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这项技艺,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
||||
北京时间12月5日,我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评审《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转名录(简称)工作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种激励,从而推动这些项目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涧桥 林宗义/摄 溪东桥 林上兆/摄 泰顺县境内保存着丰富的古廊桥资源,现存古廊桥32座,其中15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木拱桥不仅是传统的交通工具,更是当地居民情感交流、民俗活动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存活。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兴桥 陈赞铃/摄 泰顺本土非遗传承人采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建设而成的如意廊桥 徐振辉/摄 面对这一挑战,泰顺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在机制保障方面,2012年泰顺县出台《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2021年温州市出台《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泰顺县出台实施《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法规不仅为廊桥提供了“有形保护”,还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实现了技艺的“无形保护”。 在传承人培育方面,通过新建廊桥及廊桥修复带徒授艺的方式,成功培育了13名技艺传承人,并形成了5个传承团队,开展履约实践新建木拱廊桥45座。其中,董直机、曾家快、郑昌贵等传承人在技艺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泰顺还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列入高层次人才名录,享受高层次人才津贴,进一步提升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在宣传传播方面,泰顺积极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中国廊桥文化交流研讨会、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如《廊桥筑梦》《泰顺廊桥宣传片》等,动员全民参与廊桥保护工作。另开展“廊桥出海”行动,推动廊桥文化走向世界。 第九届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 一直以来,泰顺始终对于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常抓不懈,特别是在2016年泰顺三座国保廊桥被冲毁及成功修复的过程中,曾家快、郑昌贵、赖永斌等传承人作为主要技术力量投入到修复工作。文物修复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修复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2019年4月,泰顺廊桥——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灾后修复工程入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特别推荐项目;6月,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修复保护工程)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2021年3月,入选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是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 此次该项目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项技艺已从“濒危”走向“复兴”,并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更高的认可。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今后,泰顺将继续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依托现有保护机制,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同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为全球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