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瑞安市“强基础促保障” 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时间:2019-09-06 15:19:54 来源: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作者:吴晓媚 字号:[ ] 阅读量:

近年来,瑞安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成瑞安图书馆、瑞安文化馆等2个国家一级馆,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和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市、传统戏剧特色市等一批文化“金名片”。



强化责任捆绑,夯实公共文化大保障格局

建立一个工作领导专班。成立瑞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由市长任组长,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17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了统一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分工的工作格局。同时,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文化工作专题汇报,对全局性文化工作及时进行研究部署,指明创建方向;每年召开全市文化工作大会,进行工作总结、表彰和部署,推动各项文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完善一套要素保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制订出台《瑞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瑞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等7个文件,逐步完善政策保障。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每年增长10%左右,2018年达1.2亿。特别是对乡镇(街道)新建综合文化站给予每平方米1500元的补助,改建给予每平方米500元的补助,对乡镇(街道)、村社免费开放的文化阵地予以补助,有力推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制订一部督考激励办法。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部门和乡镇(街道)考绩和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纳入督查范围,进行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同时发挥市委巡察组、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组织重点、难点工作专项督查,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确保创建工作落实。



强化全域覆盖,健全公共文化大设施网络

高标准打造“三大文化地标”。在老城区,充分发挥文物活态利用,打造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建非遗馆、鼓词馆、美术馆、城市书房,引入非遗项目建成非遗体验基地,修缮免费开放10余处文保单位,集中展示瑞安传统文化。在当前市中心安阳,打造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百姓大舞台、电影城于一体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天接待2万余名群众。在城市未来的中心滨海新区,今年启动瑞安市图书馆新馆项目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预计投资约6亿元,将成为全国体量最大的县级图书馆。目前已完成设计招标。

高质量建设“三级基础网络”。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室内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102.1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84平方米;目前23个乡镇(街道)都已拥有综合文化站(其中6个乡镇<街道>因行政区划调整均启动新建),14个5万人口以上乡镇(街道)也都建有图书分馆、文化馆分馆,还建成城市书房(百姓书屋)29家、文化驿站7个、文化礼堂233家,99个社区、421个村文化活动阵地覆盖达100%。

高水平推动“三类设施共享”。体育馆、游泳馆、广播电视台、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文联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规模与社会效益均居温州前列,百万平方米校园文化体育设施也正逐步向社会开放,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对登记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在馆舍建设、免费开放、临时展览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补助,确定了补助经费标准,鼓励其免费开放。扶持喜文化产业园等企业自建文化设施建设并对外开放。



强化高效供给,打造公共文化大服务体系

实行普惠服务“三大场景”全覆盖。坚持文化惠民进村入企上海岛,积极开展文化送下乡活动,每年组织文艺演出1500多场,开展各种形式文化活动2000余场,讲座展览500余场,送书下乡20000余册,送电影下乡近9000场。实现每村每年平均观看文艺演出近4场、参与大型文化活动5场以上、每月观看电影1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依托综合文化站举办高楼杨梅节、曹村花灯旅游文化节、桐浦油菜花节、北麂黄鱼文化节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实行公益服务“三大场馆”全覆盖。瑞安市图书馆配备基层公共图书馆(室)管理员、志愿者队伍1000余人,每周免费开放78小时,为全省同级馆开放时间最长。瑞安市文化馆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深入基层开展免费辅导,排练中心长期免费开放,为社会文艺团队提供活动阵地。瑞安市博物馆每周免费开放56小时,仅2018年接待参观人员30余万人。此外,针对群众对移动网络服务的需求,在市、乡镇(街道)级公共文化场所全部配备免费WIFI,进一步服务群众数字文化需要。

实行精准服务“四类人群”全覆盖。老年人方面,建有老年大学等6个文化活动阵地,指导组建文艺团队,并通过专业文化志愿者定期教授、普及文体知识。未成年人方面,指导各中小学校园开展艺术节活动,以“春泥计划”为载体组织引导未成年人开展各类实践体验活动。新居民方面,建立新居民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专门组建一支新瑞安人文艺团队,目前新居民艺术团已成为瑞安颇有名气的业余文艺团体。特殊群体方面,确保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有便捷通道,在图书馆专门设立盲人阅读室,努力让更多特殊群体感受到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公共文化大监管机制

突出文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借助2018年《瑞安市人才新政40条(试行)》出台的东风,将文化社科、传统工艺人才纳入“云江英才”培育计划,对其创业发展、团队建设、场地空间等方面给予系列支持。同时,配齐配强基层文化队伍,基本做到专职专干,充分发挥文化尖兵作用;积极落实文化下派员制度、文化结对制度,有力保障基层文化队伍实现全覆盖。不断强化文化培训教育,每年开展各类文化培训近1000场,培训教育5万人次以上,目前瑞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近万人。

突出文化设施运维长效化。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保障后续投入维持运行经费的正常供给。完善专人管理机制,启动“专职工作人员+文化服务志愿者”模式。完善专项督考机制,开展年度绩效考核评估,实行第三方和公众参与的社会化评价,确保场地免费开放、活动正常开展。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强化群众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

突出文化行政执法规范化。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和全省文化市场执法资格考试、浙江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切实提升执法人员持证率。成立瑞安市文化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订出台了《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网格化监管绩效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错案追究责任制》等多项内、外部管理制度,让行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有规可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