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温州都市报】温州博物馆举行“戏说生活——馆藏戏曲文物展” 百余件文物讲述温州戏曲文化
时间:2019-12-03 09:52:03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叶锋 字号:[ ] 阅读量:

12月1日下午,在温州博物馆陶瓷厅展出的“戏说生活——馆藏戏曲文物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展。百余件行头、剧本、木雕、石雕、瓷器、银器等历史文物和资料的展示,让大家了解温州戏曲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内涵。

本次展览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博物馆承办,展期持续到明年3月8日。

本报选取展品中的部分文物,展现其背后的故事。

清代石雕构件诠释“中国第一戏”

展品中,《张协状元》《秋胡戏妻》两件清代南戏石雕构件特别显眼,它们曾亮相于2018年央视《中国戏曲大会》。


《张协状元》石雕构件


《张协状元》石雕构件高25厘米、宽17厘米,刻画了南戏《张协状元》第四十一出内容:张协梓州赴任,路过五鸡山,轻装上山欲杀贫女。名利熏心、忘恩负义的张协持剑刺向贫女左手,勤劳善良的贫女遇刺时惊慌失措的表情跃然石上。该作品雕刻粗犷而又生动,除主要人物外,没有多余的亭台楼阁之类的布景,给人一种简练和古朴的感觉。

《张协状元》是现存宋代南戏的唯一传本,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戏曲活化石”和“中国第一戏”。

另外一件石雕构件《秋胡戏妻》高23厘米、宽16厘米,刻画了身居高官的秋胡厚颜无耻地从怀里拿出黄金挑逗采桑女。采桑女右手提采桑篮,左手执长柄采桑钩,转身回避,全然不为达官和金钱所动,形象地描摹出《秋胡戏妻》戏文中的舞台形象。《秋胡戏妻》是早期南戏中重要戏文之一。

一对清朝瓷瓶讲述春秋故事

一对清朝乾隆粉彩临潼斗宝人物故事纹瓷瓶高72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21厘米,属国家二级文物。瓷瓶胎质洁白坚实,颜色鲜艳,布局繁而不乱;瓷瓶颈、腹部绘的主题图案为刀马人图案,刻画了“临潼斗宝”历史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吞并诸侯,设计邀请十七国诸侯到秦国的临潼,借比赛宝物以定输赢。楚国的伍子胥在会上施展文才武艺,威慑秦穆公,各国诸侯才能安然返回。


清乾隆粉彩临潼斗宝人物故事纹瓷瓶


策展人王丽苹说,这对瓷瓶上有多处取自戏曲元素,如戏曲服饰、戏曲动作、戏曲布景中的帘幕和带有围布的桌、用以表现人员众多的隐藏式旌旗。瓶底刻“温郡庙置”款,可知这对瓷瓶原供奉在温州寺庙中。这正是温州请戏班演出禳灾酬神习俗的表现。

戏曲文物中的刀马人瓷器与戏曲发展关系密切。它多以战争题材的戏曲为故事蓝本,情节聚焦于整个故事中最为剑拔弩张或扣人心弦的环节,画面中常出现刀、马、人三大构成元素,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题材最为常见。

一件清朝纹木雕屏展示木雕技艺

一件清朝金漆三国人物故事纹木雕屏高27厘米、宽64厘米,表面贴金银。它刻画了关公身在曹营,为曹操斩颜良,救白马解重围的故事。图案显示,关羽单骑纵马横刀居中,气势威猛;颜良左下背向,举枪抵挡欲躲,周围颜良的兵将惊得四散,“颜”字旗左倒;右边城阙一角,曹操、张辽、程昱等在其上观战。


清朝金漆三国人物故事纹木雕屏


王丽苹说,为制作方便,工匠采用两块厚板拼接的方法:上面的板雕出大部分人物、战马、旌旗和城阙、土坡;背板浮雕兵卒、旌旗、山峦,衬在面板透空处;面板表面先髹一层荸荠红漆地,再贴成色高的金箔和含银六至七成的金箔;背板底层贴上含银六至七成的金箔,留白处采用铺沙贴金技法。

对木雕艺术有深入研究的温州博物馆原副馆长侯波良说:“温州木作源远流长,1965年白象塔出土的彩绘木雕像造型生动传神,雕刻工艺极具个性。可惜温州地处海边湿地,东南季风强盛,常年空气湿度较高,木材难以保存,能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保留清代作品已实属不易,更不用说唐宋元明的作品。”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