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喜报!乐清五项非遗项目入选市级名录
时间:2025-03-31 09:17:13 来源: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号:[ ] 阅读量:

3月21日,温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十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申报的乐清滚龙、宗林伤科药饼疗法、浙派古琴、温州老酒汗制作技艺(白象老酒汗)、温州修谱习俗(谱牒编修习俗)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这是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乐清非遗传承版图再一次扩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风采!


图片1 (3).jpg


乐清滚龙起源于1845年前后,当时乐成镇、柳市镇、湖雾镇一带王姓、陈姓、张姓、李姓等农民等常年以打鱼为生,世代与大海相处,为了求得来年是风调雨顺,开始在当地做龙、舞龙等活动,他们召集一群村民组成舞龙队,在当地表演,流传至今,成为该地区独特的民俗项目。乐清滚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制作原材料主要是竹篾、稻草、小木棍、绸布等,夜间起舞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整套龙舞翻滚灵动,变化多样,形态壮美。常配以民族打击乐,锣鼓和锣和钹,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目前,乐清各个街道社区、企业等已组成20余个舞龙队,每年参与乐清滚龙4000多人。


图片2 (2).jpg


宗林伤科药饼疗法,历经五代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传承人陈宗林祖辈历代均以治疗骨伤科损伤为业,祖传自家研制中草药饼,结合独特手法,行医遍及永嘉、乐清、玉环、苍南洞头等地。宗林伤药饼有血竭、活血龙、冰片、过山龙、地蟞虫、猴头藤等药物组成,研粉调制而成。较强的祛风活血、消肿止痛、促进骨伤愈合之功效,人体四肢躯干部位都可贴敷。药饼还能很好地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痛、疮、疔肿及部分顽固久不能癒合的疮面,能决患者的疾苦,还解决了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避免了滥用抗菌素而引起的种种不良反应。


图片3 (4).jpg


浙派古琴兴起于宋,是南宋时期第一个琴派。其演奏追求“微、妙、圆、通”的音色,以“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为指归,追求文雅、恬静、简洁、洒脱的意境。目前浙派古琴艺术有杭州,绍兴,诸暨、宁波、温州、乐清等地。近代有琴书三百家的马寿洛,徐元白得意门生高醒华,乐清芙蓉乡贤蔡旅平等老琴人。当代浙派古琴传人,有杭州西湖琴社徐君跃,霞影琴社章怡?,及已故国家传承人郑云飞先生学生遍及宁波,舟山,诸暨。绍兴有传承人金少余,温州有徐晓英的学生林海燕(妍)。


图片4 (2).jpg


老酒汗最早出现在宋代,至今已逾千年历史。老酒汗酿造技艺完全不同于其它白酒酿造技艺。乐清老酒汗酿制技艺主要体现于:制曲、落缸和煎酒及原材料的选择运用上,过去的“老司头”(师傅)在选择酿酒原料、制曲、酿酒都要按照节气时令,比如落缸依照潮汐时间,煎酒不仅要看酒醅发酵状态,还要根据当时的天气环境来决定是否采集老酒汗、采集量的多少。在营养价值上,老酒汗是一种用优质酒,稻谷,酒曲等原料酿造而成的食品,其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其中的益生菌,具有很强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图片5 (2).jpg


谱牒编修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这一时期是家谱的萌芽时期,出现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形。乐清修谱始于北宋、南宋时到了兴盛时期,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乐清受到严重影响,有关史料、挡案也遭严重损害,谱牒活动也受严重遭衰。到清朝初期修谱活动又开始兴盛,后又受战争影响。直到民国16至20年期间,乐清修谱活动又开始兴旺。乐清民间修谱,一般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每次修编宗谱要经历开祠堂议事、择吉、请谱师、启谱(开谱箱)、立誓、采丁、誊清、祭祖、开印、择吉牵红支、圆谱等程序,每个程序均有独特的祭祀仪式,每个仪式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近年来,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现有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5项,省级19项,市级113项,县级177项。并通过深入调查、完善档案、扶持传承人群、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举措,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此次五项非遗的成功申报,凝聚了传承人、专家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智慧与汗水,是乐清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深耕文化沃土,讲好非遗故事,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