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温州,是什么让央视镜头为之驻足? | ||||
|
||||
最近,温州的深夜美食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4》,这种让央视镜头都为之驻足的”梆梆“文化,深深把年轻人与老一代的DNA结合在一起。每当夜幕低垂,听到敲击暗号的温州人,大多会条件反射,口舌生津。 厨房容纳在一米见方的空间里,但功能齐全,为一碗热腾腾的敲馄饨量身定制。炉灶随三轮车灵活移动,水槽用20个热水瓶替代,橱柜化身为五个抽屉。 馄饨白里透红,朵朵丰盈。加一撮炊虾,几片紫菜,鲜美倍增。挖一勺生肉馅儿,横移入锅的路上,黄酒滋上几下,入水快速敲散,烫至断生便出锅入碗,吹响了攻陷味蕾的最后一声号角。 有固定的人气路线,和按时等待的“粉丝群”。小小的厨房,像温暖的磁场,悄然收纳着都市的欢喜与安详。 在鹿城,我们该去哪里才能遇到这样的馄饨铺呢? 纪录片中的老式馄饨车在多年前几乎每个夜晚都能听见,然而现在多半要凭着运气才能碰上几回,城市里只剩少数几辆保留着,下吕浦的这辆便是其中之一。若是留心,你会发现在纪录片里她也有一晃而过的身影。 它没有名字,凭借一架小推车,经历了四季的风雨,在夜晚的微亮中,闪着阅沧桑后的淡泊,又带着老于世故的醇厚。据说最早在1994年,从蒲鞋市就已经开始了馄饨担的生意,源于养家糊口的初衷,却触发了长久的想法,让“馄饨担”文化传承了下去,可以说是老匠人中的行家。 一个帆布小棚子盖住车子的半身,“灶”台橱柜子里有好几个抽屉,里面放着各式佐料,炉子上坐着锅,锅开了,说明“手艺”要展示了。 让你无法辨认的是馄饨摊的摊主的年纪,神情总是从容不迫,下馄饨的整个过程相当利索,微妙而难以言说,下的馄饨时间,水烧开的程度,每一步都拿捏精准。 远去的梆梆声,在凌晨的巷子里留下回音。空气里弥漫着烟熏味儿,这是令人着迷的人间烟火气息。 过去那些有条件的小贩也会开起店面,将这深夜的美味留住。位于飞霞南路的老温州馄饨担就是这样,如今的老板是温州馄饨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手艺已经传到了第五代。 门店装修古色古香,进门左右两个工作间,一间包馄饨卖小吃,一间开锅煮馄饨,屋里头摆放着五张八仙桌,简约中透露着大气。 来往食客年纪不少都偏大,或许他们就是曾经在深夜里踮着脚趴在馄饨担边流口水的“小馋猫”们吧,也只有他们才最了解温州馄饨担的味道。 大方薄皮铺于掌心,用竹片一抹肉泥,轻巧地一甩,指尖捏拢,一朵粉晶晶的馄饨就包好了。整齐地排列在盒中,像一只只白白嫩嫩的胖小子,形态煞是喜人!馄饨皮煮熟后薄如蝉翼,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菠菜简单过水一烫,生馄饨仅需在滚水中焖煮不到一分钟即可出捞出入汤,揭开锅盖的一刹那,白气蒸腾上升,馄饨浮出水面翻滚不停。 抓一把紫菜和金黄的蛋丝下碗,榨菜丝、细葱花也小心翼翼铺上,点缀鲜艳的虾仁和肉松,生肉汤一浇,清汤的滋味就此升华。 比起小摊,这碗可以说是相当“豪华”的配置,若你追不上那晚深夜的烟火,这里便是你稳定的落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