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潮” 好玩!老手艺藏不住了,还有刘诗诗同款…… | ||||
|
||||
谁说传统非遗手艺只能“躺”在博物馆?在洞头,它们正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玩”体验。 许多刷屏你社交平台的热播古装剧、奇幻剧周边,其实都来自洞头。 “这是《竹水淮亭》里刘诗诗同款牛角梳,那是《永夜星河》联名发带,丝绸镶着螺钿,阳光下会闪着细闪的光!” 在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00 后讲解员陈紫嫣一说起馆里的 “爆款”,眼里满是骄傲。 最近热播的《子夜归》刚与官宣与博物馆联名,螺钿首饰盒、猫咪檀木梳、小猫耳钉这些周边就瞬间引爆社交平台,不少网友直呼“抢不到”。就连李子柒在今年春晚中戴的螺钿发钗、与国际大牌娇韵诗合作的月神花首饰盒,也在社交平台引起年轻人热捧。 “我们的联名款甚至火到了海外,”陈紫嫣说,甚至有海外归来的年轻人专程飞来打卡,就为把这份 “海岛星光” 带回家。 “我们就爱跟年轻人玩到一块儿!”陈紫嫣说,博物馆专门与90后、00后的设计师合作,与Z时代所喜爱的电视剧链接,去创造更多有国潮风的文创产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螺钿,认识这个光彩夺目的非遗技艺。” 这个暑假,洞头更是迎来亲子游和研学旅行的热潮。家长们带着孩子,一头扎进这充满魅力的非遗世界。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让来自上海的小朋友小羽(化名)目不暇接,听完螺钿背后的千年故事,她和爸爸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子们齐心协力制作贝雕画。贝壳在他们手中拼凑、粘贴,逐渐变成一幅充满创意的作品,欢声笑语回荡在博物馆内。 谁说传统不能酷?螺钿这门“发光”的艺术,正通过国潮链接了更多Z世代,成了时髦的“文化暗号”。 把大海“捏”在手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几公里外的海陶美术馆里,由海泥制成的陶器正散发着沉静的气息。 “别误会,海陶不是‘海外淘宝’,而是用海泥做成的陶器,每一块泥都带着大海的气息。”海陶美术馆馆长方国防的一句话,瞬间拉近了我们和这门手艺的距离。 海陶美术馆布置得很别致,古朴的陶罐里插着花枝,可以在这里静坐听涛弹古琴,也可以亲手制作“咸鱼”摆件或者冰箱贴。由00后设计师打造的“亲浪杯”,有着浪花一般的波纹,捧在手里仿佛能感受到大海的脉搏。 每到周末,总有很多年轻的情侣来这里打卡,大家围着陶轮体验拉坯,用亲手做的海陶摆件当定情信物,甚至有人在海陶馆的玻璃房茶室求婚。让海洋的力量见证爱情,这大概是最“洞头”的浪漫了吧! “我最喜欢这款小型的项链还有耳钉,仿佛是把大海戴在了身边。”00后的郭蓝玉介绍起海陶产品如数家珍。 如果说螺钿和海陶是 “低调的精致”,那洞头渔民画就是“热烈的海岛风”。作为浙南地区独有的美术形式,色彩炸裂、海味十足的渔民画从不低调。这项技艺在2018年被列入洞头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反映渔村生活、由渔家人独家“珍藏”的技艺,正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除了在纸上画,我们现在的渔民画花样可多了!”90后的渔民画画家王洁灵笑着说,如今的渔民画早已跳出纸张的限制,跃上雨伞、鹅卵石、鱼缸、帆布袋……“游客们体验完,就可以把‘海岛故事’打包带走。” “渔家元素满满,每一笔都有海洋的味道。”熙熙攘攘的一眼人群里,来自杭州的游客小余指着自己完成的渔民画说道,上面满是鱼群、浪花和船锚,大胆的撞色让画作格外鲜艳。“回家挂在房间里,就像把洞头的阳光和海风都带回了家。” 走进这座海岛,仿佛打开了一本闪着光的“海洋文艺秘籍”,贝雕螺钿流转千年光华,海陶散发着深沉的海洋气息,渔民画泼洒出渔村的热情……这些历经岁月的“海味”技艺,成了被年轻人捧在手心的“青春潮品”。 来洞头,除了打卡沙滩与海鲜,不妨走进这些非遗艺术馆,和海边非遗来一场“潮玩约会”,让老手艺陪你解锁海岛新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