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新华网客户端】浙江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亮相国际舞台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11-21 14:35:11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作者:陈晓光 字号:[ ] 阅读量:

近日,“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在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展出。

其背后有何故事?又有何深意?一起听听戏曲人怎么说。


1.jpg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海报(左一)在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亮相。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亮相国际舞台

“这对剧种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11月10日,“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宣传短片之一《瓯剧作曲第一人——李子敏》,在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纪录影像展映上播出,吸引了众多目光。

“很多观看影像的人主动来向我们询问有关南戏的相关知识,并渴望了解温州的戏曲发展现状。”项目主要参与者林倩倩回忆说:“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青年学生及原先对戏曲不关心的人。”

据介绍,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搭建的一个国际性平台,旨在推动口述史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该平台创办以来已吸引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人士参与。

此次亮相国际周的“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内容涵盖宣传海报、已经出版的《温州戏曲口述史》(上册、下册)和四个宣传视频,并于11月6日起在位于北京的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陈区域及中心官网线上线下同步展出,线下展陈持续到2024年10月31日。


2.jpg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瓯剧第一代作曲家李子敏。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得知讲述自己故事的宣传短片在国际周上引起大量关注,94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瓯剧第一代作曲家李子敏表示:“入选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对个人来讲是有分量的,对温州来说也有分量,对剧种的发展更是一种莫大的推动力量。”

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何畏表示:“参加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可以加强温州戏曲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温州戏曲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温州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增强人们对温州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弥补了“百戏之祖”研究方面的不足与空白

“挖掘戏曲背后的历史记忆尤为重要”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表演艺术,口传心授是它独特的传承方式。戏曲家们作为活态的艺术载体,其作品凝聚着各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何畏认为,“通过采访、搜集来挖掘戏曲背后的历史记忆,从字里行间去解读戏曲就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温州是南戏故里,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为了让戏曲艺术进一步得到赓续传承,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于2009年启动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旨在通过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让南戏历史更加丰富、完整、鲜活。


3.jpg

“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国家一级编剧张思聪先生改编的越剧《荆钗记》剧照。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据悉,项目先后采访了30位温州地方艺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各艺术工种(编剧、导演、演员、作曲、理论研究等)、各剧种(瓯剧、昆曲、越剧、木偶戏、和剧等)、各行当(生、旦、净、末、丑)中有成就、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演职人员。“访谈本身,就是一种传承。”项目主要参与者黄慈帖表示,此前她对戏曲较为陌生,但做了口述历史的采访后,经常被戏曲家们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所触动,收获颇多。

在收集到大量采访内容后,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于2017年出版《温州戏曲口述史》(上册、下册),于2020年出版《温州越剧口述史》,目前正在筹备《温州地方戏口述历史——瓯剧卷》。黄慈帖说:“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通过关注‘个人创作与体验’去反观‘历史建构’,弥补了温州在南戏研究方面的不足。这意味着温州戏曲研究观念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祥银表示,“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以温州近现代戏曲史上有代表意义的戏曲艺术家的个人口述为基础,建构了一种能够反映20世纪温州戏曲发展整体历程与图景的集体记忆。”


4.jpg

《温州戏曲口述史》(上册、下册)。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据悉,此次除了“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戏从温州来”2023南戏经典文化周走进京津冀系列活动也在北京同步举行。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