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韵流芳 瑞安平阳坑启幕非遗精品剧《颊缬之恋》 | ||||
|
||||
近日,由酷诺影业匠心打造的非遗精品剧《颊缬之恋》在瑞安平阳坑东梨民艺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同步开启“2025非遗宣推·寻找好演员”海选,标志着浙江省“微短剧里看非遗”重点项目正式启航。这部以国家级非遗“蓝夹缬”为魂的32集精品剧,单集15分钟,却将千年缬韵、两世情长与匠心传承编织成一幅流动的东方美学长卷。 “蓝夹缬者,以板辗靛染,其色青碧,久而不褪。”作为瑞安籍导演,张俊谈及创作缘由时,目光中流露出对非遗的敬畏与热忱。他广泛阅读与夹缬相关的书籍,拜访浙南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最终了解到一段传奇故事:北宋时期,民间仅能制作单色的“夹缬”,直至宋高宗南渡临安,才允许民间制作复色夹缬。于是,他与创作团队共同商议,采用“玩穿越”的双线叙事手法。剧中“前世线”,描绘了宋高宗、赵王康与蓝夹缬艺人王婕妤在乱世之中谱写“以缬传情、以技护国”的动人篇章;而“今生线”则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佳缬与大学老师赵慕笙的当代故事,二人携手复原彩色夹缬,最终使其成为国礼“华缬”。两条时空之线以“魂穿千年阻止惨剧”为纽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年脉络与匠心坚守缓缓道来。 东梨民艺博物馆主理人徐夏怡轻抚馆内复刻的经典多彩夹缬雕版,指尖间流转着历史的温度,轻声说道:“张俊导演在创作精品剧《颊缬之恋》时,与我进行了交流。他发现,大众皆知扎染、蜡染,却鲜闻夹缬之妙。雕版如篆,染缸似砚,每道工序皆含‘天人合一’之哲思。此次选作拍摄地,正是要让镜头成为‘活态传承’的载体,让蓝夹缬的雕版在光影中‘活’起来,让染缸里的靛蓝在荧屏上‘流’起来。” 张俊深知“精品短剧”所蕴含的“小体量、大情怀”理念。他之前创作的《飞扬的青春》荣获浙江电视“牡丹奖”最佳网络微短剧奖项,此次他采用“双线叙事”手法破题,使“前世”的宫廷秘史与市井烟火生动呈现于观众眼前,同时让“今生”的传承坚守与创新突破深深触动人心。《颊缬之恋》计划在全国各地开展拍摄工作,拍摄完成后将登陆众多网络平台,助力非遗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转变为“荧屏上的活态展示”。 启动仪式上,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邱丽女士更将此剧喻为“非遗的数字基因库”:“非遗保护非‘藏’而‘传’,非‘守’而‘新’”。《颊缬之恋》有助于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相互赋能,既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破圈”,又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平阳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益辉则表示:“借网络短剧之翼,让蓝夹缬飞入寻常百姓家,既合年轻群体之趣,又增非遗之誉,更可引文旅之兴”。未来,镇里将依托《颊缬之恋》IP,打造‘非遗+旅游+影视’研学模式,让游客在穿越千年的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在‘亲手制缬’的互动中触摸文化温度,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图景。” 《颊缬之恋》的开篇,促使传统与现代于此际交汇,令历史与未来在此时共鸣。此精品剧正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30个角色的扮演者,无论年龄长幼、有无相关经验,只要心怀热忱,皆能在此寻得属于自己的“缬韵人生”,于荧屏与现实的交融中,共同谱写一曲“缬韵流芳”的时代篇章。期望夹缬能被重新关注,再度焕发光彩。 |