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点
【温州日报】烽火中淬炼的文化记忆 《温州百年话剧资料集》出版
时间:2025-08-25 09:56:57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阅读量:

00301289844_0b299ba6.jpg


00301289843_1544c324.jpg

1939年10月温州前哨剧团演出三幕话剧《保卫领空》演员合影。 黄瑞庚 提供


00301289845_6c5fa5d9.jpg

谈起温州话剧史,陈寿楠如数家珍。杨冰杰 摄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97岁高龄的陈寿楠先生主编的《温州百年话剧资料集》上下册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90余万字,并辅以百余幅珍贵剧照、海报等文献资料,系统梳理温州话剧百年历程,全景还原抗日战争时期温州文艺界救亡图存运动,为中国抗战文艺史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地方样本。

九旬编者的文化坚守

《温州百年话剧资料集》的编纂,承载着陈寿楠七十余载的文化坚守。陈老是温州市区人,从小就对戏剧情有独钟,1951年报考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舞台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后调到自贡市川剧团担任舞美设计。1973年调回故乡温州,在温州戏校教书,后分配到市新华书店,再到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工作。

陈寿楠的学术生涯始终与温州话剧史紧密相连,1995年编纂《温州进步戏剧史料集》,此后陆续推出《董每戡文集》《董每戡集》《温州老剧本》《董辛名集》《夏野士集》等力作,2012年荣获“温州文艺事业突出贡献奖”,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温州百年话剧资料集》是在《温州进步戏剧史料集》基础上增订,补充近三十年新发现文献。为搜集史料,他辗转上海、武汉、四川等地图书馆。陈老现藏影剧类书报刊4000余册,民国以来电影(戏剧)说明书800余份,还有许多电影海报、艺术类纪念章等。

陈寿楠在《概述》开篇引用弘一法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庆福寺作第二常住”的话语,既点明话剧创始人李叔同与温州的渊源,也寄托对家乡文化的赤诚。他以亲历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追溯温州话剧脉络,为百年剧运留下权威注脚。

从教育启蒙到烽火救亡

该书采用编年记事、传略等史学体裁,收录话剧活动纪事、演剧社团档案、人物小传、原创剧作、戏剧评介等内容。1912年至1949年的纪事还原早期发展轨迹;演剧社团部分介绍20余个团体沿革。

1912年,温州教育界人士在县城隍殿巷戏园创立“教育剧社”,成为温州现代话剧史上首个专业性的新剧(亦称“文明戏”)团体,比公认的中国话剧肇始年份(1907年)仅晚五年,本土剧社的创立为话剧在温州的扎根奠定了基础。1913年上海“民鸣社”巡回演出《情天恨海》《热血》等剧目,进一步推动话剧在温州的传播。

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催生话剧发展高峰:1920年温州《新学报》发表叶洪煦翻译的萧伯纳《鳏夫的屋子》,成为国内最早译介萧翁作品的尝试之一;浙江省立十中(今温州中学)校长朱隐青编导的《钟雅生》(温州话“中学生”的谐音)由师生合演,开启校园话剧传统;平阳县金乡镇“醒狮化装讲演社”演出的《东亚风云》等剧目,将话剧与地方救亡意识相结合。

抗战全面爆发后,温州作为转往西南大后方或奔赴延安的重要口岸,成为“战时东南文化重镇”。书中收录的1937年《浙瓯日报》报道显示,“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纪念演出中,《放下你的鞭子》高潮时台上台下齐声高唱“打回老家去”,场面震撼。

1938年4月,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小小流动剧团抵温,连续三个月在城乡演出抗日剧目(详见本书下册《上海小小流动剧团巡演温州专辑》,亦见2025年8月12日《温州日报》风土版《守住我们的家乡——小小流动剧团在温州》);随后上海战时服务团等团体相继到来,与本地剧团共同掀起救亡演剧热潮。11月,浙江省战时剧人协会永嘉分会成立,董辛名与胡今虚、夏野士、马骅(笔名莫洛)、谢德辉等十三人当选为理事,董辛名为理事长,积极开展戏剧救亡宣传活动,与永嘉抗日自卫会宣传队、永嘉剧人协会战斗剧团等团体联合举行多次公演,上演了《菱姑》《最后的胜利》(哑剧)《再上前线》《保卫领空》等,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斗志。当时温州抗日演剧团体数量和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成为浙南抗战文艺重要阵地之一。

温州百年话剧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话剧从教育启蒙到烽火救亡”的历史剧。

话剧舞台上的战士群像

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董辛名1937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后,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永嘉县抗敌后援会宣传队戏剧组组长,先后导演《雪中的行商》《血洒卢沟桥》等80余部剧目。1938年,他执导的三幕话剧《敌》在武汉会演引起轰动,成为温州话剧走向全国的标志性事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夜,25岁的地理教师夏野士创作独幕剧《保卫卢沟桥》,成为全国最早反映该事件的剧作之一,剧中“守住卢沟桥,守住整个中国”的台词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号角。此后他创作的《复仇》等11部抗战剧本中,《复仇》被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选中,他得以加入救亡演剧队辗转南京、西安等地演出,甚至抵达延安。

书中还收录了陈白尘《游击队过关》等未收入剧作家文集的珍贵剧本。艰难环境中,温州剧人发挥了超强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骆坚(胡今虚)的《壮丁》、徐昌霖的《普天同庆》等剧作大量采用温州方言对话,部分剧目改编为方言版本演出,增强民众情感共鸣。1943年永中剧团公演《雷雨》,国文教员潘希真(琦君)自告奋勇饰演繁漪,成为温州话剧史佳话。

这些活跃在温州话剧舞台上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剧传情,成为烽火岁月中民族精神的践行者。

史料价值与当代回响

原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陈迎宪撰写了《留住远去的记忆,致敬文化先贤》的万字序言。她在序中感慨万分:“这多达上千万字的文稿著述,它们的收集整理者,竟然是一位鲐背老人!好一位可敬的老人!”“我感受着老人对家乡故土的挚爱、骄傲与敬重!”

一级编剧张思聪先生在序中回忆,20世纪70年代后期曾见这位上海戏剧学院科班毕业的专家“肯屈尊为业余剧组服务”,感知其“对戏剧爱到极致的戏痴”本质。他评价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温州话剧百年发展最忠实详尽的记录”,尤其肯定对“抗战时期爱国救亡运动”的鲜活呈现,认为其“为后人研究提供宝贵史料”。

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林倩倩是编者之一,也全程见证了陈老付出的艰辛。“因陈老师不擅操作电脑,由我协助陈老师整理编辑。许多资料年代久远难以辨认,其过程十分艰辛。我们多次前往市图古籍部和市档案馆,查找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不论严寒酷暑,陈老都坚持一同前往。现在,该书终于面世,也圆了他多年的心愿。择一事,终一生。陈老的精神一直在感动和鼓舞着我!”

新书送到的那一天,陈老抚摸着封面百感交集:“我今年97岁了,编这本书也是在跟时间赛跑。好在有那么多的老朋友和年轻人在帮我一起完成这项大工程,包括为此书申报立项而奔走的多位领导。我无法一一指名,借此一并谢过!”为了留在温州编书,陈老与远在四川的老伴长期分隔两地。“终于可以跟老伴有个交代了!”陈老的语气中满是愧疚。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