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一场跨越千年的温州民俗对话 | ||||
|
||||
华俗·瓯风——“刘伯温杯”AI视频和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展亮相文成博物馆后,吸引了各界人士前往观展。 温州美术馆精心选出一批描绘温州民俗的美术作品参展,其中包括:已故画家陈济时耗时十年完成的270米长卷《温州月令图》,以白描再现市井烟火;陈旭海笔下的《瞿溪会市》,记录了这一始于唐代“中和节”、延续千年的商贸庙会如何焕发新生;陈海峰的《寻舟记》则以泼墨工笔交织出瓯海龙舟竞渡的诗意,呼应温州“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盛名。 这些作品与AI视频、非遗精品、高校文创同台亮相,共同诠释了民俗传承的守正与创新——从画笔到算法,从老匠人到青年主理人,瓯越文化的基因正以多元姿态焕发时代光彩。 参展作品:《温州月令图》 陈大伟:父亲陈济时希望用画笔让温州民俗流传下去 中秋小摆设、焚香拜月、月带桥……展览中呈现的这12幅图像,遴选自已故温籍画家陈济时花费十年完成的心血之作——温州风俗长卷《温州月令图》。 作品原件总长270米,按月份共分为12卷,画面以清末以来的温州社会为背景,再现了温州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长卷以传统人物白描为主,画中有不同人物8000余个,建筑与器物3万余件,文字约3万字,印章200余方,均由陈济时一手完成,内容丰富,气势宏大。 陈济时出身工艺世家,其父亲曾在市区南门一带开设“陈源记”印刷作坊,印制反映民间习俗的版画、年画等。受家庭熏陶,陈济时自幼喜爱人物绘画,并对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温州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父亲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将这些文化民俗流传下去。”陈济时的儿子陈大伟说,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总是会背着画板、带上干粮,奔走在街头巷尾,拜访民间老人,搜集考证各类温州民俗素材信息,在《温州月令图》正式动笔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998年起,陈济时开始了《温州月令图》的创作,到2007年末落下最后一笔,耗时十年。 2009年12月,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温州月令图》,民俗专家叶大兵先生为此书撰(序)文,叶劲草先生为长卷的拍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陈大伟也参与了书本的编排设计。 陈大伟告诉记者,《温州月令图》之所以能够如此鲜活生动,关键在于画中每一个人物几乎都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其中有一个卖雪花膏的阿公,给我父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父亲和我提过好几次。”陈大伟说,这位卖雪花膏的阿公耳背,生怕别人也听不到声音,因此总是叫卖得特别大声。 参展作品:《瞿溪会市》 陈旭海:连续两年“逛”会市选取素材创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旭海的作品《瞿溪会市》,描绘的是瓯海瞿溪每年二月初一的集市盛会。 2015年至2018年,陈旭海在温州书画院戴宏海人物画创作高研班研习人物画创作。2017年初,高研班启动了“温州民俗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旨在通过艺术手段展现温州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地方特色。戴宏海与高研班全体成员共同创作温州民俗画系列作品,而陈旭海创作的,正是这幅《瞿溪会市》。 瞿溪会市于2007年被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南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会市。瞿溪会市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和节”,其“御耕”仪式逐渐演变为兼具祭祀和交易性质的民间集会。 为了更好地创作这幅作品,陈旭海连续两年前往瞿溪会市,或观察或拍照,在速写本上画好人物小稿,再在其中选取素材编排创作。历经两年,最终呈现在画面中的人物有上百位。 细看《瞿溪会市》,仿佛是时光长河里截取的一个鲜活篇章,将瞿溪会市的热闹盛景毫无保留地铺陈在观者眼前——摊位上的货物琳琅满目,熙攘的人群如涌动的浪潮,填满了整个集市空间。 “瞿溪会市是与时俱进的,乡村集市的崭新面貌,背后是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陈旭海看来,瞿溪会市像一部活态史书,见证着瞿溪从山水间的千年古镇,一步步走向与时代同频的活力集市,千年前唐代“御耕”祈愿的种子,在新时代生长出了新的人间烟火,而民众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与欣欣向荣的基层民生,不仅在画中,更在当下。 参展作品:《寻舟记》 陈海峰:一场水墨与民俗的寻踪之旅 九联水墨图上,泼墨如浓云坠江,在宣纸上洇染出深浅交织的灰黑层次,像暮色浸没的水面,这是水墨与宣纸纵横交错的自然轨迹。工笔描绘精巧的彩色龙舟,在墨团中隐去全貌,偶露红黄蓝三色各异的船头、舟尾,让人不自觉地参与到创作者的“寻舟”谜题中。 这是瓯海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海峰的国画《寻舟记》,泼墨与工笔结合、抽象与具象结合。陈海峰告诉记者,这是一次突破惯例的尝试。 瓯海河流纵横,水系发达,自唐宋以来,就有会昌河龙舟竞渡的传统。2023年,杭州亚运会龙舟赛事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为进一步宣传推广中国龙舟文化,省美术家协会、省龙舟协会、市文联、瓯海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龙翔亚运 舟竞瓯海——中国龙舟文化主题艺术展”,陈海峰也开始构思龙舟主题的作品创作。 如何既让画面别出心裁,又能让观看者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陈海峰首先进行的是泼墨,而泼墨的过程更像是创作者与水墨宣纸的一场博弈,创作者的手法有高低轻重,宣纸上呈现的墨迹就有疏密浓淡,在墨色晦明变化间,创作者理想的视觉效果也一点点显现。 在泼好的几十张宣纸中,陈海峰选择了其中九张,根据其墨色的疏密浓淡进行排列组合。“墨色的浓淡,就像塘河边田野、树林、山峦的层层呼应。”在陈海峰看来,构思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步,首先是思考如何达成创作者自身的心理预期,其次是如何通过画面跟观看者引起情感共鸣。 而如何让龙舟恰到好处地融入画面,陈海峰的选择是让船头、舟尾在墨色中“半隐半现”。观者目光随彩舟游移,如雾中追帆,虽知舟迹难全,却仍会被“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的诗意勾住,不自觉地在创作者勾勒的墨色中拼凑出相同颜色的船头、舟尾,虚绘舟行的完整轨迹,完成一场观看者与创作者的互动。 “瓯海河湖港汊纵横,水丰处皆可赛龙舟,自古成为温州竞渡之地。瓯海龙舟文化氛围浓郁,人民群众参与度高,形成独具地域的文化现象。此活动既有竞技的属性又有娱乐的因素,更具文化之传承,因此魅力独具。近年来,瓯海承办了诸多国际国内龙舟赛事颇具影响,推动瓯海龙舟运动更上一层楼,为千年商港温州焕发新的光彩做出贡献。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名扬天下。”在《寻舟记》画面右侧,陈海峰写下了他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