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戏从温州来”越来越有“戏” 南戏“赶潮”杭州 | ||||
|
||||
近日,“戏从温州来”2025南戏经典文化周走进杭州专场演出在杭州运河大剧院歌剧厅华彩绽放。本次演出以南戏剧目为核心,融合了瓯剧、昆剧、越剧、京剧、鼓词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杭州的戏剧爱好者呈现了一场南戏的盛宴。 好戏“聚”杭州 彰显南戏文化脉络 戏从温州来,乘风传万里。此次专场演出分《序》《经典咏流传》《东瓯戏韵长》《好戏“聚”杭州》《尾声》五大篇章。开幕大戏《戏从温州来》作为《序》,让专场演出顿时“燃了起来”,尤其是武戏演员翻跟头,行云流水,引得观众齐声叫好。 此次专场演出,由温籍文艺家、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谷好好携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永嘉昆剧团、温州越剧院和上海昆剧团等精锐阵容,通过恢宏的群戏演绎南戏文化传承脉络。方汝将、蔡晓秋、黄燕舞、吴鑫、赵文英等演员以精湛技艺,展现南戏与现代舞台美学的交融魅力。 第一篇章《经典咏流传》聚焦“四大南戏”精髓:温州越剧院演绎的 《荆钗记》“送别”选段缠绵悱恻,上海昆剧团赵文英以《白兔记》“出猎”选段展现昆剧武戏张力,永嘉昆剧团《拜月记》“踏伞”选段细腻婉转,瓯剧《杀狗劝夫记》“救兄”选段则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四大剧目改编自元代至明代经典文本,彰显南戏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东瓯戏韵长》篇章充满着浓浓的温州味,融合温州鼓词、越剧、瓯剧、木偶戏等多种本地曲调,展现“千年商港”温州孕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平阳木偶戏与民歌《采茶舞曲》的创新结合,以及少儿京剧《卖水》的童趣演绎,展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多元路径。 演出现场“彩蛋”频出 演员台后做足准备 令戏迷颇感意外的是,在此次杭州站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方汝将收了一位“新徒弟”——一台机器人,其学习戏曲的速度极为迅速。 “此次‘收徒’,给大家带来了意外之喜。学戏曲的机器人展现了南戏与科技的时尚融合。在演出之前,我做足了准备,了解机器人的功能与特性,并与之沟通了舞台上要展示的表演内容。经过数日的磨合,结果出乎意料,机器人表现出极高的智能,将南戏的知识点阐释得十分透彻。”方汝将笑谈演出结束时,会轻轻拍拍机器人的手臂。 当鼓词节目《千年商港温州城》上演,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陈忠达唱响其中“汇智创新赶潮流”“AI电脑大数据”“万物互联多又多”等台词时,尽管台下部分观众对温州话并不熟悉,却能迅速领会他所传达的,正是关于温州引领时尚潮流的话题。陈忠达向记者透露:“这个作品是我专门为此次杭州之行精心创作的,期望通过接地气的鼓词说唱,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更加热爱家乡。” 在舞台上,由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学生们上演的节目京剧《卖水》,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记者去演员化妆间采访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着五年级学生千瑜的名字。同学们“爆料”千瑜是“戏从温州来”的资深小演员,曾参与了“戏从温州”重庆站、上海站、广东站以及广州站的演出。她也是团队中资历最深,练功最刻苦,对戏曲的热爱也是最为炽烈的小姐姐。即将升入初中的她,已开始思考是否要报考艺术学校,追逐成为一名戏曲演员的梦想。另外一名张嘉倪露出甜甜的笑容说道:“我喜欢戏曲,喜欢演出成功能站在台上和其他演员还有粉丝一起美美地合影。”“我喜欢来杭州演出,感觉杭州戏韵很足。我也不知道自己长大是否会选择当戏曲演员,至少目前学戏曲很享受。”陈琛烨接茬道。 观戏成母亲节礼物 演出“变”温州宣传片 在杭州工作多年的温州人包女士,于当晚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消息,上传了“戏从温州来”2025南戏经典文化周在杭州的专场演出节目单照片,并附上文字说明,这是她为母亲精心准备的礼物。包女士向记者透露,她的母亲随她迁至杭州居住多年,始终对温州的美食和戏曲怀有深厚的情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没想到意外满足了母亲的心愿。母亲在观看完演出后,与她会面时说的第一句话即是,观赏这场演出宛如欣赏一部精彩的温州宣传片。 一位在南京读大学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是温越的粉丝。今年看了4次温越的《凤冠》,她日常生活中喜欢轻声哼唱戏曲旋律,并模仿戏曲演员画戏曲人物眼妆。她期望温州能够推出更多由当地年轻编剧创作、由年轻演员表演的沉浸式小剧场戏曲作品,以此吸引并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戏从温州来’杭州站多场演出走进大学校园,与年轻观众在一起,会激励我们深思如何进一步提升,致力于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新改编南戏和其他新戏,以推动温州戏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级编剧张思聪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