清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乐清落地生根,着力谱写农村发展新乐章,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宽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村企合作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乐清,说起农村产业振兴,不得不提铁皮石斛产业。

6月5日清晨,位于大荆镇下山头村的聚优品产业基地里,几名大妈吹着凉风,打趣说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了,不用背井离乡,真好!”说笑归说笑,大妈们的手可没闲着,她们熟练地将鹅黄色的石斛花择净放入篮子,以便烘干销售。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渐受欢迎,而有着百年铁皮石斛采摘、加工历史的大荆镇深耕石斛产业文化,通过村企合作走出一条振兴乡村的路子。

2013年,下山头村积极请回在外能人志士、“珀莱雅”品牌创始人方玉友、方玉占兄弟,引入“工商资本”,由村民出土地,统一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双方合股成立公司后,具体经营交由企业,合作社不用承担经营风险,待盈利后享受分红。

今年三十出头的金先英是下山头村村民也是聚优品员工。她告诉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收获不错的工资,而且快速发展的企业也令她本人职业发展前景看好,更为难得的是,村民还可以成为企业股东。

“90%的村民均为公司股东,50%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在这里实现就近就业。”聚优品创始人方玉占心里有一个振兴家乡的大计划,他希望通过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采取保底租金加利润分红形式,使下山头村村民的收入正由传统种植收入模式向“租金+红利+务工收入”的收入新模式转变。以 30 年流转期计算,按水田租金每亩 1000 元、旱地每亩240元,折合股金每亩水田3万元、每亩旱地7200元入股,村企共建模式助三无村下山头摇身变为了3A村。

下山头村的变化,引起了周边村庄的关注。周边的村居纷纷前来取经,加入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

“高效农业产业项目的引入为下山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就像一个大口袋将很多利好装入其中。”乐清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抓实抓好,推动全市“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年,大荆镇下山头村的石斛产业和观光农业,被纳入乐清市“雁山溪谷·秀丽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乐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进入全省前30名,居温州市第一。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茶叶是乐清农业产业发展的又一龙头产业,也是雁荡镇能仁村村民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秘方。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能仁村村民连永昌从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领取了 5 万余元经费。在他提供的收据中,记者看到不同品种的茶青每公斤价格从一百来元到数百元不等。而在10年前,能仁村茶农采摘的茶青每公斤只能卖 60 元左右,现如今,最好的茶青每公斤可以卖到 600多元。茶农们都说,这是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质量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功劳。

能仁村位于雁荡山大龙湫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一二亩茶园,由于多年来一直散打散闹没有品牌与产品质量标准,茶园的效益并不高,部分茶农甚至将茶园荒废,外出务工。

近年来,乐清市积极引导乡村振兴之路,林义春便是最早一批从体制内出来回农村发展的年轻人!他利用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懂传统制茶技术的优势,设立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村企合作土地流转,由茶农出地、出力,企业出技术和茶树良种,实现强强联合,使能仁村的雁荡毛峰打响了品牌,也使能仁村成为乐清北部山区较早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的村庄。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铺开,以茶为媒的能仁村打通了致富路,采摘淡季,村民们拿出蜂蜜、番薯条、土鸡蛋等农副产品沿街摆卖,成了城里人的新宠。“雁荡毛峰”名声大振,也令能仁村的土地价格直线上升。作为“雁荡毛峰”的黄金产地,能仁村龙湫背部分茶园 10 年的使用权曾拍得159 万元高价,而此前该片茶园的 5年使用权仅拍得9万元。

如今,乐清现有茶园面积 2.1 万亩,总产量235余吨,总产值1.55亿元。茶叶品牌效应带来的不仅是茶叶本身的价值,也带动了茶叶产地的旅游发展,为乐清产业融合发展添加活力。

二、产权改革整出“金土地”

端午假期,谢先生提早半小时打开店门,烧起热水,等待游客光顾。从谢先生店铺拾级而上,沓屏峰高耸入云。

2016年,藏在大山里的沓屏峰引入飞拉达项目后,每个星期都有五六百人过来旅游,龙西乡仙人坦村也被旅客熟知。飞拉达项目让村民看到了商机,谢先生开始经营面条生意,“平时在家里加工铁皮石斛,现在煮面条都很忙,主副业掉了个头,最重要的是,每年还能增加两万多元的收入。”

飞拉达项目给仙人坦村带来了真金白银,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如今成了“金土地”。2017年村里租金收入 8 万元,此后逐年递增,到 2022年租金 12 万元,此后每年村里享受7%的股份分红。“小山村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村里开了 15 家民宿,沿途多了 20 多家店铺,农产品不用走出大门就能卖出去了。”提到飞拉达项目,仙人坦村党支部书记潘克汉神采飞扬,他说:“这次缴纳农村医保,村里拿出租金中的7万多元,减轻了村民负担。”

与小山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柳市中国电器城”的坐落地——柳市长虹村,这里也是乐清农权改革的示范点。在长虹村党支部副书记郑银余的黑皮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个农权改革的细节。他说,村集体资产 8.2亿元。2012 年底,这 8 个多亿刨去20%村集体提留,其余被分成3000多股,每股价值20万元。全村2200多人成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东,年底凭股份分红。

“一到年底,每个村民可以拿到3500元的分红,至今领取6年。”郑银余说,上世纪 90 年代,长虹村村民每年最早分到红利300元,后来逐年增多,最多分到 5000 元。正是“股份”值钱,“股份”在村民中流动性并不强,村民大多都舍不得卖掉,至今只有 8.5 股交易。长虹村规定,村民手里的股份,一半可以转让给本村村民变现。此外,一个村民手里的股份最多不能超过总股份的 10%。郑银余解释,规定只能转让一半,是为了防止村民全部卖掉后生计艰难。

近年来,乐清通过创建并运行温州市首个县市级依托政府平台运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湖雾镇隔溪村双委尝到了“甜头”。在隔溪村的主要街道上,20 多家崭新的店铺一字排开,这里商客云集,买卖火热。“平常一间店铺的租赁价格每年2万元左右,经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一间店铺最高租金33500 元。”隔溪村党支部书记陈益奎给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隔溪村30间店铺全年租金82万元,三年一次性收租金,一年比原来的租金多了20多万元。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创新交易服务方式,引入市场服务机构,以公益性的政府交易平台服务“三农”,为集体经济组织无偿提供交易场所,减轻集体经济组织交易成本,免去其他地区由企业搭建交易服务平台而带来平台投资运行经费与盈利等问题。既体现了政府搭台给群众带来的公正感,又减轻了群众农村产权的交易费用。

三、生态宜居实现林下“掘金”

都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农业产业高速发展的无形资产,也是乡村振兴的捷径。

这两天,位于龙西乡东加岙村的石斛谷铁皮石斛林下种植基地,迎来了采收期。采摘工人们穿梭在树林中,将盘绕在树枝上、岩壁上的鲜嫩欲滴的铁皮石斛花朵一一采下,小心翼翼地放入篮中。而石斛谷羊肠小道上,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是公司、景区,还是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从2014年起,石斛谷利用铁皮石斛及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建设康养基地,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石斛谷负责人金传高告诉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由于仿野生的铁皮石斛营养价值更高,深受市民喜爱,且价格较大棚种植的铁皮石斛鲜条价格更高。以一亩地年采收100 公斤铁皮石斛鲜条为例,通过林下仿野生种植,每亩林收益达10多万元。

而乐清森林覆盖率高达 51.2%,林木资源丰富,林下仿野生栽培空间广阔,特别是雁荡山良好的空气环境,为铁皮石斛仿生栽培品质提供保证。

仅龙西石斛谷里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已达280多亩,铁皮石斛总量达3万多公斤。因为有了石斛花的相伴,曾经藏在乡间无人知的东加岙大山,转身变为了金山银山,更成为温州地区首批森林康养基地。

石斛谷只是乐清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乐清先后建设了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点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点3个,仿生栽培、规范化种植技术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采用仿野生栽培不需要塑料大棚,节约成本近半,对环境没有影响,品质也优于大棚种植的产品,投产后每亩年产值超 5 万元,效益相当明显。”据乐清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市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超1.2 万亩,其中仿野生栽培面积 2000 亩,产值 26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5万余人。

四、美丽田园吸金聚银

“荷花开在夏至前,不到几天雨涟涟 ”。雨后的荷园,多了几分灵动、娇艳和诗韵。20 多种荷花,或晶莹剔透,或亭亭玉立,或摇曳曼舞,或含苞欲放……走在梅溪村百亩荷花生态长廊里,举目碧色连天,红花映日。

淡溪镇梅溪村坐落在温州绿色通道二号线,建设一新的村庄与荷花博览园绘就了一幅田园画卷。

“村里以前是土路老屋,环境改变了,小山村成了‘聚宝盆’。”梅溪村有关负责人说,在这条绿色生态道上,散布着10多家农家乐,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到小山村体验游玩。

近年来,淡溪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昔日的面貌逐年变化,提升了“颜值”,增添了“气质”。“乐清正在打造4条产业示范带,其中三条经过淡溪,这给淡溪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淡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淡溪镇围绕美丽田园建设,打造四季花开,春桃、夏荷、秋桂、冬梅,每一个季节都呈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观赏区。

沿着温州绿色通道二号线行走,你会为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感到惊叹,文人墨客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观线又以“串点成线”的方式,将这些历经千年时光而不褪色的历史名人与故事,串联成一幅长卷,让每个来到的游人都可以细细品读。

在雁楠公路芙蓉段,工人正在对几个景观带进行绿化,公园已初具雏形。“这些景观点有的是垃圾堆,有的荒废了杂草丛生,我们改造了5个,成为小型公园。”芙蓉镇农办主任胡臣旭介绍。

“一年四季,都能呈现乡村的美好,这样的愿景很快要付诸现实。”胡臣旭说,再过几天,单季稻将播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将呈现125亩的彩色水稻田,成片的色彩各异的稻田,在乐清是从没见过的。而在秋冬季节,又将迎来大约2000亩的油菜花,油菜花海一眼望不到边,又将是另一场视觉盛宴,“来年春季,我们主打美丽牧场,三五成群的牛羊漫步在漫山遍野的紫云英里,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令人心向往之。”

“雁楠公路连接乐清永嘉两地,周边风景优美,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光游玩。”胡臣旭笑言,下半年周边景色装扮一新后,千亩油菜花更会胜过婺源,游客将会数不胜数,更能带动周边的产业发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