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专题 > 最新专题 > 温州非遗
让非遗引领乡村振兴 让旅游再现村落文明 ——专家齐聚大安竹林话非遗
时间:2019-08-06 17:43:09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冉梦蝶 字号:[ ] 阅读量:

在“多彩非遗 寻梦大安”泰顺大安非遗体验旅游节暨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中,一场以“非遗引领乡村振兴 旅游再现村落文明”的专家对话吸引了省内外非遗保护、博物馆及文旅业内的关注。茂林修竹、清风入怀,各位大咖分别就打造非遗大IP、深入打造民俗旅游项目以及非遗产业化市场运作等话题展开探讨,为泰顺文化挖掘、温州非遗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竹林对话现场。 翁卿仑 摄


非遗需要持续化品牌打造

“温州非遗需要培育‘能人经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和浙江省非遗保护入库专家王其全说,温州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中都是走在前列的。大安乡通过非遗与旅游结合,提升乡里的硬件,将客流引进来,让大家了解非遗、体验非遗,这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其中就包括软件的提升。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传承人、大师、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落地生根,释放能人效应,在当地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出系列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打造经典IP。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浙江省非遗专家库专家祝汉明则举了桐乡非遗创新发展的例子,当地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企业代表对话,让传统染织技艺等非遗项目能够与现代设计结合,直面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温州也可以以非遗主题小镇、民俗文化村为阵地,抓传承人群、设计师和年轻创业者队伍,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等跨界融合。“非遗的发展还离不开持续化的品牌打造,大安非遗节每年都要不一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项目部主任许林田说,浙江省“非遗薪传”系列活动办了13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每年都有创新,让参与的人有新鲜感、识别度和体验感。

让非遗回归民俗 贴近生活

非遗来源于百姓生活,如何让非遗重新被百姓所熟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亦修认为,应该让非遗回归到民俗里去,通过挖掘、恢复和表演展示等多重手段,为民俗文化营造生存空间,拓展其发展载体。“比如百家宴,就是吃一顿饭吗?肯定不是,它涉及祭祀等民俗,我们要说出来。”林亦修说,大安乡的土陶体验如果只是拉坯、彩绘,对于外地人、年轻人来说,也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当地进一步深度挖掘土陶的故事,还原当地取火、祭祀、舞灯等民俗场景。

知名建筑专家萧百兴认为,每一项非遗,都是在特殊的空间、时间、社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凝结着当地人特殊的生命经验,不仅需要挖掘出来,还需要提炼成文化符号和衍生品,让游客可以带回去。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刘明刚一直致力于非遗年轻生力军的培养,学院去年开办了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扶持非遗项目传承人。同时,学院还引入了瓯窑和夹纻漆器等温州本土非遗项目。“接下来我们还将引进2-3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刘明刚说,一方面引导老艺人重回校园,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充实到传承人群中。

土产品也能做出“洋”文章

“大安乡不仅有土陶,还有土屋、土楼,我们要立足这份土做足文章。”温州资深文物专家金柏东说,比如大安乡的土楼刚揭牌成立了“大安非遗产品文创展示中心”,作为村里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文化载体,需要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充实展品及文献资料,将大安的土充分展示、宣传出来。在立足本土特色的基础上,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认为,当地还需要以土融洋,开辟土陶专题博物馆。既可以“土+土”,也可以“土+洋”,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呈现非遗的充盈活力。

此外,高启新还认为,大安乡可以推广一村一品,比如大丘坪以土陶为主产业,其他村庄也可以选择一项主题非遗,融入旅游、体验、研学等多样业态,最终形成聚能效应,让发展的路越走越宽。新世纪发展集团董事长、农产联·休闲农旅服务平台创始人谢炳超则认为,非遗的发展还需要与经济、社会相融合,与酒文化、茶文化等大众文化相融合。比如,今年他投资赞助了3000个土陶茶碗,捐献给市区各大伏茶点,就取得了非遗+公益的良好效应。

本次专家对话的发起人,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季海波认为,非遗引领乡村振兴,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让非遗业态切实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非遗保护工作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体现。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