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温州日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助力温州文旅蝶变升级
时间:2023-05-06 09:09:42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阅读量: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自信自强。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该通知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00301093892_7084ec7e.jpg

瑞安蓝夹缬依托传统工艺衍生出现代风格的商品。 赵用摄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伴随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以及新冠“乙类乙管”等新措施的实施,温州文旅行业或将迎来疫情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的旅游,如能与温州丰富且优质的非遗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活动,推动温州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更能够丰富温州当下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调动新的消费资源,点拨新的消费驱动,催生新的消费主体,扎实推进温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融合现状与问题

温州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当前,温州拥有世界人类非遗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国家级传承人37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传承人230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9项、市级传承人933位,温州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数在全省排名第一;自2017年以来,温州市本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连续5年位列浙江第一。温州各县市相继开展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通过笔者调研发现,温州非遗与旅游融合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底层逻辑层面,温州部分地区对非遗内涵挖掘还是不充分,地域性的本土非遗传统属性及原真性、独特性的坚守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的冲突仍然存在,部分非遗传承人群尚未将融入旅游作为新的传承实践方式;

第二,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载体打造层面,温州对非遗独具的旅游开发价值、经济价值与促进旅游业态丰富化等方面还缺乏高度的体认,相关旅游服务中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深度不够,非遗展陈、互动和转化方式等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中未得到充分的运用。

第三,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发展现状层面,温州各地相关机构依然存在融合领域不够深、融合机制不够畅、政策扶持不够到位等情况。

此外,还存在顶层规则与旅游基础设施、非遗资源挖掘上的不匹配等,温州非遗与旅游的融合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00301093893_b9030947.jpg

米塑体验。 赵用 摄


深入融合的建议

以路径多元化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最佳发力点,加强非遗旅游资源的挖掘阐发力度。

首先,需要在打通政策规划上下功夫,即通盘考量温州非遗与旅游之间的相关多元参与主体,尽快推出能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打通职能、业务、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壁垒的、且可以落地实施的务实性方案。其次,在非遗旅游资源上下功夫,统筹并梳理各县市非遗旅游资源,以创建非遗旅游资源清单为目标,优先做好资源的普查和盘清家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评估,从中挖掘特色旅游吸引物。再次,在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温州目前总计979项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十大类,而且资源禀赋不同,融合类型和模式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各地相关部门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单位等在做好非遗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开发并设计出特色旅游线路串起各个非遗资源的点,以点穿线,以点带面,形成全域旅游的总体发展态势。

以城乡一体化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最佳连接点,加强非遗文化符号的凝练与提升。

打造以“温州非遗场景化体验空间”为主体的都市旅游吸引物。该空间要有特定的社区范围、显著的实体建筑、特定的人群以及特色的活动,可吸引各县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入驻,同时结合当下广大群众的喜好进行技艺与项目的创新升级,是一种由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休闲元素组成的文化空间,将非遗概念化为具有温州标识性、特有性、原真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促进非遗展示从博物馆化、舞台化向场景化转化升级,让游客感受到更加真实浓郁的温州本土文化氛围与魅力,提升非遗场景体验,从而影响个体消费心理,促使消费行为的实现。

解锁乡村非遗旅游的现代性表达,培植乡村旅游吸引物。截至目前,我国仍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中,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非遗是解锁“宝藏”乡村的最好方式之一。温州有蕴藏丰富的中国景观村落群(如芙蓉、屿北、埭头、茶园坑、暨家寨、林坑、岩龙),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如平阳鸣山村、坑镇东源村)。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遗资源散落在乡野,经过岁月淬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激活。

首先,可依托乡村非遗项目,将“非遗+旅游”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等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向“非遗+旅游”等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乡村“非遗”文旅示范村建设,塑造乡镇文化品牌新形象;其次,在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开展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计划”,该计划可着重打造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带领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第三,引入乡村文旅设计团队来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多元经营思维,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探索出具有温州文化特色“非遗+旅游”文旅经济发展新路径,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以活动项目化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最佳收益点,助推文旅经济繁荣与消费转型升级。

持续打造“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项目。该项目以创意旅游文化为引领,以都市+乡村游为推手,将乡村市集与温州各地区多元非遗文化,以及人们微度假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不限于单一空间场景的氛围营造,以分区域、显特色、搭展位的方式,借助城乡商业街区的夜间经济市场打造集游、购、赏、展、演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富有情绪价值的沉浸式非遗集市,突出人与人、人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使非遗旅游以更年轻的方式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持续举办“非遗文化艺术影像节”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弥合传统文化生态与非遗活态传承之间的割裂,在有效形成整体性保护的格局的同时,举办各项文化艺术活动。项目可全面征集反映温州传统舞蹈与美术、传统技艺与医药、传统体育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影像(相机、手机摄影)和短视频作品。活动旨在以影像记录的形式呈现非遗传承的精彩瞬间,用镜头语言讲好“非遗”故事,发动民众及广大摄影爱好者用最“生活”的方式近距离感受温州非遗生活化的艺术原态,借助现代化影像技术手段对非遗加以跨界融合与跨时空传递,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传播、保护、传承非遗的队伍。与此同时,文化艺术节中可通过塑造非遗旅游场景,以“非遗影像+具身体验”为核心驱动力,满足游客文化体验需求,延长其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由此增加消费机会。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