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佳绩!我市19处文保单位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看看有你家附近的吗? | ||||
|
||||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保名录。此次,温州市有19处成功上榜,类型涉及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四类,数量居全省第二。截至第八批省保,温州市省保数量为130处,仍保持全省第二的位置。 千年商港的见证、千年古城复兴的精华、商旅往来的文明遗存……退却繁华,它们都是你不容错过的历史回忆!快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接下来温小旅就带大家看看本次入选的单位,都有哪些过人之处吧! 苍南县——盛陶窑址群 盛陶窑址群位于温州市苍南县藻溪镇盛陶村、下山虎村,始建于唐,兴于宋,延烧至明清。盛陶窑址群窑床选址布局合理,窑室设计科学,器物类型丰富,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线条优美。产品有碗、盘、罐、壶、谷仓、灯盏、钵、壶、杯等,从唐宋器物分析,圈底足修刮、釉面刻划花明显、光泽清秀、口沿圆润。1982年7月,调查发现盛陶窑址群是苍南区域最大的窑址群之一,为研究晚唐至明清时期苍南窑业的产业规模、制作工艺、在瓯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和龙泉窑关系等提供了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研究价值。 鹿城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首(解放北路至水门头段),东西跨度400米,南北跨度140米。遗址内发现了温州古城宋元及明清两个时期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宋代码头、沉船、官用栈道及干栏式建筑等重要遗迹。遗址还出土数量庞大的宋元时期瓷片堆积及漆木器等文物标本,判断为港口货运贸易的废弃堆积。 温州城北朔门外一带属于古代繁华的“北埠”商业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实证了温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独特地位,是近年来我国海洋考古、城市考古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收获,是温州作为“千年商港”的坚强实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 苍南县——分水关防御墙 分水关防御墙位于浙江省苍南县与福建省福鼎市交界处。关南为福鼎市贯岭镇,关西为泰顺县月湖乡,关东、北为苍南县桥墩镇。古时因泉出陇上,东西分流,称为分水岭。五代时期在山腰凹处设关,为浙闽交界关隘。分水关防御墙依山势而筑,沿两旁山坡延伸,104国道线贯穿其中。防御墙由块石外砌,内夹碎石夯土而成。城墙内侧即为两省分界线,是古代军事防御的典型代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用料、合理的建筑结构,为研究浙闽建置、军事疆域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瓯海区——陈庄金锁桥 陈庄金锁桥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陈庄村后岸西路南侧陈庄河上。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后历代多有维修。桥为三跨石梁柱桥,呈东南—西北向。桥两侧墩台由条石按顺丁法垒筑而成,上部略外挑承横梁,上再置桥板。中间二组桥柱各由三根方形粗石桥柱支撑,上置方形粗石横梁。每跨架设4根方形石梁桥板构成桥身,中跨高,南、北二跨斜跨,桥身呈弓形。中跨东侧方形石梁桥板侧面有铭文,阴刻楷书,字迹略有风化较难辨认,初步可辨识“……崇宁三年六月十四乙卯”字样。整体保存较好,部分桥板及立柱为晚期更换。陈庄金锁桥为瓯海区目前发现纪年最早最完整的石梁石柱桥,与周边河埠头、古榕树构成优美的乡村景观。 鹿城区——江心屿古井群 江心屿古井群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包括回环泉、宋井、海眼泉、无名井、思源泉、琉璃泉等七口古井,始凿于宋及后期。七口井布局与《弘治府志》分野篇《史志》“瓯五星在翼轸之下”的描述相近,从平面图上看,其形如古时的北斗星图,从东至西,前五口井其形如斗口,后两口井则如斗柄。 回环泉,位于岛屿东端东塔山西麓,领事馆旧址西首,井栏平面呈圆形,相传江中孤屿有泉,投钱则溢,俗云回环水,饮之者必再来。 宋井,位于江心屿东端,东塔山西麓,1990年8月清理时,发现井壁石面刻有《大悲忏》等经文一千五百余字,并有“皇宋元祐壬申七年二月初三日住持宗达立”等字样;井自山石高处下凿,井圈块石凿开,外圈呈八角形,井壁块石垒砌呈圆形,上部砖砌。 海眼泉位于江心屿东端,烈士馆东侧,俗称东井。据传为宋青了禅师开掘,此泉与翠微山“玉眉泉”、松台山“金沙井”合称“温州三大名泉”。“海眼泉香”是江心十景之一;现井栏为后砌,用青石整块凿成,平面呈圆形,井壁用块石垒砌,平面呈圆形,此井水清冽。 无名井,位于原龙翔寺内,现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纪念碑南侧草地中。井栏平面外八边形内圆形。 思源泉,位于原龙翔寺内,现革命烈士纪念碑东侧,井栏平面外六边形内圆形。 琉璃泉,又名“灵寿井”“灵鹫井”,俗称“西井”,位于原兴庆讲院(现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井栏由单块花岗岩凿成瓜楞形,井壁由块石叠砌成圆形,井壁直径大于井栏,为原兴庆寺内饮用(使用)的淡水水源之一。 江心屿古井群开凿于瓯江之中孤岛上,采用开挖至生土,再开凿基岩,水质由基岩水层渗出,隔绝瓯江之潮水咸水,是浙江省内罕见的古代水源工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岛屿古井类型和发展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瑞安市——石岗陡门 石岗陡门位于温州瑞安市塘下镇石岗村。石岗陡门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建在仙岩穗丰山以南,原为木石构筑,后迁筑石岗,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重建时改为全石构筑,即现存建筑,明宣德间重修。石岗陡门现存由水闸和桥并列组成,俗称“闸桥”,其闸门与桥均为四孔,跨度大;排柱浑厚稳重,与横系石、石梁结合紧密,受力匀称;上铺条石为桥面。这种充分利用“既为陡门又为行桥”独特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是古代水利建筑设施的先进代表,对于研究浙南地区古代水利建筑工程设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乐清市——发祥岭栈道 发祥岭栈道位于温州乐清市芙蓉镇雁南村,系当地乡绅林乾亨于明崇祯年间(1628至1644)所建。发祥岭俗称长蛇岭,为乐清西北地区通往永嘉要道。栈道全长124米,宽1至1.7米,梁架和路面均系条石结构,采用柱梁榫卯多层叠加,并灌注生铁加固。道旁有摩崖题刻“发祥岭林毅公子乾亨建”共十字。发祥岭栈道开凿于悬崖绝壁上,是浙江省内罕见的古代石质栈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古道遗址类型和发展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永嘉县——枫林八房祠堂 枫林八房祠堂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枫三村,建于明中期,为纪念枫林徐氏九世祖徐文辉(1333至1396)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括苍绥靖处于此设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驻永嘉县公安局;1950年3月,设立看守所。 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各五间,两侧厢轩各四间单层,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前厅系1930年重建,两层硬山顶,正立面为砖砌中西合璧风格;厢廊为两柱五檩抬梁式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明次间为敞开式,抬梁穿斗式梁架,梢间隔为房间;屋面为双落翼式悬山顶,铺小青瓦。八房祠堂的上昂状斜撑、櫍形木础等做法体现了浓厚的明代建筑风格,是枫林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木构建筑。 永嘉县——枫林黄桥 枫林黄桥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枫三村。黄桥位于枫林镇区浦亭街北端狮溪水口,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桥为南北走向,长14.41米,其中中跨5.45米,宽3.17米,全桥呈弓形,共三跨。每跨桥墩立方柱三根,柱边长0.45米,左右两柱向中心侧角。桥柱与桥方向呈45度角,用于减弱水流的冲击。上下横梁两根,下横梁截分中柱,搭接于左右两柱。上横梁截面呈梯形各孔上铺桥板七条,东侧桥板侧面阴刻“明天启二年秋吉旦徐氏鼎建”。桥台为方条石顺丁分层垒砌。 苍南县——莒溪刘基庙 莒溪刘基庙位于温州市苍南县莒溪镇桥南村南山自然村,依山临溪,坐西南朝东北,由前厅、正厅、厢房等单体建筑组成二进两厢合院式木构建筑。莒溪刘基庙为明弘治七年(1494)刘基六世孙刘启宪迁居于此地后,于正德十年(1515)兴建的家庙,是文成刘基庙的重要分支,也是浙南刘基文化的重要文物遗存。莒溪刘基庙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建筑选址科学合理,建筑构件雕刻精细,彩绘图案清晰可辨,是典型的浙南名人纪念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建筑特点,也是苍南区域内宗庙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瑞安市——砚下孙诒让故居 砚下孙诒让故居位于温州瑞安市潘岱街道办事处砚下村,是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先生的出生地,也是他早年生活和祖辈居住的地方。故居坐北朝南,由二道台门、正屋、左右厢楼和后花园组成的庭院式建筑,正屋面阔九间,进深七间,穿斗结构,双落翼式硬山顶,盖小青瓦,施勾头滴水;左右厢楼,面阔三间;正屋后为后花园,抗战时曾被日机轰炸。大木作用材粗壮,制作精工;槅扇、花窗等装修考究;额枋、雀替等雕刻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浙南地区民居建筑提供一定的实物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乐清市——北閤双石坊 北閤双石坊位于温州乐清市仙溪镇北閤村,包括孝子坊和贞节坊两座牌坊,均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保存基本完好。 孝子坊系石构四柱三牌楼,坐西朝东。方形柱,前后置抱鼓;柱头施龙门枋,其上立楼;明间置4坐斗,正中立“圣旨”牌;屋面三楼歇山顶,明楼较高;正脊雕流空花纹,脊中央镂刻双龙抢珠,脊端饰龙吻,翼角起翘;牌楼前立石狮一对。贞节坊位于孝子坊西北侧约20米处,坐北朝南,青石结构,四柱三间,冲天式。方形柱,前后置抱鼓石;每株柱头各置蹲狮一尊;明间稍高,中另设一歇山顶,枋上立圣旨牌座。 北閤双石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额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采用圆雕、透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整座石牌坊就是一件石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永嘉县——莱熏路三官亭 莱熏路三官亭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枫四村。莱熏路南起莱薰门,北至圣旨门街。三官亭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木构歇山顶建筑。亭面阔三开间共4.42米,皆用圆木柱,柱头用圆栌斗,出檐用斗口跳。亭两侧及正面次间设美人靠,明间开敞,明间顶部为覆斗状藻井天花,两次间顶部为平板吊顶。西侧为墙体,中央设神龛,供奉三官大帝。屋面铺小青瓦,正脊为砖条抹灰脊,两端设缠枝卷草纹。 永嘉县——枫林圣旨门楼 枫林圣旨门楼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枫四村。明代枫林商品经济发达,形成繁华的圣旨门街。圣旨门楼位于圣旨门街中段,后为古民居,为明代徐尹沛尚书之门而建。徐永汉(1441至1488),字尹沛,于成化十八年(1480)捐粮600石赈灾,以孝友著名乡里,知县刘逊申报礼部旌表其门。成化二十年(1484),明宪宗赐建“旌表徐尹沛尚义之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门楼占地150平方米,为三开间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进深五柱九檩,明间为断砌造通道,北面为砖砌拱券门,中部敞空无楼层,但二层前后有两条楼面廊道连接左右次间楼层。门楼梁架为穿斗式,底层前廊用双步月梁,上坐斗承花版轩梁。檐柱正面用人物斜撑承挑檐檩。廊内天花做成覆斗状藻井。后廊用平板天花。屋面成歇山顶。翼角部分挑出,山面不设挑檐。 永嘉县——徐定超故居(含徐定超祖居) 徐定超故居(含徐定超祖居)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枫二村圣旨门街。徐定超故居坐北朝南,为楠溪江清代晚期风格的民居建筑,沿街有砖砌门台,内庭院宽广,左右为两厢房,居中为七间正屋。东厢房东侧另有南北两处小庭院组成。徐定超祖居位于故居西侧,建于清中期,主体轴线为南北走向,院落形制依次为外台门、外庭院、内台门、内庭院、正屋、前后厢房、附房。徐定超故居和祖居做工考究,规模较大,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徐定超(1845至1917),字超伯,一字班侯,永嘉枫林人。清光绪二年(1876)中举,九年中进士,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1909年,徐定超受聘担任两浙师范学堂监督,聘用一批思想进步的学者为教员。辛亥革命胜利后,出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1917年,在吴淞口“普济轮”事件中罹难,终年73岁。 泰顺县——董源董氏宗祠(含五圣宫) 董源董氏宗祠(含五圣宫)位于温州市泰顺县仕阳镇董源村。董氏宗祠坐南朝北,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道光、同治年间均有增建,由门楼、前厅、戏台、正厅、厢房等组成。其前厅山墙为观音兜式,正厅山墙为马鞍式,方柱抹角做法尺度大,几近于圆柱等,都带有明显的闽东建筑风格特征,是泰顺境内闽派建筑宗祠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地域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 五圣宫建于清,坐西朝东,由门台、正殿组成台院式建筑。董源董氏宗祠(含五圣宫)整体保存较好,建筑规模宏大,做工讲究,用材粗硕,其在设计、施工、材料上真实反映了建造时的建筑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是难得的建筑遗产,具有重要的建筑科学研究价值。 鹿城区——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 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九山湖畔温州市四中南侧,坐北朝南,平面呈抹角四边形状,每面均面阔三间两层,抹角处各设一间两层,砖砌立面,门窗上抹灰砖砌半圆弧形窗罩。瓯海公学为创办人谷旸(1894至1975)在1925年的五卅惨案后领导艺文中学师生脱离校会学校而筹办的,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为当年瓯海公学现存唯一的建筑物,系当年利用九山湖畔魁星阁旧址建造。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是温州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风格的建筑,同时瓯海公学为温州近代最早的私立中学,开响温州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之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永嘉县——枫林瑶亭 枫林瑶亭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枫四村圣旨门街圣旨门楼前,建于民国。建筑坐南朝北,为抬梁穿斗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28平方米。亭建于水池中,前后有桥跨架于水池上。平面面阔三开间,用八根圆柱,圆鼓形青石柱础。进深明间二柱。亭左右两侧设美人靠。明间于1998年重建神龛,供三官大帝塑像。亭内设藻井,明次间天花枋均施人物花草彩绘。屋面为歇山顶,屋面瓦椽均施彩绘,檐口置勾头滴水瓦。正脊用镂空卷草脊。 苍南县——溪光炼矾旧址 溪光炼矾旧址位于温州市苍南县南宋镇溪光村,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民窑炼矾旧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使用年代为清至20世纪60年代,是苍南县矾矿工业遗产的重要遗存,年代比现存的矾山矾矿工业遗存略早,是国保单位矾山矾矿遗址的重要补充,与矾山矾矿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研究苍南矾矿业发展、当地社会的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溪光炼矾旧址集采选炼于一体,属清末民初工艺,保留的矾矿开采、冶炼、结晶、提取工艺和技术和建筑,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矾矿制造工艺水平,其功能分区规划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统等与矾山矾矿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本文图片来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