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山水诗围绕的“温润之州”,让我们探索藏在各处的诗词DNA~ | |||||
|
|||||
诗因得山水灵性而造作,山水又凭诗作传播而增辉。尤其是在浙南的“温润之州”,诗与山水是绝妙的搭配! 今日,小编带您一同探索“山水诗发祥地”温州,感受山水诗中的景语和情语~ <余光中题字石碑 坐落于白鹿州公园> 江心屿 江心屿横卧在鹿城区北面瓯江中游,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历来有“瓯江蓬莱”之称。屿中有标志性的“一寺双塔”和一众名胜古迹,无数文人贤士也在此题咏,留下墨宝数千,故江心屿还有“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的美誉。 谢灵运与孤屿 苏巧将 摄 《登江中孤屿》 南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温州为官期间,惊叹于江心屿的风景,于是也便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登江中孤屿》。 澄鲜阁 谢公亭 后世为纪念谢公,在屿上修建有谢公亭与取之《登江中孤屿》中“空水共澄鲜”的澄鲜阁。 文人骚客的孤屿情怀 自谢公赋诗后,后世历代文人骚客多有涉足此处,并留下众多诗作。故此,江心屿成为了诗界的“网红打卡地”——诗之岛。 《与周生》 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送裴虬尉永嘉》 杜甫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 《题谢公游孤屿》 韩愈 朝游孤屿南,暮嬉孤屿北。 所以孤屿鸟,尽与公相识。 《永嘉浦逢张子容》 孟浩然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驾幸江心次僧宗觉韵》 王十朋 圣主南巡驻六飞,邦人咫尺见天威。 间关高帝尚鞍马,谨厚汉光犹绛衣。 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 佇看天仗还京阙,御座分明在紫微。 四时不同的孤屿十景 除了泛孤屿而谈,也有诗句细致描写了孤屿上的具体景致。例如对标“西湖十景”,孤屿也有十景,突出体现了此地的四时不同和万千气象。 @孤屿志 清嘉庆年间的《孤屿志》就首次收录了“孤屿十景”,并有清末温州籍文学大家林启亨的10首五言律诗流传至今。 @孤屿志 《 春城烟雨》 是烟复是雨,东风不可束。 一夜霏空濛,染出城头绿。 《塔院筠风》 结夏绿筠阴,南熏披袂快。 人间烦暑多,此是清凉界。 《 瓯江月色》 秋色晚萧森,莲花漏欲沉。 偶因间水月,一为证禅心。 《 罗浮雪影》 雪中望罗浮,玉峰峩峩起。 不如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孟楼潮韵》 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楼上。 一笑顾老僧,何如渔山唱。 《海淀朝霞》 殿角水禽啼,曙色扶桑东。 飞霞捧日驭,亦作玛瑙红。 《远浦归帆》 江路夕阳明,归帆遥可数。 五两折轻风,欲近上戍浦。 《沙汀渔火》 衲子入定来,斋堂钟磬罢。 惟有渔舟灯,几点汀州夜。 《海眼泉香》 携钵汲寒泉,试将松火煎。 自从谒赵州,不参五味禅。 《翠微残照》 倦鸟渡江回,西山夕照催。 却看一双塔,偃卧在苍苔。 江心寺 《江心寺》 清·袁枚 孤屿江心起,亭台耸碧霄。 分将双宝塔,合作小金焦。 来去沙汀雁,兴衰早晚潮。 伤心文信国,曾把国殇招。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由越州(绍兴)、明州(宁波)乘船渡海至温州,途中避居孤屿,驻跸“普寂禅院”。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赵构书诏蜀僧青了禅师来孤屿传经主持普寂、净信二寺。因来往不便,禅师便率领众僧填塞了两岛间的中川,并在上建中川寺,后改称为“江心寺”。 @温州旅游体验师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王十朋撰、方介堪书 经典的一字多音运用,让这副叠字联成为江心寺的点睛之笔,也成为众多温州人牙牙学语之时的“必背”经典。 文天祥与孤屿之缘 《北归宿中川寺》 南宋·文天祥 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 祗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 南宋德佑二年,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并作《北归宿中川寺》诗。现实的绝境和依然满腔的爱国热血形成鲜明反差,赋予诗强烈的情语色彩。 宋文信国公祠 浩然楼 后世为表纪念而建有宋文信国公祠和取名《正气歌》中“于人曰浩然”的浩然楼。 南塘 南塘位于鹿城区中心地带,主要景点包括南塘河、南塘风貌街、白鹿洲公园、文化村、庄头滨水公园。其中南塘河及南塘街均有千年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一代代温州人的记忆。 文墨中的南塘荷香 南塘的荷香宜人,在文学大家的笔墨下更是焕发勃勃生机。 《南塘》 宋·杨蟠 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 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 东晋王羲之的赏荷之旅令南塘名声大噪,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曾写下“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的名句。北宋杨蟠的《南塘》更是令十里荷花成为南塘的代名词。 南宋的街肆流水人家 朱颖婷/摄 南宋时南塘始成街肆,乡贤名士纷纷在此落户。其中永嘉学派集大成者陈傅良就这利渠盛世作诗赠呈郡守沈枢。 《观南塘四首呈沈守》 (一) 曾不容舠咫尺间,谁知救溺合缨冠。 今从枕席人行过,最好翻盆雨后看。 (二) 夹道欢呼百里间,不论扶杖与胜冠。 公年几许颜何似,迟放牙樯待我看。 (三) 乐在宜休水竹间,十年黄帕裏朝冠。 却乘五个花文马,来与江村妇子看。 (四) 别乘潘郎伯仲间,朅来公适去弹冠。 更将未尽公碑意,收入新诗为并看。 永昌堡 永昌堡位于龙湾区,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整体建筑呈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城墙高8米,有敌台13座。城外环护城河,城内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两岸,井然可观。 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后王沛侄子王叔果、叔杲兄弟发起修建此堡以抗倭。 《永昌堡》 清·丁立诚 出入资相助,筑城以备寇。 经营二王力,地利得人和。 清代诗人丁立诚的《永昌堡》描述的就是这段金戈铁马、战火硝烟的历史。作为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永昌堡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抗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大罗山 由四景一水网构成的大罗山,控东海、锁瓯江、俯瞰全城,是温州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并且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有自然、人文景点500多处,素有“”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之称。 《登大罗山》 明·王叔果 选胜跻名岳,千峰入望来。 江流盘作带,山翠簇为台。 仙掌连云湿,青莲映日开。 相将扪斗近,直欲御风回。 在明代进士王叔果的笔下,登高俯瞰大罗山的千峰雄姿和仙掌连云等奇妙风景,顿时令人视野开拓,襟怀舒展。 天柱寺景区 天柱寺景区位于大罗山东南片区,以山峰、飞瀑、碧水、寺院为特色景观。在这里,寺以峰名,峰因寺彰。 《游天柱寺》 明·谢德琦 寂静思行乐,登临逸兴长。 瀑悬崖练白,麦老野云黄。 绝壑松杉暗,幽栖药草香。 悠悠望东海,吾欲倚扶桑。 纵观全诗,明代洪武年间隐士谢德琦写天柱寺风景时将景区的潭碧瀑白、林幽寺古和草木清香表现得淋漓尽致,登临高山之巅,遥望东海的悠然自得油然而生。 仙岩景区 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全国,由虎溪连接而成。其中包括梅雨瀑、梅雨潭在内的五潭三瀑,与凝灰岩山体结合构成了壮美的自然山水景观。 梅雨潭 郑高华 摄 “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绿》节选 朱自清二顾仙岩,笔下二度对梅雨瀑、梅雨潭的惊诧足以见得此地的非凡壮观。 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山水形胜,以峰、瀑、洞、嶂见长,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其内散落有500多个景点并分布于八大景区,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于此赋诗作画,留下大批作品。 大龙湫景区 大龙湫位于雁荡山中部偏西,与灵峰、灵岩一起被誉为“雁荡三绝”。大龙湫落差197米,为中国单级瀑布之最。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倒。 叶金涛/摄 《大龙湫》 宋·赵师秀 一派落虚空,如何画得同。 有永嘉(今温州)籍宋代诗人赵师秀,每每走过家乡的壮美山水,诗情便滚滚而来。 灵峰景区 灵峰为雁荡山的东大门景区,以悬崖叠嶂、奇峰怪石、古洞石室和碧潭清润著称,与灵岩、大龙湫并称为雁荡三绝。更有灵峰夜景,移步换形,变幻多姿,两大奇洞——观音洞、北斗洞为游人所必至。 夫妻峰 《游雁荡山八首·灵峰》 宋·徐照 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 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身为“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照,也曾到访灵峰,诗中点明此地景色宜人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足以见得灵峰之美。 中雁荡山 中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位于乐清市境内。此处四面断崖绝壁,北高南低,岩纯白色,地貌奇特。分有玉甑、三湖、东漈、西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七大景区。 玉甑峰 刘善学/摄 其中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图腾。中雁荡山最早的山志干脆就叫《玉甑峰志》,可见玉甑峰在中雁景区中的地位之重。 玉甑峰顶一览亭 汪日旺/摄 《又书岩上》 宋·王十朋 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 路从飞鸟上头过,人在白云高处行。 岩下行田谢康乐,洞中辟谷李先生。 凭栏不瞰人间世,转觉此心名利轻。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游历此地,将玉甑峰“一峰独出,万峰伏首”的孤高融入笔墨,使得登临者产生“目空一切”的震撼。中雁的一切峰谷云水有它来结构,方不至于散漫无归。 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境内,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并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等自然风光六胜而闻名遐迩。同时有始建于宋代儒教会文书院、仙姑洞道观和唐代的观音洞寺院,三教荟萃,文物胜迹众多,民俗风情独特。 其中明王峰景区面积约14.8平方公里,以奇峰、岩景、瀑布、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体,并辅有越王古踪,白岩洞寺等人文景观。 《登雁荡明王峰诗》 唐·吴畦 明王嶻嶪与天齐,势压诸峰不可梯。 霁雨孤钟云外渡,叫霜羣鴈月中栖。 仰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 七尺灵光双彩展,石门金鼎谩留题。 在诗人吴畦的眼中,远眺峰顶神秘险峻,站至峰顶又飘飘然似手可摘星辰。明王峰的魅力便在于万千气象和变化无穷。 楠溪江 楠溪江,位于永嘉境内,也是永嘉的灵魂。这里有三百里山水悠然,所有诗意的美都在楠溪江中流淌。共分为大楠溪 、石桅岩、大若岩、太平岩、岩坦溪、四海山、源头七大景区,共有八百多个景点。 @叶卫周/摄 乘一艘舴艋舟,泛舟江上,某一刻或许能与南宋永嘉进士潘希白的“沙头落月照篷低,杜宇谁家树底啼?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清溪。”共鸣。 还有说起楠溪江必定绕不开的谢灵运。虽时任永嘉郡守仅一年,但谢公寄情山水、泼墨成文的诗迹在此处处可寻。 《过白岸亭》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 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夜宿石门》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寻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登石门最高顶》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疏峰抗高馆,对岭归回溪。 长林罗户庭,积石拥阶基。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阶迷。 来人忘新木,去子惑故蹊。 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 沉冥岂别理,宁道自不携。 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登永嘉绿嶂山》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百丈漈 百丈漈位于文成县海拔300米至638米的高山之颠,以“瀑奇、湖美、洞怪、潭多、峰秀”而著称,一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历史上曾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过咏叹百丈漈的诗篇。 《百丈漈》 宋·方翥 断崖日夕自撞舂,未近先看气象雄。 万壑不停雷隐隐,一川长觉雨蒙蒙。 《观瀑》 明·刘基 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 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更有怒雷鸣。 望海楼 作为洞头历史文化的窗口,望海楼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在文人的笔墨中得到书写与传承,无愧于“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的美称。 《青山岙》 唐·张又新 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 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登楼望远,洞头胜景尽收眼底,可见七桥雄据、五岛连峙、海天美景以及洞头列岛全貌;观楼入内,感受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身临其境体验洞头当地的渔家风土人情。 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位于苍南县马站镇蒲城乡,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特殊的位置,特殊的任务,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城池历经六百年的沧桑,也让历代文人在此以诗共情。 《蒲城闲眺》 清·张元品 山楼携屐看潮生,长笛谁家送远声? 半是梅花半杨柳,一番回首一番情。 陈均摩崖题刻 这里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历史相融,从明清到近代的名士故居也多保存完整,并在“田”字形的小街巷中穿插分布,一寸一寸随着历史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