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温州市民文化节的十年之约 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不落幕的舞台” | |||||
|
|||||
作为温州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市民文化节,将迎来十年之约。据悉,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温州市第十届市民文化节将于近期在云端拉开序幕。 经过十年积淀,温州市民文化节“没有围墙的剧场,不落幕的舞台”这一品牌形象已经深植市民心中。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开办以来,温州市民文化节累计开展活动超过40万项,服务近两亿人次,实践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温州样本”,2021年上榜文旅部“百姓大舞台”。 2013年,首届温州市民文化节闭幕式。 走过十年,市民文化节以群众为本,为百姓提供开放舞台,充分激发基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他们在参与市民文化节中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走过十年,市民文化节不断创新和实践,挖掘一批新主体、培育一批新项目、催生一批新作品、形成一批新成果。 走过十年,市民文化节搭建平台集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同时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软件升级。 温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共同富裕、现代化先行的大场景中传承弘扬瓯越文化,而市民文化节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璀璨瓯越文化赋能温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14年,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快闪开幕式。 紧扣时代旋律 推动群众精神富有 风雨中,千人撑着伞为舞台上的歌声拍手叫好;烈日下,群众演员在厚厚的妆容下舞完最后一曲。听不够平词花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 市民文化节作为温州传统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以大众化、均等化,让普通百姓参与为核心而深入人心。 十年来,在贯穿全年的文化节期间,一系列文化服务送到基层,老百姓足不出户便能享受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一系列文化活动火热开展,充分挖掘、激发和释放了民众的文化创造力;一项项文化走亲深入开展,老百姓尽情享受文化成果……原本很少交流、相互陌生的市民,因为登上市民文化节的大舞台而被大家所认识、熟知,甚至成为“草根明星”。社区文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同主题的大赛在落下帷幕后余温不减…… 十年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不仅仅是一次艺术联欢。市民文化节调动了温州全市文化资源,使群众身边的文化场馆“活”起来。文化广场、剧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市民在这些场馆尽情欣赏戏剧、陶醉歌舞,沐浴在文化的阳光中,使心灵得到充分的放松和升华。 市民文化节的清风不仅让温州本地市民达到了审美的享受和自我的提升,在参与中体验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幸福,也让许许多多的在温州工作生活的外来建设者增强了对温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王怀力是安徽人,来温州打工近三十年,从事安保工作。每年市民文化节,他都会到现场参与安保工作并帮忙搬道具、摆桌椅。在他看来,温州市民文化节非常有“温度”。“虽然我没有参与到节目表演当中,但是每次站在台下,看到那么多人唱歌跳舞,笑容满面的,我也会被深深打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2018年,温州市第六届市民文化节闭幕式。 梦想点亮舞台 助力文化高地建设 张建华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从菜篮子集团退休后开办个人舞蹈工作室。2017年7月,张建华所在的中老年舞蹈高级班表演的广场舞《舞动中国》登上央视,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温州中老年人的靓丽风采,得到央视导演组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万万没想到,我竟然能跳上央视舞台,市民文化节改变了我的生活!”说起市民文化节,张建华感慨颇深,“如果没有这个活动,我的梦想可能永远实现不了。” 事实上,温州有许许多多“张建华”。十年来,通过市民文化节,一大批怀揣艺术梦想的市民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登上高规格舞台,展现了温州群众文化的自信与风采,温州也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年来,通过市民文化节,排舞活动在温州得到广泛普及,不断创新发展,屡获佳绩,赢得了“浙江排舞看温州”的美誉。 2019年,温州市第七届市民文化节的广场舞大赛 十年来,通过市民文化节,合唱在全市群众中得到了广泛支持。温州的合唱团体屡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赛中夺魁,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力的“合唱的温州现象”。 十年来,通过市民文化节,温州的群众话剧事业得到飞速发展,话剧水平进步显著赢得全省瞩目。从首届市民文化节的戏剧小品大赛开办以来,温州发掘了众多年轻的话剧创作、表演人才,逐渐成为温州话剧的中坚力量。 …… 随着群众参与面、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市民文化节的活动更加优质化,温州涌现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文艺精品,大大提升了温州的文化品位和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打通线上线下 覆盖更广范围人群 在这场文化活动中,政府转变职能,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机制设计、统筹集聚、平台搭建、资源协调、服务各方的作用,吸引多方社会力量参与,使得文化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时间更持久、地域联动更广泛密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量变”到“质变”。 2017年,温州市第五届市民文化节闭幕式 特殊时期的市民文化节,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失去特色。扫码抢票、手机“点单”、网上点评……新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段,让各类活动在线上焕发光彩,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其中,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面和覆盖人群,彰显温州的文化魅力。这,是一个创新而美丽的开始。 从宣传嘉到文化云等数字平台,通过网络点单实现公共文化供需的精准对接,网络报名提高市民参加的便捷性……主办方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类数字文化资源集合在一起,服务功能聚集在一起,产生聚合效应,服务定位更精准、服务功能更丰富,为打造群众文化线上服务品牌、推广公共文化服务能级加油助力。 在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看来,温州市民文化节最难能可贵的,是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办节机制上,它改变了以往政府办文化的格局,通过广发“英雄帖”,将原本分散的公共文化资源集聚在一个平台上发挥最大效应,让社会力量有了广泛参与的渠道,有效服务更广大的人群。与此同时,积极搭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的平台,使百姓真正有机会站到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中央。全社会动员,让文化渗透城市的角角落落,如今的温州,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伴随着文化获得感提升,市民对这座城市和所在社区的认同度、归属感也在攀升。 2019年,温州市第七届市民文化节开幕式 或许,这就是市民文化节的意义所在。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留住地域文化,更给了市民深爱故乡的理由。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品牌,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将“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到市民文化生活当中,助推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以人文之美推动精神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