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温州基因里的动画情怀与创作密码 | ||||
|
||||
“所谓奇谭,是照见众生相的妖镜。” “通勤刷一集,找回被生活碾碎的想象力,20分钟治愈内耗。” 由11位导演精心打造,包含《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玉兔》《小满》《乡村巴士》等8个风格独立片子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火爆出圈,一举斩获豆瓣9.6的高分。不仅如此,《中国奇谭》的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也定档8月2日,即将登陆全国院线。 这部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中国奇谭》,在动画领域积极探索挖掘各种风格的可能性。主创们怀着传播中国文化、讲述最具想象力且最中国故事的初衷,开启了这场动画盛宴。而该片的总导演及艺术总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陈廖宇,来自温州乐清。近日,他与记者畅聊,分享了《中国奇谭》创作背后对传统美学的表达以及蕴含的家乡情怀。 《小满》里的乐清话 藏在创作里的“温州特质” 许多观众在观赏《中国奇谭》时发现,像《小满》这样并未明确设定故事具体地点的片子,却从情节中透露出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据了解,为营造出逼真的南方鱼市氛围,分集导演陈莲华特意与陈廖宇商议,最终决定采用乐清话来配叫卖声。 这其实是陈廖宇与其他导演的一个独特“小癖好”,他们喜欢在作品的不起眼处埋下“私人印记”,比如设置一些特殊的台词,为作品增添别具一格的地域色彩。陈廖宇虽已离开家乡乐清多年,但每当谈及乐清,他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具体而鲜活的画面。“儿时的乐清七里港,有山有水,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端午前夕,男孩子们会结伴上山采‘黄金柴’,用它煮出的鸡蛋呈金黄色,十分诱人;大家还会跑到瓯江边看客轮往来,想象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在滩涂上,与反应灵敏的小螃蟹‘斗智斗勇’也是常有的趣事。”他笑着回忆道,“尤其是到了夏天,傍晚时分,河里满是游泳的人,岸边则回荡着母亲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晚饭后,躺在竹床上乘凉,仰望星空,聆听乡野志怪故事和童谣。这些欢乐的场景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在农村成长的经历,让陈廖宇的生活与习俗变得具体而丰富,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具体生活来源的选题,让作品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土壤。 温州非遗启蒙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密码” 乐清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方肥沃的土壤,滋养着陈廖宇的艺术成长。其中,剪纸艺术家张侯光老师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张侯光在细纹刻纸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现代剪纸风格,其作品以孩童和日常生活为题材,造型简洁却又不失细节,兼具装饰性与活泼感,这成为了陈廖宇重要的艺术启蒙。 这种启蒙深刻地影响着陈廖宇在创作中对传统的态度。他不为传统所束缚,而是“为我所用”,让传统服务于作品的表达,在现代创作中与传统元素碰撞融合。在《小满》中,就采用了剪纸艺术风格,还融入了《百子图》《五牛图》等传统绘画元素,使作品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展现出现代的创意。 地域环境对人的塑造从出生就开始了,成长环境、教育、文化背景等共同造就了人的趣味、价值观和审美。“虽然难以细数家乡具体元素对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但家乡赋予我的地域基因是显而易见的。我不喜欢宏大叙事,也不愿随波逐流,这种创作倾向或许就和乐清人务实、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有关,这种特质也悄然融入了我的作品风格之中。”陈廖宇坦言。 给年轻人的建议 扎根家乡,面向世界 这几年,陈廖宇一直定居北京,但他始终心系温州动画产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动画是文化与产业的完美结合体,温州在这两方面都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而且,温州人吃苦、创新的精神也与动画行业的需求高度契合。目前,他正在筹备一部关于温州故事的动画电影,将邀请70后、80后、90后的温州籍导演共同参与,聚焦温州人,记录时代浪潮下温州人的奋斗故事。 动画行业以年轻人为主力军,技术和观念更新迅速,创作者需要不断向年轻人学习。尽管创作具有“虚拟化”的特点,但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离不开现实和文化根源,观念的更新比技术的更新更为重要。 陈廖宇表示,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人员培训和产业链,也需要长期的投入。在当前一线城市成本不断增高、互联网改变工作方式的背景下,动画产业正呈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温州可以借助政策扶持,为初创期的动画产业发展助力。家乡是重要的生活和文化来源,创作不必舍近求远,要善于利用家乡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家乡是营养而非局限,创作者要立足家乡,面向当下和更广阔的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动画的天地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