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行记 | 走进平阳鸣山古村,遇见那氤氲在梦里的江南水乡 | ||||
|
||||
横阳五里是鸣山, 水到桥头第一湾。 重叠山山藏古寺, 苍槎远村蔽前间。 平阳人张南英赴刚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平阳县鸣山村一游时曾这样赞颂。今天,跟着小编一起深入这个古村,探访其奥秘。 鸣山古村 百鸟齐鸣山,塘河第一湾,鸣山村由此得名。 鸣山村,始建于东晋年间,地处温州平阳昆阳镇郊外,西连昆阳城北社区庙头村,北与风光旖旎的塘桥为界,依山傍水,村庄两面绕着平瑞塘河,西北首依偎着伏虎山。全村由鸣山与鸣一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称上段一个称下段,分别位于鸣山的南北麓。 进入古村,眼前就是一座颇具规模的道观,叫东岳殿,如今村里的文化礼堂设在这里。里面陈列与介绍着鸣山古村的历史与文化名人。东岳殿南首,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鸣山村”三个字。 白墙、黑瓦、石刻、莲花池……沿着塘河岸边一路走,似是在商业化的大都市中探寻到那一抹江南味道。 村口的另一边是一池湖水,风车造型的水车在湖中吱呀吱呀地转动着,颇为壮观。喷水池、彩旗、彩灯、绚丽转动的风车,与溅起的水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沿着湖畔,新建了一座弧形休息长廊,凭栏远望,民国风的古屋在水气弥漫中影影绰绰。 经过千百年来岁月的洗礼,鸣山至今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鸣山有三多,古屋多、名人多、古树多,独具一格的江南气息,传承着这一方净土的宁静与安逸。 古屋多 鸣山出名人,鸣山出名居。鸣山村有八大古屋,大部分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基本上属于合院式建筑。一进居多,也有部分二进,甚至三进院落,占地规模较大,具有浙南、闽南传统民居特色。 小隐庐 小隐庐,即温籍著名书法家蔡心谷故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位于昆阳镇鸣山上路巷84号附近。温州都市报的前身《温州侨乡报》,永嘉苍坡古村入口大门匾额“溪山第一”就是出自蔡先生之手。 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进二层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规模较大。青砖是其一大特色,高宽的大门台、外墙面、走道和坦场均系青砖砌成,靠近大门的四条青砖方柱拔地而起。 主人将古屋取名为“小隐庐”,落款是由瑞安书法家项骏戊午年春月(1918年)题写的。 主屋为木结构,木雕精致、细腻,建筑古朴、规整,风格古色古香。蔡心谷先生的展品在这里展示。 蔡必胜纪念馆 蔡必胜纪念馆位于鸣山村口大榕树边上,一进村就可以看到。蔡必胜,字直之,原籍福建莆田,后徙居温州府平阳县万全乡步廊村。南宋孝宗赵昚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武举第一人。因蔡必胜后裔一支迁居鸣山,故这里建起了蔡必胜纪念馆。 在鸣山村,保留完好的古建筑还有许多:蔡云祥宅、晖宅、陈宣墓、马九宫等。 名人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任贵州镇远知县、黎平同知的蔡时豫就是鸣山人。鸣山南麓有净土寺,前身为鸣山寺。该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清康熙、光绪年间先后重修。宋代林芘曾在此处留下“十里春风寻小寺”的佳句。南宋永嘉学派大儒陈傅良、元代浙南大诗人陈高、明末布衣诗人何白、清代浙南名宦徐恕,亦留下过游访鸣山寺的美丽诗篇。 南宋工部侍郎徐谊和明代平阳司千户马俊、云南布政司左参政陈宣,均以鸣山为人生最后归宿。 榕树多 鸣山古榕树也多。江南水域众多,只要在水边,必栽榕树或樟树,鸣山村也不例外。村里目前有4棵大榕树,一棵在鸣山村鸣一桥边,一棵在村里的莲池畔,这两棵榕树树龄不到百年,还有两棵在塘河沿岸,树龄都有150多年,为国家三级古树。 非物质文化遗产 鸣山村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和平阳木偶戏,有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太平钿剪纸、平阳童谣、平阳卖技、平阳吹打。传统音乐、舞蹈、戏曲、饮食、手工技艺、民俗节庆等,至今为当地群众所共享、传承。 文创基地 一进入古村,湖畔一排古屋,屋前悬挂各种文艺团体的牌子,有“诗书鸣山横阳讲坛、温州文人瓷画创作基地、瓷雕工作室、创作工作室、平阳县诗词楹联学会鸣山创作基地“等等。 鸣山陶院是鸣山村新引进的重点文化项目。该陶院着力于结合温州蛋画和古瓯窑这两项非遗项目,以画入瓷,应用本土材料,制作手工艺术制品。在这里可以自己动手绘制自己喜欢、属于自己的瓷器。 鸣山陶院是由一处古建筑改造的,门口与里面有几面墙,是陶院精心打造的艺术墙,陶瓷碎片组成各种图案被镶嵌在外墙上,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一看就知道设计者独具创新的心思。 一水两世界,隔岸分古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了鸣山村这颗璀璨的明珠。那静静流淌的塘河,诉说着鸣山村的前世今生。千年古村鸣山,还有许多值得一说的历史文化,和一串串说也说不完的古老故事。它们浓缩了千年的时光,也跨越了千年的美丽…… 自驾线路:温州市区—G15沈海(甬台温)高速—平阳互通—G104—鸣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