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非遗 | 泰顺药发木偶——隐于深山,卓尔不凡 | ||||
|
||||
木偶药发旋势动, 温州泰顺县素有“木偶之乡”之称。古时候,当地还把木偶表演应用到了烟花上,但是“药发木偶”这项绝活一度濒临失传。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一度被专家断言早已失传的药发木偶在泰顺被发现。“药发木偶”亦称“琼花木偶”、“烟花木偶”,是以火药为主要燃放原料,带动木偶表演的一种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集手工、表演为一体的民间技艺。 泰顺药发木偶戏民间俗称“琼花木偶”,其源头可追溯至宋代的药发傀儡戏,表演风格与宋、明、清时期的药发傀儡戏一脉相承,只不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泰顺药发木偶戏在最初的娱乐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俗神信仰的成分,成为俗神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 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艺术及手工技艺,泰顺药发木偶戏为中国木偶戏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范例,并为浙南和闽东一带的俗神信仰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雷铮 摄 泰顺药发木偶戏探源 药发木偶戏产生而盛行于两宋,成熟而发展于明清。药发木偶戏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的宫廷烟火;第二阶段是在烟火的基础上加入人物或动物形象的药发傀儡戏;第三阶段是将药发傀儡戏复杂化,戏剧场景进一步讲究连续效果,称“烟火戏”。泰顺药发木偶戏的戏剧场景不是很复杂,一般只有四五个场景或形象,酷似宋代的药发傀儡戏。 雷峥 摄 药发木偶戏是何时传入泰顺的,目前实物及文字材料稀缺,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但除泰顺外,国内还有一些地方也保存着比较古老、以烟火形式演绎粗略情节的烟火戏节目,如陕西省蒲场县的“杆火”、四川省江油县的“烟花架”、贵州印江的“烟火架”、闽西上杭翁基村的“架花”,在以上几种国内仅见的药发傀儡戏中,上杭翁基村架花与泰顺琼花木偶比较相似,二者的制作方法与清代的《火戏略》等书籍的制作记述相似。因此,有不少专家认为泰顺琼花木偶戏与上杭翁基村架花应该是一致的,应为明清烟火戏的延续,或是宋代药发傀儡戏的原生态遗存。但不管如何,泰顺药发木偶戏的木偶制作方法和表演风格与宋、明、清时期的药发傀儡戏是一脉相承的结论是不可否定的。 大蛮摄影 摄 药发木偶戏在泰顺又名“琼花”,是泰顺民间举行还愿等民间信仰活动时的高等级礼节。木偶戏表演艺人们说,放琼花的目的是用琼花取悦各路神祇,同时也是纪念泰顺药发木偶戏艺人们崇拜的祖师爷——大帝爷。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药发木偶戏已经不止在俗神祭祀活动上出现,也会在大型节庆活动时,邀请药发木偶艺人们前往表演。 张飞青 摄 泰顺药发木偶花树的制作 药发木偶的基本单位为树,全部表演活动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完成。这样一树药发木偶,制作工序达上千道,整个过程如果由一个人来制作,需要三十多天的时间。泰顺境内各家药发木偶的制作方法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由黑火药制作、木偶头与木偶盒制作、烟花造型制作、花树竿制作和零部件组装这几个步骤组成。 黑火药的配制是药发木偶花树制作的关键环节,泰顺药发木偶使用的黑火药制作过程与土铳火药的制作程序差不多。黑火药的制作是一种古老的作坊式加工过程,其过程分提药(提纯土硝)、配药、碓药、晒药、擂药和筛药几个步骤。 泰顺药发木偶戏所用的木偶是根据不同剧目、角色分组制作的,木偶以纹路细腻的木材雕刻而成,身躯用竹篾编成,头饰和衣服用经过防火处理的蜡光纸制作,也有用碎布缝制而成。木偶盒就是“木偶支架”,根据需要可制成上下连环三层等,用红蜡光纸包着的细麻绳把三个环四周固定成三层,木偶悬挂在中间,顶环、底部装上花筒连上引线,最后把三个环和木偶折叠装入盒中,底部盖上即可。 大蛮摄影 摄 烟花造型制作决定了大家看到药发木偶戏时的烟花造型,泰顺境内各家药发木偶的烟花造型都不相同,这里以大安乡周氏药发木偶举例,大安乡周氏药发木偶的烟花造型就是以梨花、柳花、流星等见长。梨花和柳花也是泰顺药发木偶戏中最为重要的两种烟花,属于低空喷发型,梨花燃放时花团锦簇,像一朵朵绽放的梨花;柳花燃放时,火光丝丝坠地,像是初春下挂的柳枝。这两种烟花,很受大众喜爱。除此之外,还有九龙吐珠、鲤鱼跳龙门、凤凰吐珠等烟花造型。 花树竿就是药发木偶的躯干,成百上千个烟花和木偶配件有序地排列在“躯干”上,组成一树完整的花树。花树竿的制作材料是毛竹,选材时挑选粗壮且挺直,长度为13至15米不等的毛竹。在燃放表演前,选择空旷地挖一个1米深的洞把花树立起后固定,把点火器点上后,药发木偶便会开始燃放。 泰顺药发木偶戏的重要价值 一直以来,学界认为这种盛行于宋、元、明、清的民间技艺在国内已经失传,又因为史籍中“记之甚简”,因此对药发傀儡戏的具体形态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被称作是傀儡戏史上的“木牛流马”之谜。 20世纪90年代后期,泰顺有关部门在认真走访和考证大安乡、雅阳镇和横坑乡等地的琼花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戏,为此《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先后作了报道。此事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泰顺药发木偶的发现,平息了学术界的纷争。专家们在对泰顺药发木偶进行研究时,与文字记述的宋代及明清时期的药发傀儡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在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上一脉相承,说明泰顺药发木偶戏的原生态保护得很好,这为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药发傀儡戏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中国傀儡戏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例。 张俊 摄 2. 泰顺药发木偶戏的民俗学价值: 泰顺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特别是俗神信仰活动为药发木偶戏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通过泰顺药发木偶戏这把钥匙打开泰顺民俗文化的大门。 泰顺药发木偶戏与俗神文化关系密切。从其来源传说来看,药发木偶戏以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的大帝爷为始祖神,说明药发木偶戏最初的产生与俗神信仰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药发木偶戏对研究泰顺俗神信仰和相关的民俗活动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泰顺乃至浙南和闽东一带俗神信仰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大蛮摄影 摄 在交通闭塞且人们文化娱乐水平低下的年代,药发木偶戏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和惊喜。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几乎与城市同步升级,这对古老的药发木偶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即使如此,药发木偶戏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一种流行千年的古老文化有它自身的生命力。目前,泰顺药发木偶戏除了应用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之外,还应用在开业典礼、纪念日、节日和来宾欢迎仪式上,给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新的惊喜。 大蛮摄影 摄 (来源:泰顺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