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旅资讯
悠游鹿城 | 温州这条传统文化老街确定不来走一下?
时间:2019-08-30 08:45:22 来源:市文旅信息中心 字号:[ ] 阅读量:

“白鹿衔花,悠游鹿城”

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著名学者郭璞登临郭公山,仿北斗星座建永嘉郡城。相传筑城时有白鹿口衔鲜花跃城而过,人们视为瑞兆,故温州又有了“鹿城”的别称。“倚江、负山、通水”的“山水斗城”格局、“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历史功能区划和明清以来所形成的街巷风貌,封存了瓯越文化的历史脉络。

 

 

要说鹿城的地标,非五马街莫属。1999年,它就被命名为国家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在2016年,五马街荣膺“中国著名商业街”,与著名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南京街齐名。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来温州挑一个逛街的首选之处,那一定就得是五马街啦!

 

 

温州大酒家

承载着许多老温州人“瓯味”记忆的温州大酒家,在去年的五马禅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重新装修,成为了向市民游客充分展示瓯菜传统技艺的一个窗口。

 

 

 

 

 

全新升级的温州大酒家,添加了瓯窑、瓯绣、瓯塑、瓯剧等经典“瓯文化”元素及温州民俗特色,带着浓郁的温州历史文化韵味。

 

 

 

八角井 甘泉坊

甘泉坊、八角井,一直存在于老温州人的记忆中。据清《永嘉县志》记载,此坊西端的松台山脚有水井一口,井身用块石建砌,井栏高达60公分,长90公分,厚10公分,由八方青石围筑成八角井栏,俗称“八角井”。

 

 

凭据而查,此地在清代中期以坊口的松台山麓拥有唐代的净光禅寺为荣,而改名为“禅街”。

 

 

禅街

五马—禅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带给了禅街新生。来到这片街区小憩,这也许是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候。两旁的传统风格的建筑外墙与店铺内的现代风格装修相映成趣,也成为了温州的一大网红打卡点。

 

 

温州第八中学

青石板路映衬着显得沧桑风格的八中老校门,在这里,时光的流淌仿佛也慢了下来。置身此地,是不是顿时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呢?

 

 

八中坐落在繁华热闹的街区里面,一到上课的时候,朗朗读书声时不时的从学校里面传出来,这也让逛街的游人们驻足倾听,似乎勾起了往时的回忆。

 

 

科举试院

禅街温州八中门口新辟有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参观者络绎不绝。进馆处大书“温多士为东南最”,向观众揭示展馆的主题。

 

 

南宋学者真德秀在《秘书少监直学士院徐公墓志铭》中写道:“温多士,为东南最。”据温州教育史馆研究统计,宋代,全国文状元118名,其中浙江籍30名,占全国总数的25.4%,排名全国第一;温州6名,占全省总数的20%,位列全省第一。

 

 

郡城舆图

五马街的西入口处,是三维地雕的“温州古城城池坊巷图”,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温州的古城风貌。

 

 

 

 

五马雕塑

走进街区中央,就可以看见矗立着的标志性五马雕塑。相传在晋朝时候,王羲之曾任温州郡守,驾驶着五匹马出巡,一时之间被人传颂。后来这条街就被改名为五马街。每到周末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游人前来拍照留念。

 

 

 

谯楼

谯楼,温州人俗称鼓楼,为三间带回廊二层歇山顶木构建筑,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建造的子城南城门楼。历经千年风雨的谯楼在修缮后,现外围的花岗岩雕花护栏与正中的仿清复原的楼阁遥相呼应,底部用条石叠筑城门,用大青砖砌成拱顶,加上谯楼新刻新镌“东瓯名镇”的匾额,使整个建筑古朴壮丽,雄姿不减当年。

 

 

楼内挂有“建炎警跸”匾额。康王赵构即帝位,称宋高宗改号建炎,史称南宋;后南迁扬州为都。金兵大举伐宋,宋高宗赵构沿水路南下最后抵达温州,居江心屿普寂寺。温州太守卢知原及士大夫薛弼等,请高宗迁跸入郡城,通过谯楼到达州治(温州衙门)驻跸治内,改州治衙门为行宫,谯楼为朝门,赵构驻事温州先后一个半月左右,后金兵遭江南军民坚决抗击被迫北撤,高宗即回杭州,并正式定都临安。

 

 

金三益

金三益由金氏三兄弟创立,是当年鹿城有名的绸布大户。“头顶东桂芳(帽),脚踏余顺康(鞋),身着金三益绸布庄”这在当时是最时髦的穿着,说的正是金三益的名气了。

 

 

上百年的时间过去了“金三益”的金字招牌如今依然挂在五马街的大楼上。现在的“金三益”开始推陈出新,在店铺内,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开始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无料书铺

这是温州新晋的网红书店之一,这里整体偏像书吧,因为开在闹市,人流量比较多,适合拍照。可以在此静静阅读,也可以淘几本心爱的书带回家慢慢品读。

 

 

生活就是如此,心之所向,行之所致,一个简单对话,一个共同兴趣,铸就一段不平凡的时光——“無料书铺”。进门就是一堵书墙,也是小年轻们来打卡拍照的最佳地点。

 

 

现在无料书铺还会定期推出展览,在五马街走累了,可以来到这里看看,稍作休整。

 

 

五味和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宁波商人杨正裕与老乡冯伯桢联手在鼓楼街(旧称馒头巷)西段开设“五和”蜜饯店。

作为冯伯桢曾经的家庭老师,书法大师梅调鼎应邀为他们写了店招并改店名为“五味和”。五味即“酸、甜、苦、辣、咸”,与店内所贩卖商品相对应。

 

 

 

炒米糖,老少皆宜,过年的时候往茶几上一摆,绝对是最受欢迎的那个。“咔——”一声,米香裹着糖香像是有魔力一般,诱着人一口接一口。裹着粉的桔红糕小巧可爱,入口Q弹带着一股清凉;九层糕充斥米香,入口弹牙;香糕色白微甜,松酥香软;双炊糕,香软却不粘腻,越嚼越香……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学着制作糖画、纱面和粽子。当一回传统的老手艺人,体验制作带来的幸福感。

 

 

 

 

 

在五味和,买上一些温州特产手信回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蝶变的五马街“五味和”食品店,给你带来岁月的味道。

 

云博百货商厦

云博百货商厦是温州第一百货商店的前身,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旧时除日用百货、烟糖、钟表、五金等经营品种外,还设有茶室、剧院、餐馆,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物。其营业额之巨、规模之大在当时誉满浙江。

 

 

老香山

清同治七年(1868),宁波人李蔚创办了“老香山”堂。跨过了漫长的150年,现在,“老香山”成为了五马街上唯一保留的、较大规模的中药店。作为一家百年的老字号,总是会吸引很多人拍照留念。“老香山”新铺开张后,中西合璧的建筑,气派的门面、黄金的地段,让“老香山”赚足了眼球。“地道药材”的品质和“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让“老香山”赢得了市场的尊重。于是,“老香山”一步一个脚印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众口皆碑的浙南金字招牌。

 

 

百年的岁月激荡,并没有将“老香山”的辉煌磨砺掉,反而是像陈年的美酒一样越来越醇厚。

 

于园(吕宅)

于园,俗称“吕宅”,位于纱帽河44弄、原大众电影院后门。它曾是晚清至民国期间温州显赫人物吕渭英的私家花园。吕宅原为三进飞檐斗拱的古屋,青石板铺就的路,水磨砖用糯米汁兑水砌成的门台,彰显大家风范。

 

 

温州古城,虽然不大,却精致玲珑,山水环绕,很有特色。温州之有花园,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乾嘉年间,名园几遍郡城。如今,这些花园,仍然在城区各自精彩,我们仍能找寻它们曾经的绰约风姿。

 

 

‍‍对于很多温州人来说,

心底里蕴含的对五马街的情怀是根深蒂固的,

是任时光飞逝也难以忘怀的初衷。

它身上承载的根与魂,

是永远屹立不倒的温州缩影。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