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温度新闻】用镜头让温州人记住“回家的路” 温籍导演金行征《追年》斩获非遗影像大奖
时间:2025-06-30 14:11:27 来源:温度新闻 字号:[ ] 阅读量:

近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温籍导演金行征执导的纪录片《追年》从全国500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纪录长片”殊荣。这部78分钟的影像作品以永嘉芙蓉村鱼灯年俗为切口,深度聚焦陈氏家族传承数百年的鱼灯扎制技艺与拜灶神、掸新尘、焚灯祈福等系列年俗仪式,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勾勒出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质感的文化长卷。


1.jpg


金行征,温州鹿城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与日本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其纪录电影的镜头语言真诚而克制,视角独特而富有人文关怀,代表作有《罗长姐》《无臂七子》《水让我重生》。


从邂逅到深度记录

“我出生在鹿城区山福镇,早年为拍摄其他影片取景时来过芙蓉村,这里‘七星八斗’的村落格局让我难忘。”金行征说,当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节日影像志”课题申报前,他第一时间锁定芙蓉村:“星台对应天象,斗池隐喻地脉,这种天人合一的规划智慧,本身就是绝佳的文化叙事载体。”


2.jpg


2023年3月,金行征来到芙蓉村寻找拍摄素材,没想到进村遇到的第一个人恰好就是村支书。通过与村支书的简单交流,金行征确定以“陈氏家族传承数百年的鱼灯技艺”为主线进行拍摄。“耄耋之年的陈伟烈老人是村里唯一通晓舞鱼灯历史、制作工艺与仪式流程的长者。”金行征说,鱼灯在江浙并不罕见,但芙蓉村的鱼灯制作与村落空间叙事深度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代表性。


3.jpg


为了真实还原鱼灯年俗,金行征带领研究生团队在芙蓉村租住一个月,从农历腊月十五到元宵节,24小时跟拍记录。拍摄初期,团队便遭遇了重重困难。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年俗逐渐淡化,年轻人对制作鱼灯兴趣寥寥,“过去过年,孩子们抢着参与鱼灯制作,现在没有工钱根本没人愿意动手。”金行征无奈地说。不仅如此,许多传统仪式因成本高昂难以开展,按习俗,鱼灯在元宵夜需焚烧以祈求愿望实现,但制作一套鱼灯需十几人耗费半个月时间,成本颇高,村民们更倾向于保留而非焚烧。面对这些困境,金行征多方协调,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到资金支持,才让做年猪、拜灶神、焚灯祈福等传统活动得以重现镜头之下。


4.jpg


语言障碍同样是一大挑战,团队成员中多是听不懂温州方言的外地学生,金行征身兼导演、摄影师、翻译等多重角色,在拍摄现场,他要实时为成员翻译村民的话语,确保沟通顺畅;后期剪辑时,又要逐句翻译海量素材,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酸涩、腰背酸痛也顾不上休息,只为确保每一个文化细节都被精准记录。


让人记住“回家的路”

谈及《追年》获奖,金行征说:“能在高手如云的全国评选中脱颖而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是对温州独特文化魅力的认可。”他说,本届非遗影像展映竞争激烈,500余部作品申报,最终仅80部入围,评审专家从学术价值、艺术表现力、大众传播性等多个维度严格筛选,《追年》完整呈现的鱼灯制作技艺、生动展现的芙蓉村年俗文化,正是打动评委的关键。


5.jpg


“温州保留着极具生命力的传统农耕文化基因。”从2016年开始跟拍永嘉的《乱弹》到如今的鱼灯年俗,金行征始终被这片土地吸引,“这里保留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农村文化,乱弹戏曲、鱼灯民俗,还有独具特色的古村落风貌,每一处都藏着历史的痕迹。”

令他欣慰的是,今年元宵节,《追年》在凤凰卫视中文台、香港台、美洲台、欧洲台播出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一个香港的朋友看完惊叹,原来春节还能这样过!”金行征说,这样的传播效果,让永嘉文化走出了地域局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风采。“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只有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才能留住乡愁,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


用影像为时代留痕

对于未来创作,金行征已规划清晰路径。他透露,目前正在剪辑的纪录电影《绿色之道》,记录了他骑行浙江的所见所闻,历时四十天的行程中,他深入乡间小道,用镜头捕捉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其中不乏永嘉的秀丽风光与古村风貌,预计九月或十月份上映。“这部影片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浙江的魅力,而温州的部分,同样会给观众带来惊喜。”他充满期待地说。更长远的计划中,他将聚焦温州农村家庭变迁,记录年轻人返乡过年的故事,展现城市化进程中温州文化根脉的延续与蜕变。

在非遗影像创新传播方面,他强调“内容为王”:“黑悟空能火,证明传统文化不缺魅力,缺的是深度挖掘。”他建议创作者深入田野,而非浮于表面拍摄“表演化”非遗,同时善用新媒体碎片化传播,但需坚守文化本真性。“非遗不是过时的符号,而是活着的传统,影像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生命力。”

“我希望用影像为时代留痕,为文化存根。”金行征坚定地说,未来,他将继续扎根温州,挖掘更多文化故事,让更多珍贵的文化记忆得以留存,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魅力。这份坚守,或许正是《追年》获奖的密码:当镜头对准土地与人民,文化的生命力自会在光影中永恒流淌。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