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旅资讯
温州非遗 | 永嘉昆曲:千年古韵里的江南呼吸
时间:2025-02-20 09:20:26 来源:温州文旅资讯 字号:[ ] 阅读量:

当蓝夹缬的靛青浸染廿四节气的更迭,当瓯剧的水袖拂过千年塘河的清波,那些深藏在街巷阡陌间的古老技艺,正以鲜活的姿态叩响时代的门扉。

自即日起,温州文旅资讯将推出「温州非遗」系列报道,带您走进木活字印刷术的方寸乾坤,探秘泰顺廊桥的卯榫传奇……每一期都将以沉浸式叙述揭开非遗面纱,让我们循着祖辈的手温,触摸这座千年商港最本真的文化脉动。

非遗不「遗」,传统不「统」,这场属于每个温州人的文化自觉,邀您共同见证。

1.png


2.jpg

《张协状元》剧照


在永嘉郡故地,楠溪江的潺潺流水声中,永嘉昆曲的曲笛声已萦绕了八百个春秋。这个被称为"南戏活化石"的古老剧种,在历代艺人的唇齿间流转,在乡野戏台的方寸间演绎,将宋元南戏的遗韵与瓯越文化的精髓熔铸成独特的艺术瑰宝。


3.jpg

昆曲《金印记》剧照  黄伟/摄


永嘉昆曲

永嘉昆曲是昆剧的一个支脉,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在昆剧大家庭中独树一帜!它是继承了南戏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地方戏曲剧种优点而形成的一个珍稀剧种。由于长期扎根民间,永昆具有较强的平民气质,其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是戏曲史上罕见的宝贵遗产。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永嘉昆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png


5.jpg

《白兔记》


●清嘉庆间,永昆有秀柏、霭云等班社。

●同治、道光年至民国初为鼎盛时期,班社多达三四十个,其中最有名者为新同福与新品玉,时称“品玉行头好,同福价钿老。”同时,徐郑、炳虎(叶啸风〕、邱一峰(小生水)、高玉卿等永昆艺人名扬昆曲艺坛,永嘉昆剧名声大噪。

●抗日战争时期,永昆艺人、戏班日渐凋零,观剧观众锐减。

●1949年,合并新同福、新品玉、一品春、 南春班社零散艺人,成立温州地区巨轮剧团。

●1954年,划属永嘉县,更名为永嘉县昆剧团,历经七十余载。建团初期,成绩斐然,后因各种历史原因一度沉寂,又在各方努力下,再次绽放。

●1999年,在一批热爱昆曲的老艺人努力下,集研究与演出于一体的永嘉昆曲传习所成立。

●2005年6月,永嘉昆剧团恢复建制(与永嘉昆曲传习所合署),并扩大了编制,通过向全国公开招聘演职人员,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新人也因此脱颖而出。永昆剧团还出了好几位大师级的名家,其中有永昆《琵琶记》《张协状元》的作曲者、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天文,新中国永昆第一女小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媚媚等老艺人。


6.png



7.jpg

《拜月记》


/ 表演艺术 /

永嘉昆曲在表演上注重全本戏的演出、创新剧目的搬演、地域方言的表现、节奏的明快,甚至将生活化的动作搬上舞台,呈现出质朴自然的舞台面貌。

/ 声腔体系 /

永昆音乐最大的特色在于"九搭头"曲牌结构,将传统昆曲曲牌简化重组,形成灵活多变的声腔系统。其唱腔上,具有昆曲海盐腔的遗响,是南戏中的活化石。

/ 伴奏乐器 /

永昆的主奏乐器为笛子、笙、三弦。

/代表剧目 /

永昆共挖掘、整理出具有本剧种特色的传统大戏20多本,折子戏50多出,代表剧目有《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金印记》《折桂记》《孟姜女送寒衣》等。


8.png


9.jpg

《琵琶记》


●永昆剧团在2000年重新改编排演《张协状元》,艺惊四座,引起轰动,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剧团”的美誉。

●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永嘉昆剧团先后上演了具有永昆特色的《琵琶记》《荆钗记》《折桂记》《孟姜女送寒衣》等传统剧目大戏12本,折子戏30多出。其中《张协状元》荣获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新剧目奖”“鲁迅文学艺术奖”“曹禺戏剧奖”等多项大奖;《金印记》《红拂记》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部分折子戏被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保存,并相继出版了《永嘉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永嘉昆剧卷》《永嘉昆曲十年》《永昆曲谱集成》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书籍。

●2007年重新编排的《琵琶记》是在永昆传统的《琵琶记》基础上改编的,也是永昆恢复建制以来第一部“本土”大戏,在表演特色和音乐打造上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员汇集老中青三代永昆人,用温州濒临失传的“草昆”艺术形式来演绎大伙熟悉的“南戏之祖”。2007年12月,《琵琶记》荣获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奖”;2009年6月,《琵琶记》荣获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剧目奖”;2012年10月,《琵琶记》荣获温州市第十二届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大奖”。

●在数字化传承领域,永昆开创"活态影像库"新模式。通过4K超高清技术记录《杀狗记》全本演出,运用VR技术再现古戏台三维空间,观众可自由选择观赏视角。这种"科技赋能"不仅为后世留下鲜活档案,更让传统艺术突破剧场限制,走进现代生活场景。


当暮色笼罩楠溪江畔,永嘉昆曲的笛声依旧在古戏台上流转。它正以其独特的艺术智慧,书写着古老剧种在当代的生存诗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文化生命体。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