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我对你燃着热爱 | ||||
|
||||
提起温州,人们脑海里常常自动代入“温商”“华侨”“工厂”这些字眼。在许多人眼里,温州是富裕城市的代表。但是,它的存在感难道仅止于此吗?才不是! 在温州的土地上,还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它的美丽山水、它的文化底蕴、它的美食小吃……这座已有2000余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已经被你们低估太久,今天小编就要来好好说一说,温州~ 被低估的千年海港 正正经经的古代“CBD” 说到浙江的港口,大多都被宁波舟山港的光芒所掩盖,哪怕是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温州港,也同样难逃被“抢去风头”的命运。 ▲ 苍南马站 据《温州港史》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唐代,中国商人开辟了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海上丝路航线,温州的民间贸易逐渐兴起。 宋元时期,这段海上贸易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北宋绍圣年间温州知州杨蟠曾赞吟:“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被传为神作的《江山胜览图卷》里,也记录了当时温州海上贸易的真实场景。 那个时候的温州,有点“世界贸易中心”的感觉。日本、朝鲜、印度、大食、交趾、占城、渤泥、三佛齐等等古国常派商船往返。 日本上冈恭补在谈到日本镰仓海滨发现大量青瓷标本来源时就说过:“昔时盛产青瓷之窑是温州、泉州与安溪,其他亦有小规模之窑。”可见瓯窑青瓷在当时的影响力。 ▲ 温州港七里作业区 @温州都市报 公元1876年,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温州应该建设成为一个东方大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港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港区——朔门港区。 ▲ 通往钢筋水泥的丛林 @国家地理中文网 改革开放后,温州被列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如今的温州港,已从“瓯江时代”跨越入“东海时代”。那条长达几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对温州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见证着温州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被低估的风景 温州的景,用1个月都走不完 温州,是仅次于杭州、宁波之后的浙江第三大城市,虽然有着响誉全国的商人群体,但这里却并不是你想像中的那般摩登。那些大自然打造出的山山水水,那些依然精彩的古民居和廊桥,充分证明了温州对传统、对自然的眷恋。 ▲ 南麂岛 @视觉旅图-路人悠悠 温州的美,是毋庸置疑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揽了山、河、湖、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了“东南山水甲天下”的温州。其中雁荡山和楠溪江堪称“两大巨头”,从古至今,依旧是游人前往的主要目的地。 ▲ 雁荡山 @视觉旅图-文旅浙江 ▲ 楠溪江捕鱼 @谢文东 人们爱雁荡山的江南脊梁,东海岸频繁的火山运动留下了锐利的山峰、擎天的石柱、壮阔的石墙与灵巧的叠嶂;人们爱楠溪江的秀水映碧空,撑一帆轻舟,煮一壶好茶,便能沉睡在楠溪江的温柔乡里。 ▲ 大罗山 @ZOL论坛-西湖一叶舟 ▲ 红石滩 @刘洪 温州的山水,也有着不符合江南特色的独特风貌:南正尖上砂砾遍布,玛尼堆成群,被誉为“温州小西藏”;大罗山上24块天然奇石传说是龙王三太子的化身;铜铃山峡谷中经万年激流旋冲形成的十二个“壶穴奇观”堪称华夏一绝;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洞头,五岛相连,波涛汹涌的海浪美得惊心动魄…… ▲ 碗窑古村 @视觉旅图-指尖年华 如果说山水是温州的精华,那么古村落就是温州的灵魂。因为特殊地形与环境,大量古村落在温州得以保存。碗窑村、南阁村、芙蓉村、屿北村、黄林村……这些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古村,经过岁月的变迁,一步步活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村落。 ▲ 泰顺乡间 @林上兆 温州的古村在延续江南温婉气质的同时,又开创了自成一派的建筑特色。尤其是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廊桥。“五岳归来不看山,廊桥归来不看桥”,泰顺北涧桥的精美工艺结构在世界桥梁史中独一无二。 ▲ 北涧桥 @胡昌新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温州好,水土甲东南。游遍千山无瘴疠,汲来千井尽清甘。久住使人贪。这样的温州,你怎能不沉迷? 被低估的美食 传说中的24小时美食江湖 ▲ 葱油黄鱼 温州位于东南沿海,所以温州人靠海吃海,顿顿海鲜就是这儿的家常便饭。与其他菜系比起来,温州菜口味称得上是清淡。这里的人们做菜很少放辣椒,江蟹生酿、蝤蠓用黄酒炖蛋,鱼丸、敲鱼都做成清汤,毕竟食材的原汁原味才打动人心。 ▲ 温州百县千碗十道经典美食 @黄友平 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温州菜也努力开发着自身特色,光是烹调方法就有三十多种,已列入《中国菜谱》的名菜有四十六个,各种菜式更是多达二百多种,温州馄饨、苍南肉燕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温州美食的文化内涵。 ▲ 温州五马街 @视觉旅图 - 玲珑 因为是侨乡,所以温州菜在原材料的选用上不再局限于本地食材,引进国外的食材相当普遍。三文鱼、牛排、生蚝、鹅肥肝、西班牙火腿……几乎全世界山珍海味都汇聚在温州,让人们享尽口福。同样的,遍布欧洲的中餐厅十有八九是温州人开的,温州菜也用味道征服了一大票外国友人。 ▲ 猪脏粉 ▲ 油炸泡泡 ▲ 鸭舌 大概是海鲜吃多了口淡,温州人也爱吃“重口味”美食:猪油膏、灯盏糕、酱鸭舌、猪脏粉、油炸泡泡,这些油煎酱卤的美食在本地人眼里都是公认的神级小吃。 从稚童、中青年到老年,温州人对于美食的执着,大概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独特的地方记忆,似乎从早到晚不停筷,才是温州最有趣的餐桌礼仪。 被低估的温州人 爱折腾能吃苦的“异类”中国人 有人说,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能看到温州人的身影。这倒不假,前面我们说了温州港自古以来便是世界贸易中心,那个时候,温州商人就积极利用水路便利,将瓯窑青瓷、茶叶、木材以及各种海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或北上或南下。 ▲ 《温州一家人》剧照 沿海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温州商人需进行长途海上贸易。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温州人擅于外出闯世界的性格。这也是他们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的原因,因为靠海吃饭必须得迎着风浪前进,所以很多年轻人还未成年,就开始向往着跟着叔父辈走南闯北,见见世面。 ▲ 昔日的温州城市景象 虽然后来海上贸易没落,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让温州陷入短暂困境。但温州人那颗“不安分”的贸易之心一直鲜活跳动着。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温州人纷纷加入创业大潮,私人作坊、工厂、企业拔地而起,贸易市场相当繁荣。 ▲ 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 @温州百晓在线 ▲ 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温州百晓在线 1980年12月,温州颁发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带动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大潮,并由此发展成为“全民创业”之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首次公开报道“温州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当别人还在踟蹰不前、犹豫不决的时候,温州人总是先迈出一脚,干就完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温州人着实是个爱折腾能吃苦的“异类”。 ▲ 谢灵运 人们常说经商的人没文化,那你就对温州人误解了。在古代,温州的文化教育传统非常深厚。早在东晋时期,谢灵运就在温州做太守。他游览温州山水,一开山水诗之先河。 ▲ 瑞安曹村 @温州新闻-柯哲人 到了宋朝,温州更是出了很多进士文人。瑞安市曹村自宋绍兴二十七年起,两百多年一共出了82名进士,是远近闻名的“中华进士第一村”。最风光的时候,一共有9个人同时在太学读书,合称元丰九先生,于是就有了“温多士,为东南最”的说法。南宋永嘉学派的成立,对温州的文化影响更深了。 ▲ 泽雅纸山 @陈立群 ▲ 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 到了近现代,也先后诞生了孙诒让、苏步青、谷超豪等等一批在国际上都有极高声誉的学者。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之二,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都还在温州地区传承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上的群体了,他们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