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旅资讯
瓯绣“飞”入寻常百姓家,瓯窑蛋画撞出“耀眼火花”!这些非遗项目“活得挺好”
时间:2019-07-16 16:43:54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叶锋 字号:[ ] 阅读量:

7月15日,“一针一线‘绣’匠心 千丝万缕中国梦”施成权瓯绣作品展在温州市图书馆开幕,共展出约60件瓯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成权48年来创作和收藏的瓯绣精品和衍生品,吸引了近百人参观。

记者了解到,虽然当前温州非遗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较多难点,但也有不少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活”了下去,而且“活得挺好”。

瓯绣“飞”入寻常百姓家

瓯绣,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温州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种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省级重点保护工艺,我市重点扶持工艺品种之一,也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成权瓯绣作品展的展品中,有传统类型的工笔作品,现代风格的中式油画、装饰画作品以及独创的“隐格”针法的作品;有瓯绣历史上第一张双面异色作品《荷墨》,第一张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张双面异色异样绣作品《王者雄风》;还有摄影绣、水墨绣、立体绣等多种类型的精品佳作。展览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瓯绣之美。

施成权,1957年出生,从事瓯绣这门工艺已有40多年,一直致力于传承发展瓯绣,并拓展瓯绣市场,让瓯绣“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8年,施成权瓯绣工作室成立,位于温州工艺美术大楼。施成权与儿子王施、妹妹施静美一同传承发展瓯绣这门古老手艺。她的儿子王施在大学里学的是外贸专业,受她的影响,仍从事瓯绣创作,成了“施式瓯绣”第四代传承人。由王施设计、施成权主绣的双面异色绣《荷墨》,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艺术品评比大赛金奖。




为了让瓯绣融入现代生活,施成权瓯绣工作室多次与服装、家装、鞋业等多方面的设计师交流合作,研发制作了许多瓯绣衍生品,如首饰盒、时尚概念钟、书签、包包,别致又不失实用性,让很多人喜欢上了瓯绣,用上了瓯绣。施成权说,她的工作室里,壁挂作品是卖得最好的,很多人买去做礼物,“通过创作衍生品,可以扭转瓯绣仅仅是手工艺品的传统观念,拓展瓯绣市场。只有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了,瓯绣作品才会有更好的市场。”

温州市瓯绣研究所所长林媞是瓯绣省级非遗传承人,16岁开始从事瓯绣创作,至今已有40多年。她说,这些年,他们的创作题材从传统花鸟、人物,逐步向本土风光发展,推出温州本土特色伴手礼,让瓯绣融入现代生活。

王施说:“工作室一共收过20多名徒弟,现在有徒弟8人,他们中有公务员、教师、媒体人、大学生、手工艺爱好者等。我们还想吸纳更多充满奇思妙想的设计人员融入团队,为拓宽发售渠道、设计潮流样式注入新鲜活力。”

瓯窑蛋画撞出“耀眼火花”

瓯窑,我国著名青瓷窑系之一;平阳蛋画,中国画技的绝活。两年前,蛋画在平阳县昆阳镇鸣山陶院遇上了瓯窑,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温州文人瓷。



这束火花的创造者是热爱古陶瓷的郑巨双。两年前,他来到鸣山村,找到将瓷土与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与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平阳蛋画十几位传承人携手,共同打造温州文人瓷。

平阳蛋画将彩绘绘于经过严格消毒的鸡鸭蛋壳上,画作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类,画面清新简洁、玲珑可爱。绘制完成后,将蛋壳倒竖,四周可观,立体感强。

为了设计出独特的温州文人瓷,蛋画传承人对蛋画题材作了大胆创新,将蛋画的技艺展现在瓯窑上。于是,一个个新产品衍生,富春山居图、江心屿、南雁风光等美景出现在陶瓷杯、瓷板画、茶器等手工制品上,展示瓯窑和蛋画这两项非遗的魅力。

“非遗面临保护难、传承难的问题不是一两天了,如果不把它产业化,就很难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郑巨双认为,有了传承,更要创新,“非遗想要走得远,就要将传承与传播相结合,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融合发展不同类别的非遗产品,将工艺品变成日用品,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近年来,鸣山陶院通过门店收入、私人订制、现场体验、国际市场等获得盈利,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村落的瓷土、包装、运输、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创业创新非遗产业带。

目前,鸣山陶院二期综合体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元旦完工。该综合体规划利用现有旧厂房进行改造,围绕“乡村承载非遗、非遗激发陶院、陶院助推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总体思路,致力于打造集温州文人瓷创作基地、文人瓷研究所、古陶瓷博物馆、互动式游客体验中心等于一体的陶瓷文化综合体,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把月子酒“酿”成省非遗

温州有一种习俗——坐月子的产妇要喝麦麦酒,有活血生奶、滋补美容的功效。然而,麦麦酒不是普通人家能酿得出来的。麦麦酒是以农家糯米黄酒为原料,再加上黑豆、黑枣、红糖、当归等按一定比例泡制出来的酒。



1977年出生于龙湾的郑振晓,是省级非遗项目“郑家园麦麦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酿酒技艺,2008年成为“郑家园麦麦酒”的新一代掌门人。他发现传统手工酿制十分费时,而且产量不高。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为何不用机械代替人工来酿酒呢?

为此,郑振晓创建了麦麦酒酿造研究所,聘请有关科研人员,对麦麦酒酿造工艺、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对传统酿酒技艺进行标准化梳理。他花了近4年时间,研制出一套生产设备以及融合传统和现代的科学标准,投入批量生产。如今,他们一天可烧制500公斤麦麦酒,客户遍及全国各地。

2013年,“郑家园麦麦酒”进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永昌堡,建立营销窗口,开创了文旅融合、食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经过不断努力,“郑家园麦麦酒”逐渐打开名气,被评为浙江老字号品牌、省非遗项目。

近年来,郑振晓以麦麦酒为载体,延伸挖掘养生滋补文化,将食品产业与旅游充分融合,研发了月子套餐宴、女性养生食品组合礼盒,从卖产品,向卖服务、卖生活方式提升,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近日,郑振晓正在忙着筹备“郑家园麦麦酒展示体验馆”,他希望把“麦麦酒”这种民俗文化传播下去,让它纳入当地“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成为当地的金名片。

小贝壳“雕出”大世界   

小贝壳上有大世界。洞头贝雕已有千年历史,技师以贝壳为原材料,将其雕刻成花鸟、动物等图案,精美绝伦。2007年,洞头贝雕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王卫东,温州市第四批非遗“贝雕”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到52岁,一直从事贝雕行业,参与制作了近千件贝雕作品。“上世纪90年代初,洞头贝雕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就连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村里都可以发现洞头贝雕的足迹;后来,受到名贵贝壳原料不断涨价、工厂流动资金短缺以及人才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洞头贝雕销售量出现滑坡。”王卫东说,后来整个团队重新研发了婚庆首饰盒等多款新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介绍,2009年原洞头海岛贝雕厂、志丰工艺品厂、新世纪工艺品厂重组成现在的“东海贝雕”,“重组前,我们限于人力物力,一直难以发展壮大。重组后,集中人力、物力、技术力量传承贝雕技艺,开发市场,成效很明显,一些以前不敢接的订单能接了,一些新产品也开发出来了。目前我们已经拥有160项专利,市场认可度逐渐上升。”该公司是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会议礼品指定生产商,也是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的金镶贝奖牌“海阳之星”的制造商。



位于洞头区九亩丘海创园的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浙江省唯一一家体现贝雕文化的博物馆,收藏有1200多件唐朝以来的贝雕文物。如今,它已成为洞头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陈灿渊说,非遗传承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贝雕艺术扩大市场化,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做成梳子、空调面板、手机壳等,有了市场就会有发展。最近,我们正在尝试制作贝雕笔记本、贝雕钢笔等。”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