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李怒个展《妈妈 Mama》在温州弘美术馆启幕 | ||||
|
||||
光着脚看艺术展是什么体验?在温州弘美术馆,一场以《妈妈 Mama》为名的展览正用独特的方式回应这个问题。观众脱鞋后赤脚踩在微凉的地面上,在光影与气味的交织中,触摸艺术家李怒构建的流动叙事,共同编织出一场关于归途与漂泊的感官之旅。 在互动中触摸流动的叙事 李怒,四川籍艺术家,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此次为他在温州举办的首次个展。走进展厅,脱鞋的“仪式”开启了这场观展之旅。与穿着鞋不同,在赤脚状态下,地板的触感从微凉渐至温润,让人行走节奏不自觉放缓——这是艺术家李怒设计的“身体重置”,“我希望大家能以最本真的状态开启‘流动’之旅。”李怒说。穿过序幕空间,暗黑甬道带来首个冲击。甬道内,白光不时像闪电般炸开,刺得人眯眼;空气中飘着类似漂白剂的刺鼻气味,是艺术家特制的“时空信号”,“这就像大航海时代船舱的消毒水味,又暗喻着历史记忆的留存与消解。” 观众脱下的鞋子(陈希茜/摄) 掀开帘子,铁网如同笼子般分割出一片独立区域,里面摆放着不锈钢椅与石膏雕塑。不锈钢长椅上,石膏像以极具张力的姿态依附其上:有的端坐椅沿,上身俯贴膝盖,双臂无力垂落触地;有的腰背悬空,上半身仰躺椅面,双脚却牢牢钉在地面;还有的抱膝蜷缩,脊椎弯成弓状,仿佛在抵御无形的压力——所有雕塑都赤裸着双脚,与观众赤足的状态形成呼应。 这些铁网围合的区域绝非隔绝的“囚笼”,观众可以自由跨过网栏步入其中,近距离观看雕塑。当脚步踏入的瞬间,身份悄然翻转:笼内的人凝视雕塑时,笼外的目光正透过网格交织而来,连同一旁的观众身影,都成了彼此视野里的“展品”。李怒介绍:“这种设计的妙处在于彻底打破了‘观看与被观看’的界限。没有谁是绝对的观察者,也没有谁是纯粹的被观察对象,铁网成了一面双向镜,让身处内外的人都成了对方视野里的一部分。”那些交错的网眼如同记忆的缝隙,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无论在笼内还是笼外,都成了流动叙事的一部分。 此外,现场还有多处精心设计的空间等待探索:迂回的动线中,弧形落地窗外的高楼幻化成海浪与船帆,让美术馆变身航行的巨轮;垂落的布料间,压着戈壁石头与捆扎的旧鞋,石头与鞋的堆叠仿佛凝固着无声的张力;窗台散落着透明橡胶“水滴”,尽头橡胶床垫上放置的雕塑脚与展签上“无足鸟”的意象呼应,为这场旅程写下“归途”的注脚。 用材料编织流动叙事 在李怒眼中,材料是有温度的叙事载体。在这次展览中,他用得最多的材料是橡胶,而这也与温州鞋厂有着紧密关联。他说,第一次接触温州人是在欧洲,那些奔赴全球各地打拼的温州人身上,有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次展览他便想透过温州这一独特的视角去看世界。为筹备此次展览,他多次走访温州鞋厂,流水线中橡胶鞋底的光泽,让他想起了遥远的南美橡胶树——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流泪树”的植物,经航海贸易成为全球商品链条的一环,如今又以温州鞋的形式,继续着跨越国界的旅行。 将展览命名为“妈妈”,李怒的考量深深扎根于故土情结。在他看来,“妈妈”是故乡最亲切的代称,是漂泊者心中不变的坐标。就像那些闯荡世界的温州人,无论足迹遍布多少国家,“妈妈”所代表的故乡始终是他们回望的方向;也如橡胶从南美到温州的流转,无论跨越多少海洋,最终都在与故土相关的产业中找到新的落点。“妈妈”这个词,藏着一代人对家乡的集体记忆,是行囊里装着的家乡味,是电话里熟悉的乡音,更是所有流动轨迹最终指向的精神原乡,与展览中“从漂泊到归依”的内核形成深刻共鸣。 奋斗精神遇见艺术共鸣 开幕访谈,众人席地而坐(陈希茜/摄) 首次到访温州的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开幕对谈中特别提到了温州精神与此次展览的关联。他认为,温州人身上有着典型的创造特质——只要给予机会和自由,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国当代艺术所追求的开拓性不谋而合。 李怒为观众导览(陈希茜/摄) 朱青生表示,本次展览以温州为切入点,看似聚焦于这座城市的故事,实则传递出更普世的思考,而这种扎根在地又超越地域的表达,正是当代艺术最珍贵的特质。他提到,浙江人向来勤劳,温州更是充满活力,这样一场充满创造力的展览来到这里,能让观众从艺术中汲取开拓与想象的力量,与温州人骨子里的打拼精神形成奇妙共鸣。 (陈希茜/摄) 这场关于漂泊与归宿的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10日,期间特别准备了温州话导览音频,用乡音解读现场,让每一位参观者在熟悉的方言里,触摸到艺术与故乡交织的温度。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还是在此驻足的异乡客,都能在赤足丈量的空间里、在橡胶与石膏的肌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妈妈”意象与归途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