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话龙舟 | |||||
|
|||||
近日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见了喧闹的锣鼓声,不错,端午要到了!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有着赛龙舟、点雄黄酒、包粽子、吃薄饼等习俗。龙舟在温州历史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地域特色浓厚,素有“看龙舟、到温州”的说法,每年端午时节都会呈现“千帆竞渡、万人空巷”的壮阔场面。2012年,温州被评为“中国龙舟名城”。那么你对温州龙舟了解多少呢?
温州龙舟
每逢端午佳节,全国多地都有划龙舟和龙舟竞渡,每个地方的龙舟都有各自的特色:广东佛山叠滘乡弯道龙舟飘着划、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俯身划……温州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真龙”“草龙”“大龙”“小龙”“台阁”等名目繁多。
温州龙舟的颜色按地域不同有“黄龙”“蓝龙”“白龙”“红龙”等之分,船身大多绘画龙鳞,头尾放置龙头、龙尾。在比赛时,一般每只龙舟有三十六人,坐在头尾第一把浆的都是比较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选手,除划手外,还有鼓、梢、旗等人员配置,分工精细,各司其职。
陈翔 摄
温州龙舟船体狭长,结构轻便。鼓手是全船划手的指挥中心,两旁划手要听鼓声为令。两头是梢桨,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鼓声一响,众手齐出桨,龙舟简直就是贴着水面飞行。 龙舟的渊源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龙的传人”自称,“龙”崇拜数千年来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和情感的象征。《管子·水地篇》云:“龙,生于水。”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自《山海经》始就有“瓯居海中”之说。龙与水的文化融合,成就了温州特色鲜明的龙舟文化。
刘伟 摄
温州龙舟是传统岁时习俗,是一项集文化、体育、娱乐于一身的群众性运动,一般在端午节期间举办龙舟活动。龙舟竞赛俗称“划龙舟”或“划斗龙”。温州龙舟运动在宋时已很流行。南宋文学家叶适有诗云:“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
聚龙争首状元 江国荣 摄
据《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这句话便点出了温州龙舟活动的除了祈福外的另一大特点:竞技性强。温州百姓认为温州龙舟竞渡起源于越王勾践训练水师,所以竞渡双方为了夺取胜利,都会拼尽全力,奋勇争先。
吴维泉 摄
民间两艘龙舟若是对上了眼便会选一处宽阔的水域,开启一场“斗龙”竞技。河面的龙舟与岸上的观众互相呼应,竞渡场面更显激烈,表现出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武勇精神。
1933年的梧田端午龙舟赛
五彩艳丽的龙舟梭船,震耳喧天的锣鼓呐喊,人头攒动的桥头水岸……构成了温州端午的喜庆画卷。
2012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
据西汉《越地书》等史籍描述: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释放归来后,为求复国,十年卧薪尝胆,并利用越国水乡的特点,改造舟船,新船“形同龙身、划行快速如飞”。每年端阳,勾践都会亲自坐镇指挥竞渡,明为斗龙舟,暗为操练水军。经过十年艰辛准备,勾践终于吞灭吴国。
苏巧将 摄
近年来,温州着力打造龙舟基地、弘扬龙舟文化,重构塘河文化,使“赛龙舟”这项古老运动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水上台阁
2013年的龙舟文化节 杨冰杰 摄
温州台阁,也叫作水上台阁、温州彩舫,是温州传统历史独特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之一。所谓台阁,即在龙舟基础上搭建亭台楼阁,一般设有三层,中亭高耸,用木材搭设,因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台阁上置有妆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每临端午佳节,装饰簇新的台阁,缓缓游行于河面。
早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台阁出现,这之后的北宋、南宋、元代等朝代的不少画家也曾画过水上台阁。据说端午节“划台阁”的习俗,始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民国初期。清道光年间,郭仲岳《东瓯百咏》云:“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嬉,艄婆笑学女儿装。”方鼎锐的《温州竹枝词》也描写了当时情景:“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