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潮新闻】温州“最难懂方言” 如何留住根脉
时间:2025-05-13 09:15:34 来源:潮新闻 字号:[ ] 阅读量:

微短剧《家里家外》全程使用四川方言,电视剧《蛮好的人生》带着浓浓上海腔调……在最近的一些热播剧中,承载着一方乡愁的方言成为“点睛之笔”。听到剧中的方言,也有人感慨:很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方言了。

在温州市苍南县和龙港市等地,有一种名为蛮话的小众方言,保留了许多古越语的词汇和发音方式,被称为“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瓯越文化研究的活化石。近两年,当地在苍南县钱库镇多所幼儿园、中小学和苍南县部分乡镇抽样调查显示,在蛮话方言区,200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中,许多人不会讲蛮话,还有14%的人已经听不懂蛮话。

方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久前,“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蛮话再次吸引了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传播及温州学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的目光。


1.jpg

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系主任李睿浦(右二)带领团队在苍南县钱库镇项东村拍摄蛮话微短剧。 受访者供图


“大眼过”表示不计较

苍南沿海小腔调大魅力

如今,中国有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粤语、客家话、晋语、徽语和平话等十大汉语方言分区。由于地理阻隔、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承等原因,部分地区还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之说。正是在地理、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蛮话独特地“生长”。

走进苍南县钱库镇项东村,宛若走进一幅布满蛮话元素的画卷。村里的人多以蛮话为母语,村道旁的文化宣传栏上展示着“传承蛮话方言、弘扬传统文化”的资料和照片。由民间自发成立的方言文化保护机构——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也坐落于村内。

“目前会讲蛮话的约有40万人。”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会长颜逸昌介绍,蛮话方言区主要分布在苍南县的沿海平原地区(俗称“江南垟”),也叫“苍南蛮话”。苍南县旧属平阳,故最初称“平阳蛮话”。蛮话在口语里即“土话”的意思,历史上通行于浙南闽东一带。

在蛮话中,不少词汇生动形象、非常贴近生活。比如普通话的“不计较”,用蛮话表达,叫“大眼过”;“兴高采烈”就叫“头跳尾跳”;表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则叫“乌鳞鲳好食橹难摇”……

蛮话属于哪个方言区?学界对此有争论。有研究学者从蛮话的语音角度提出“吴语说”,认为蛮话应该是吴语的一种;也有研究学者认为,蛮话的语音和底层词汇与闽东语的特征非常相近,属于闽东方言,即“闽语说”;还有研究者提出“土语说”,认为“江南垟”历史悠久,当地本来就有这种方言……

为此,不断有专家学者前去调研。去年7月,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庄初升带着多名学生前往苍南,对蛮话的传承保护情况进行社会调查。“蛮话的研究价值很高。”庄初升说,蛮话成长于非常复杂的语言环境,既有闽东方言、温州话等痕迹,也受到苍南金乡话的影响,这些都为蛮话增添了神秘色彩和魅力。他计划,今年夏天再去一趟苍南,开展蛮话保护传承问卷调查。

研究蛮话的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民间人士。苍南金乡高级中学语文老师杨勇编著了《蛮话方言史》;退休教师章岳棠写出了《蛮话俗语解读》一书;经商的王斌专注于蛮话童谣的搜集整理,编著了《蛮话童谣》……


2.jpg

《蛮话童谣》编著者王斌教小朋友们学习蛮话童谣。 受访者供图


苍南蛮话2017年正式取得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立项通知书,成为国家100种地方方言保护语种之一,苍南县社科联副主席王孝稽表示,为了研究蛮话、寻找材料,蛮话民间研究者与相关部门、学者走遍了蛮话方言区的大街小巷、村居、田间、山区和海边,为古老的蛮话留下音、像、图、文,让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重焕新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把专家学者对蛮话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童言传乡音

留住声波中的“土味文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中描绘的“乡音无改”场景,或许有一天会消失。

和许多方言一样,蛮话正面临着代际断层。据当地抽样调查显示,在蛮话方言区,完全掌握蛮话方言的90后约占18%,200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听不懂蛮话的约占14%。

苍南县75后方伟群,从小“浸”在蛮话里长大。可不知从何时起,她发现身边能听到的蛮话,变少变淡了——有的人不会说,有的人说不好,有的人不想说,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常说家乡方言了。

作为当地县融媒体中心的广播员以及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理事,方伟群联合相关艺校举办蛮话童谣培训班,为当地孩子免费上课。“我接触过几百位小朋友,刚来上课时,10个人里平均有9个不会讲蛮话。”她还发现,经过培训本已学会吟诵蛮话童谣的孩子,因不在蛮话语境中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本已学会的内容又会忘记。

在颜逸昌看来,真正能传承好方言的最佳阵地,在小学、幼儿园,在每一个家庭。“保护好蛮话,要从娃娃抓起,让蛮话进校园,给孩子创造更多学讲蛮话的语境。”

事实上,在苍南县和龙港市,已有部分学校通过开发《蛮话方言教学课本》等形式,让蛮话走进中小学。龙港市第一小学本学期为一年级小学生开设了蛮话童谣拓展课,龙港市姜立夫小学也将《蛮话童谣》和《蛮话方言史》中的内容搬进课本,并且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蛮话的热情。在钱库镇第二小学,音乐老师郑莉莉通过音乐串烧这种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表达方式,重新赋予蛮话童谣生命力。


3.jpg

钱库镇第二小学音乐老师郑莉莉通过音乐串烧的方式教学生们唱念蛮话童谣。 受访者供图


“《蛮话童谣》很有趣,现在我们全家都会经常念。”钱库镇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董佳林已经学会了五六首童谣,他回家哼唱时,发现父母和奶奶都能跟上一起念唱,齐念《蛮话童谣》已成为一家三代最欢快的时光。

“在方言教学课本中,蛮话童谣最受学生欢迎。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制作成绘本小册子,可以随时翻阅与念诵,爱不释手。”郑莉莉表示,培养孩子热爱方言,最有趣的教材是童谣。童谣的本色源于生活而反映生活,在口头吟诵传承的同时,也在促进他们了解童谣背后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让蛮话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学讲蛮话,说起来简单,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教学首先要有教材,由谁来编写蛮话方言教学课本?

“我们非常支持蛮话方言进课堂,多元拓展蛮话传播阵地。”颜逸昌透露,今年在复旦举行的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就成立了蛮话方言教学课本学术顾问团,聘请赵日新、陶寰、李旭平、聂志平、徐丽丽五位语言学专业教授担任顾问。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蛮话,当地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在苍南博物馆开设方言文化馆、童谣馆,并围绕传承蛮话文化等内容拍摄微短剧,让更多人了解蛮话文化。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还计划与高校合作,运用AI语音技术建立蛮话智能语料库,开发方言学习APP等内容。

苍南对蛮话保护和传承的做法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赵日新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抢救方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当前,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蛮话的活化保存。比如,可建立多模态的动态蛮话语料研究库,让蛮话进校园,在高校培养方言研究人才等。


4.jpg

苍南县博物馆内的方言文化馆。 记者 梅玲玲 摄


和时间赛跑

守护方言多样性

“如果方言消失了,和其有关的地域性传统文化也会被连根拔起。”庄初升说,无论是戏曲、山歌,还是民间故事、俚语等,方言都为其注入了灵魂。方言和方言文化一体两面,表面看到的是方言,背后承载的是地域文化和文化认同。

推广普通话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推广好普通话的同时,保护传承方言也很有必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多年走访调研中,庄初升切身感受到汉语方言保护传承的迫切性。从全国来看,有的汉语方言已经“断崖式濒危”,即下一代不再讲方言,比如江苏南部等地的一些吴语区;也有的方言“极度濒危”,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会讲;还有一些历来被认为比较强势的方言,会讲方言的年轻人逐渐减少……

面对不同境遇的方言,该如何做好传承和保护?

“有些方言需要存档,有些方言需要保护。”庄初升坦言,有的小众方言使用人口非常少,比如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广西东部等区域有许多小众方言,甚至一个村一种口音。这些方言使用面窄,当地人一般同时兼通更为大众的周边方言。由于这些方言数量多、高度濒危,在它消亡之前,相关部门和学者要进行抢救性的调查、记录、存档,做好书面记录以及多模态的录音、录像等,使其永久保存。而有的方言使用人口较多,方言文化发达,甚至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当下生了“病”,存在代际断层问题,就要花大力气保护传承。还有些像蛮话这类的方言,目前使用人口不多也不少,不仅要存档,而且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可以做些譬如方言进校园诸类的保护工作。“若不积极干预,可能再过50年就会消失;如果保护得当,便可延长生命力。”

令人欣慰的是,保护好方言,已日益被各地重视。

在丽水庆元县,既有属于吴方言的庆元方言,也有江根乡特殊的闽方言“蛮讲”,还有竹口镇少数人仍在使用的客家方言。整体而言,会讲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当地县委宣传部联系到庄初升,对全县方言进行全面调查、录音和录像保存。自2020年开始,他连续4年暑假带着博士后和研究生团队,深入庆元黄田、荷地、江根、隆宫、竹口等地,开展庆元方言文化调查研究。


5.jpg

浙江大学庄初升(左二)教授带队在庆元调研“庆元语言文化”与“庆元方言”两项课题。 庆元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浙江大学庆元工作站成立。相关团队不定期到庆元开展方言调查和社会实践,为庆元编撰《庆元方言志》《庆元方言与民俗文化》等文史书籍提供学术指导。与此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为后续推出保护传承措施提供调研支撑。

在江西赣州老城区,赣州话在客家方言的层层包围中存续数百年,如今也面临着代际传承问题。2024年,当地将赣州话保护传承纳入全区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制定实施方案,并举办了首届中小学、幼儿园宋城文化(赣州话)风采活动、赣州话普及讲座等。当地还出版了第一本记录赣州话常用表达语的释义、语音、声调的《赣州话词汇用语》,将其以文字及录音形式记录下来。

“从80后、90后、00后来看,80后一般都会说方言,到了90后尤其是00后,方言断层现象尤为明显。”庄初升说,当前正是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守护方言多样性,传承好文化根脉。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