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之畔唱响宋韵遗音!首届“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揭开“面纱” | ||||
|
||||
9月30日,首届“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媒体见面会在温州大剧院举行,这场来自戏曲故里的戏曲届盛事首次揭开面纱。 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致辞并开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项光夫主持见面会,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云华作主题发布,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升高,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温籍艺术家池浚以及全市各院团代表、媒体代表参加。 胡剑谨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戏的传承振兴。今年,温州首次举办南戏文化季活动,活动主题是“戏曲寻根”,目的是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温州的传承发展、宋韵文化在温州的活态呈现以及“续写创新史 走好共富路”新时代征程上的温州精神力量。希望借助此次南戏文化季活动,推动南戏文化的全民普及,为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增色赋能,为“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凝聚力量。 “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是我市继成功打造全民阅读节、市民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之后的又一项探索实践,并力争打造成“戏曲故里”温州独有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展示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首届“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鹿城区、瑞安市、永嘉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历史上最早的“以歌舞演故事”为特征的成熟戏曲形式——南戏,产生于温州,通过千余年的发展,南戏血脉贯穿中国戏曲历史的始终。时至今日,活跃在温州舞台上,既有古老的永嘉昆剧、瓯剧,也有京剧、越剧等大剧种,还有独具特色的平阳木偶戏,以及和剧、高腔、乱弹等濒危剧种。地方戏剧经典剧目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家喻户晓的《琵琶记》,还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南戏经典剧目,如《张协状元》《荆钗记》《杀狗记》《拜月记》《白兔记》等。在全国很多地区普遍面临“戏曲危机”的情况下,温州传统戏剧的演出市场繁荣,国有剧团剧目创作应接不暇,民营剧团的演出更是接连不断。戏曲故里,名不虚传。 “传续南戏经典,艺术点亮生活”,首届南戏文化季将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丰富多元的活动,深挖南戏底蕴,全方位展示南戏文化。主题活动时间从10月开始至11月,在温州市主城区各大剧院、景区、公园、广场及部分县(市、区)联动举办,其中“戏曲五进”等相关配套活动贯穿全年。 “回望经典”古典戏曲展演,这是本届文化季的重头戏。主办方将邀请全国优秀院团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曲剧目,以及温州市各院(团)近三年新编剧目参加集中展演,包括9场引进剧目、8场本土剧目,30场线上展演,共47场。上海昆剧团、国家京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昌调腔等国内知名院团都在受邀行列。展示剧种或剧目,均和南戏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寻根之旅。 中国戏曲行当群英会,这是一场名家名角“真人秀”。届时将邀请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名角与温州本土戏曲同行、戏迷朋友交流互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角儿来了》栏目组将来温,实景拍摄录制5—6集新春特辑《角儿回来了》,在央视平台春节档播出。 宋韵南戏文化会市,这是一个沉浸式的戏剧场景体验活动。立足南戏特色,着眼宋韵文化传承,在全国保留古戏台最多的永嘉县,利用古村落现有的实景场地,营造宋元南戏“勾栏瓦舍”戏剧文化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版的戏剧文化旅游业态,吸引各地网红和戏剧粉丝前来打卡,同时将南戏文化会市与央视《角儿回来了》节目拍摄有机结合,让戏剧名家与戏迷朋友同场体验、互动分享。 南戏学术研讨会,再来一次深挖南戏底蕴的学术碰撞。将邀请国内外戏剧研究专家在高则诚故里瑞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举行学术研讨活动。 此外,主办方以文化季为契机,多元融合互联网、文创产业、旅游市场的办节新路子,策划安排了戏剧分享会、戏剧嘉年华等活动,让市民朋友们多角度、多场景、多时段体验戏剧文化的乐趣。通过线上线下及直播与互动,营造浓厚氛围,让南戏文化触手可及。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温州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繁荣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有力推动了温州戏剧事业的发展,在经典剧目传承、现实题材创作、精品剧目打造、戏剧人才培养乃至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成绩喜人。并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越剧节和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彰显了温州戏曲文化的深厚内涵,有效提升了温州戏曲特别是南戏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处于加快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要时期。此时,举办首届“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