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拥有千年文脉最懂“闹中取静” 中山公园隐着一座书院园林 | ||||
|
||||
温州市区的中山公园内,藏着一座浸润近千年书香的东山书院。没有高墙将它与尘世隔绝,不远处的儿童乐园里,常有孩童们的嬉闹声随风飘来,转身望向另一侧,树影婆娑的山林清气漫过飞檐。书院与园林相融,园林与闹市共生,成了温州最懂“闹中取静”的所在。 市井喧嚣骤然隔断 进入中山公园,沿石板路往东南走,市井的喧嚣像被一道无形的门骤然隔断——方才还萦绕耳畔的车鸣、叫卖声瞬间淡去,东山书院的飞檐从树影中渐渐浮现。主楼坐南朝北,为两层三开间清式建筑,四角飞檐舒展,一楼“东山书院”与二楼“东南邹鲁”匾额清晰醒目。主楼与副阁凹折处设有“飞霞犹是”门台,两侧刻有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所撰回文联“卧树楼台楼树卧,飞霞洞口洞霞飞”。 主楼东侧为晚晴阁,阁名由书画家陈树岗题写,配赵朴初手书联“无尽奇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联语源自弘一法师诗句,呼应其“以永嘉为第二故乡”的渊源。阁旁有老树斜卧檐上,状似“卧树”,树下存有“卧树楼”刻石。 后山门洞砖刻“寻隐”与“谒儒”,一步之隔,既是山林又是学院。周边积谷山的“飞霞春晓”“赤壁夕照”诸景环伺,西南麓池上楼的春草池波光粼粼,山风穿过这些景致,带来的不仅是草木气,更有千年的文韵。 书院堪称“温州第一” 东山书院的故事,始于北宋皇祐年间。永嘉学者王开祖辞官归乡后,在华盖山设书塾讲学,主张“修己治人”“经义实践”,从者数百。弟子们将其言论整理成《儒志编》,成为永嘉理学的起点,王开祖也被尊为“永嘉学术开山祖”,这便是温州史上第一座书院的由来。 继他之后,温州书院之风渐盛,至南宋已形成“书院林立、学风大盛”的格局,宋代浙江48所书院中,温州占12所,达四分之一,弘治《温州府志》“堂斋庑舍,莫盛于宋,而学业随之”的记载,正是彼时盛况的写照。 1533年,一场台风摧毁华盖山院舍,后经知府龚秉德重修。到了明末,全国废书院,东山书院也难以幸免。1731年,巡道芮复传捐出官俸,将书院迁至积谷山麓,这片谢灵运曾流连的“山之胜甲一郡”之地,书院迎来百年全盛期。当时“两郡之士负笈来游者日益众”,连舍宇都容纳不下。1759年,温州知府李琬另建中山书院分流。孙扩图、孙锵鸣等名儒先后在东山书院担任主讲,其中孙锵鸣影响尤深,有“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之称。 1863年,东山书院并入中山书院,1902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提议改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旧式书院就此告别历史舞台。温州府学堂后数度改名,历经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第十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最终演变为如今的温州中学。 20世纪初,书院虽不再授课,却成了文人雅集之地。1918年,梅冷生、夏承焘等文化名人在此地创建“瓯社”,后改为“慎社”,以诗词唱和延续文脉。可惜书院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损毁,仅存积谷山麓遗址群:如园对面的平地上有“东山书院遗址”石碑,不远处“静虚斋”“进修轩”柱础按原式排列,让人遥想当年盛况。 “永嘉学派”有了展馆 2019年,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启动,东山书院重建被纳入“中山公园十二景”规划。项目在积谷山东麓飞霞洞旧址展开,复原清式两层三开间主楼,并设立永嘉学派专题展馆。2020年10月1日,重建后的书院正式对外开放,以文化展馆的形式延续文脉,成为市民触摸历史、对话先贤的窗口。 展馆内部,中堂悬挂孙扩图《忆江南・温州好》组词,东侧系统展示东山书院沿革及历代执掌者名录,西侧呈现温州各地书院概况,直观展现“永嘉多书院”的历史。带孩子参观的市民林女士说:“小孩子在儿童乐园玩累了,带他进来了解历史。过去只知道东山书院,没想到温州以前有这么多书院。” 从北宋的书塾书声,到如今的展馆笑语,东山书院守护着千年文脉。它曾是培育栋梁的学堂,是文人唱和的雅集,如今又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不远处儿童乐园的欢笑声与展馆内的墨香交织,出馆后公园外的街市喧嚣隐约可闻——千年文脉正融入“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日常,持续书写温州的文化传承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