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属于清明时节的美味,春天的气息全部包裹在小小青团里~ | ||||
|
||||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节 是“时年八节”之一 2006年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习俗 祭拜与扫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据史料记载,扫墓习俗起源于周代。唐朝之后,扫墓祭祖,便成了清明的节俗传统。如今,人们仍保持着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踏青,又称探春、寻春等。早春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是郊游的好时光。清明前后,人们乐于到户外,享受郊野嬉游的难得时光。 荡秋千 古时称秋千为“千秋”,是清明习俗之一。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如今,仍受到不少孩子的喜爱。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带至天涯海角,让疾病灾难随着风筝一同飞走。 除此之外,清明这一天还有 插柳、蹴鞠等习俗 清明时节 农历三月,棉菜的香味又近了。棉菜饼儿,带着童年的温暖和亲切从记忆里一次一次地走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香甜,越来越可口。 时近清明,温州城乡家家磨糯米粉和以捣烂的棉菜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 棉菜饼皮 棉菜是制作清明饼的重要原材料,捣烂的棉菜用来做棉菜饼的饼皮。春雨浇灌之后的田野上,一簇簇的到处都是。将新鲜的棉菜摘下洗净,再放入捣臼,棉菜捣地越碎越好。 在捣好的棉菜泥中加入糯米粉,加水拌匀,开始新一轮的捣舂,清新的棉菜香混合着糯米粉,需得一直捣到棉菜与糯米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调节软硬干湿。也就在这一搡一翻之间,清明饼悄然成型。 用传统手工捣制的棉菜做出的清明饼,保留着原始的纤维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包馅儿成形 传统的温州清明饼分甜、咸两种口味。甜馅儿的原料为豆沙、红糖、核桃花生芝麻碎、葱花和肥肉。咸馅儿的则是豆腐干、笋、肉等。各地也存在细微差异。 先把捣好的清明饼皮分成小团做成小碗状。小碗要深,但碗口不宜太大,不然不好收拢合上。 小孩子总是更加倾向于甜口味,在大人们制作清明饼时,总是央求父母多做些豆沙馅的。 收好口后将清明饼团成扁圆形,再将事先准备好的柚子叶垫上,放入蒸锅中准备蒸熟。 上锅蒸制 碧绿的清明饼儿整齐的被码放在蒸锅里,只消经过半个小时的炊制,清明饼就完全成熟了。 一个个小团子圆不溜丢的可爱,小孩儿们拿在手上都舍不得吃了,捧着热气腾腾的清明团跑出屋去呼朋引伴,似乎要比比谁家做的清明饼更加可人。 年轻人喜欢酥脆的口感,还可以将蒸好的清明饼上油锅煎几分钟,直到清明饼双面金黄,就连外壳也开始变得酥脆,那样就能出锅了。 吃一口清新怡人的清明饼 再品一盏香茗 春天的滋味就萦绕在我们舌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