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藏在文物里的国色密码 | ||||
|
||||
“天青遇钴蓝,朱砂化霁红”那些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流传着千年的国色,宛如璀璨星辰,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每一件文物的色彩,都蕴含着特定时代的审美、文化与技艺,恍若一本本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最近,温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将多彩的文物图制成海报,放在年轻人喜爱的小红书“云展厅”进行展示。 放假了,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温州博物馆“云展厅”,开启一段探寻藏在文物里国色密码的奇妙旅程。 蓝釉 蓝釉粉彩喜上眉梢纹笔筒(清代) 该笔筒是文房中当之无愧的“浪漫诗人”,身着一袭静谧而深邃的“蓝衣裳”,这蓝色,似夜空般深邃,又似海洋般浩瀚,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 工匠们以细腻的粉彩技艺在“蓝衣裳”上,精心绘制出绽放的梅花。那梅花,花瓣粉嫩,花蕊金黄,在蓝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动人。喜鹊在梅枝上停歇,或昂首鸣叫,或低头梳理羽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喜鹊通喜事的“喜”,而“梅”与眉眼的“眉”谐音,二者巧妙结合,便象征着人逢喜事、吉祥如意。 青釉 百裂分层多彩长颈丰肩瓶 (清代) 长颈丰肩瓶作为一件精美的摆件,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该瓶采用了分层的方式,每一层都用不同的颜色装饰,形成了丰富而绚丽的视觉效果。 自上而下,颈部装饰着青白釉冰裂纹,裂纹如冰裂般自然天成;肩部装饰着釉上褐彩,褐色的色彩深沉而厚重,为整体增添了古朴的气息;分界处装饰着绿黑底黄绿结晶釉,绿色的结晶在绿黑底色的衬托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腹部装饰着青釉冰裂纹,与颈部的冰裂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底部装饰着乌金釉,乌黑发亮,分界处描金,金色的线条勾勒出精致的轮廓,更显尊贵与华丽。 这分层多彩的设计,需要经过多次施釉、多次烧制才能成功。不同色调相互映衬,相互交融,制作工艺复杂,艺术价值极高。 茶叶末釉 水盂 (清代) 水盂是文房中研墨时加水的重要容器。它身上的釉有着独特的魅力,那细细的颜色小点,就像茶叶末一样,均匀地分布在釉面上,因此得名茶叶末釉。 这种釉大多是黄绿色,表面呈现出哑光的效果,给人一种古朴而内敛的感觉。它的烧制需要在1250℃到1300℃的高温下进行,对温度和工艺的要求极高。在清雍正、乾隆时期,茶叶末釉非常流行,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装饰釉色。 用茶叶末釉来装饰,显得特别古朴有韵味。当文人们研墨时,将清水缓缓倒入水盂,那水与釉面的接触,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松石绿釉 浮雕开光神兽纹瓷方瓶(清代) 方瓶身上披着松石绿釉的“衣裳”,绿中带蓝宛如松石般清新自然,又似湖水般深邃宁静。这件精美的“衣裳”,雕着蝠、卷云、回文纹饰,中心为海水瑞兽纹。浮雕的神兽,威风凛凛,双目圆睁,张牙舞爪,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守护着一方的安宁。 这些浮雕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趣味。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气,卷云纹寓意着吉祥如意,回文纹则代表着生生不息,而海水瑞兽纹则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豇豆红釉 长颈瓶(清代) 长颈瓶是用于装饰的精美瓶子,也有人亲切地称它为“美人醉”或“桃花片”。 它的颜色像极了豇豆的红色,还带着星星点点的绿色苔点,看起来优雅清淡,宛如一位娇羞的美人。其实,这些绿色苔点原本是烧制时的小缺陷,但工匠们发现,它们在淡红色的釉面上点缀着,反而显得别有趣味,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 因豇豆红的烧制难度非常大,对温度、气氛等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所以其种类并不多,一般用于文房用具。 青+白 印花菊瓣形印盒(南宋) 该印盒从鹿城区太平寺一号墓出土,是一只承载着宋代香文化的储香器。它的造型菊瓣,宛如一朵盛开的秋菊。那层层叠叠的菊瓣,线条优美,形态逼真,仿佛能闻到秋菊的芬芳。 宋代人喜欢将多种香料混合制成合香,该印盒就是保存这些珍贵香氛的“小能手”。它的表面披着一层光滑的釉衣,这釉衣滴水不渗,也不会让香料变质腐坏,香气保留持久。 作为储存香料的容器,承载着古人对香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